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品",应是一种客观存在,也是一种受众关切的主观体验。办学之"品",不能只满足于某项成"品",而应该致力于项项成"品",以至汇成大"品"、做成"品牌"、创成"名牌"。要使办学之"品"由"低空掠过"的基础层面转入"高天唱响"的更佳阶段,应循序渐进,须拾级而上;得宁静致远,当整体成功。如此之"品",必更厚重、精彩……这是常识,也是铁律。  相似文献   

2.
教师专业发展就是发展教师的专业品格,专业品位,专业品牌。因此,我们通过对比研究、行动研究、学习反思等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对"三品"教师与三品文化进行了研究与探索。通过培育师德有品格,知识有品格,能力有品牌的"三品"教师来营造"三品"文化,达到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对高质量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进行有益尝试和探索。  相似文献   

3.
“胡适之问”可以表述为:我们何以没有一所“像样的大学”?在胡适心目中,“像样的大学”有两个最核心的“真义”,即“研究”和“独立”。“胡适之问”是胡适站在自由主义的立场上,以西方一流大学为参照,对近代中国大学的质疑和批判,集中反映了他的大学观及其科学与民主的价值取向,体现了时代的特征,也不失历史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教育一直在寻找着自己的发展道路,以自己的方式践履“成事成人”的理想,培养兼具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大写的人。这一梦想已经在历史的隧道里回响了百年,成为百年中国教育文化界的基本母题,也成为民族教育求新求变的话语表达方式。在不同的时代里,它有不同的表现方式。肇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新基础教育”,表达的是世纪之交中国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的教育理想,其中既有对现实的焦虑、反思和批判,更有原创性的建构,而后者恰恰是当今中国基础教育所迫切需要的。这种原创性,首先是以这样的观念为基础的:单纯地追逐西方的理论话语,不能解…  相似文献   

5.
以"成"文化为核心的学校文化追求,将学生的成长、成人放在首位,对学生个人评价多元化。思考教育,抛开功利和模式,让教育走进学生的心灵,让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如沐春风、回归自然,还教师发展的主动权,让老师在工作中拥有更多的职业幸福感。  相似文献   

6.
什么样的教育是好的教育? 好的教育应该带给学生什么?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怎样给学生最好的教育?…… 这一连串关于教育的问题,是威海市古寨中学一直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韩大勇 《天津教育》2009,(3):M0001-M0001
近年来,为了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许多地方充分利用当地名校的优质教育资源,或兼并“薄弱校”,或扩大名校的办学规模,使得一些名校的办学规模越来越大,这给学校的发展带来一定难度。如何让这些名校在规模扩大的同时,还能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管理质量,调动全体教职工的积极性,让每个人都参与到学校管理中来,是大规模学校需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上古汉语"S之所以VP"结构中"之"的性质,学术界主要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之"是结构助词,连接定语和中心语;一种认为"之"是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在比较这一结构中"所"、"所以"、"所以VP"的性质和内部构造的各种意见的基础上,我们认同将"之"看做定语标记的主流意见。  相似文献   

9.
“奇书”与“才子书”是明末清初小说史上非常重要的批评术语,用以指称通俗小说中的优秀作品.是当时的文人士大夫为提升通俗小说的“文化品味”和强化通俗小说的“文人性”而作出的理论阐释与评判,可看成为相对超越于通俗小说之上的文人士大夫对通俗小说的一次价值认可和理论评判,对通俗小说的发展带有一定的“导向”意义。  相似文献   

10.
“珍惜劳动果实”的主题教育,以往“思品与社会”课上进行过多次,虽然自我感觉内容丰富,说理清楚,学生课上也都连连点头,可生活中他们依旧互相攀比,用钱依然大手大脚,平时浪费钱物的现象也是司空见惯。新学年,这方面的教育又将进行,怎样避免“重蹈覆辙”呢?我进行了认真的思考:俗话说,“当家才知柴米贵”,学生“不知柴米贵”重要原因在于没“当家”,我何不让他们在“当家中知柴米贵”呢?于是,我便郑重其事地要求学生双休日回家“做买卖,学赚钱”。真实的生活,给了他们真切的体验;真切的体验,促进了他们情感的升华。请看下列教学片段:  相似文献   

11.
一、静安教育:“让教育激发人的生命活力” 静安的学校留给我们的印象不是视觉上的冲击,而是思想上的洗礼。我们所见学校办学规模都不大,就连静安区最大的小学——上海一师附小,校园占地面积也才21亩,但学校的功能室一应俱全。教室门口、走廊尽头、花坛庭院,处处彰显育人的意蕴。漫步校园,草木森森,一切都像自然生长,没有雕琢的痕迹,扑面而来的是一师附小秉承陈鹤琴先生“活教育”思想和富有个性特色的文化气息。  相似文献   

12.
盛芳 《文教资料》2012,(14):49-50
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时刻离不开"应当"的思考与选择,哲学家们探讨的很多问题最终都可归结为"应当"与否的问题,然而这个被广泛运用、看似不言自明的词实则众说纷纭、无一定论。本文认为"应当"的关键在于"适度",并从"应当"的词源学解释、"应当"与"响应"、"应当"与"不应当"这三个角度展开分析,旨在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自身的"应当"之路。  相似文献   

13.
教育要直面人的生命,学校应成为师生健康成长的家园。这是“新基础教育”改革的初衷。要达到这个目标,在重构“新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的同时,学校文化建设也不可或缺。因此,如何将学校文化建设作为实施“新基础教育”的一个切入口,精心构筑一个具有现代城市精神的人文环境,以提高师生的生活质量,成为我们聚焦的焦点所在。  相似文献   

14.
浅析“品”字形结构汉字的文化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说文解字》中,“品”字形结构的汉字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这类文字一般都是表意的。考察它们的组成结构对于令人理解古代文化社会有很大帮助。“品”字形结构的汉字具有很强的文化意蕴。体现了汉民族的文化特点,它反映了我国古代人们数的概念、哲学思想以及人们的物质、精神生活和平衡美的审美感受。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新课程改革的学习,在农村初中实施"自主互助、展示反馈"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微课可作为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重要载体、提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手段、补充课外知识的重要方式,受到越来越多农村教师的重视。本文分别从农村语文教学微课空间之"不微"、微课运用之"威"、微课普及之"危"等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6.
随着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入,传统教案过于强调知识传递、站在教师立场进行设计教学、关注教的细节而忽视与之搭配的评价等弊端日益显露,如今深度学习的提出,要求教师课堂进行深度教学,因此教师的教案需要从教师立场的"教"之案走向学生立场的"学"之案。以英语学科教学方案设计为例,深度学习视野下的"学之案"应该是坚守学生立场,指向真实情境构建,教师搭建支架的教学方案,不但关注知识点的教学,还注重学习内容的统整性,使得课堂教学从过去基于经验走向科学、走向专业。  相似文献   

17.
18.
文化是文明的基础,文明是文化的较高阶段,是文化中先进的、合理的、进步的部分。文化中的文明含量与文化的先进性成正比。而自由不仅是个人追求幸福生活的根本保障,也是人之为人的重要标志,更是文明的界限与标尺。在文明的阶梯上,只有自由才能使人们奋然前行。  相似文献   

19.
励双杰的小说《阳谋》在历史与现实的双重视角下,对抗战前夕中国旧式文人的一种特殊癖好——“藏书癖”作了生动形象的文学呈现。小说深刻与独特之处,不在于以“阳谋”的施行过程去满足读者的猎奇心理,而在于揭示“阳谋”与“文人之癖”之间深刻的内在联系,诠释主人公“藏书癖”背后深刻的文化意蕴,从而充分肯定了这种带有悲剧意味的特殊癖好之于一个人的精神价值乃至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20.
毕树志 《教育》2006,(1):32-34
在苏州,在江苏,乃至在全国的中学中,苏州中学无疑是一所当之无愧的名校。这所由北宋著名宰相、文学家范仲淹所创办的“府学”至今已近千年,以“新学”建校也已百年。一百年来,从苏州中学走出了叶圣陶、胡绳、顾颉刚、孙启孟、李政道、钱伟长、陆文夫、周永康、袁伟民、金人庆等等一大批名人,他们是苏州的骄傲,民族的骄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