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第三教学”着眼于“学会学习”和“全面发展”,着力于“提高学力”和“发展个性”.“第三教学”视界中的教与学应在“基于教师:转换角色,优化知能”和“基于学生:提高学力,学会学习”和“基于模式:先学后教,因学定教”三方面进行变革.  相似文献   

2.
推进素质教育、提升教学"生产力",须着力追寻以"学"论"教"、以"学"促"教"的教育理念。"第三教学"着眼于"学力形成"和"个性发展",立足于学生本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笔者试图从"基于教师:转换角色,优化结构"、"基于学生:生成学力,学会学习"、"基于模式:先学后教,超前断后"等方面就"第三教学"视阈下提高教学质量、创新教学改革的"行进"视角作一大胆尝试。  相似文献   

3.
汤成超 《上海教育》2003,(9B):33-33
近年来,笔在中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对“掌握学习”与学生数学学力的培养进行了实践与探索:如何在“掌握学习”理论框架下,以三个基本要素为主干,切实提高全体学生的数学基础学力,并在此基础上把对不同学生的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培养作为数学教学的出发点,改变学生原有的数学学力差异状态,设计适合数学教学实际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正>“学力单”是教师为引领学生进行自我启学、自我促学、自我延学而准备的纸质文案,是落实“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实现结构化教学的重要载体。在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吨的认识”教学中,我在“学力单”使用中确立了“独学—分享—对话—反思”的应用方式,贯通了数学知识间的逻辑顺序,沟通了数学与生活间的密切联系,融通了学生之间的经验差异,促进了学生的结构化学习。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相似文献   

5.
朱彩华 《考试周刊》2011,(36):225-226
高效课堂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开发学生的学力。因此我校许多教师利用“导学案”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改变一直以来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互脱节的顽症,实现课上与课下相结合、教案与学案相结合、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教师的讲授引导相结合,达到“以人为本、教学合一”。  相似文献   

6.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特别重视“教—学—评”一体化教学,大力开展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初中化学教学,有效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研究具有极高的必要性。文章多元解读“教—学—评”一体化,论述其价值,然后在“以学促教”“优教促学”“评助教学”三个维度探究其实践策略,为一线教师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7.
“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包含教学、学习、评价三个环节,不仅明确教师的教学方向、学生的学习方法,还通过引导式评价、总结式评价等,促进学生学习水平与核心素养的提升。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基于学生的学情开展“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把握教学目标、完善任务设计、落实多元评价,以确保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有序实施。  相似文献   

8.
所谓“教”“学”同步.就是指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即寓学法指导于教学的全过程之中,以教示学.在中师语文教学中实现“教”“学”同步具有重要意义.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就是教学生学会学习,“教学就是教给学生借助自身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的知识.”(苏霍姆林斯基)  相似文献   

9.
什么是教学?过去往往理解成“教师教-学生学”,现代教学论认为应是“教师-教学生学”。学生的学习固然需要教师的指导,但归根结蒂要靠自身的努力和能力。教师的“教”只有通过学生主动的“学”才能起作用。离开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实现教学目的将是一句空话,学生在校期间获得的知识是有限的,大量的要靠离校后的体现,因此,掌握学习本领至关重要,教师“教”学生“学会了”学习(即掌握了学习本领)。并养成自我学习的习惯,那么,教学目标才以实现,教学的价值才得以真正的体现,本文从教师要教“学”的理由(转变观念)、如何教“学”(改革教法)、完成教学轨道转移的标志(达到效果)三个方面探讨教学的成功模式。  相似文献   

10.
<正>“学的活动”的提出及其在初中语文阅读课堂中的实施,是基于传统“教的活动”的改革与创新,“教的活动”是指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师占据着绝对主动权,教师“教”的活动远远大于学生“学”的活动,学生处于被灌输的学习状态。而“学的活动”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坚持以“学”为中心制订学习目标,设计课堂活动,让学生有更多参与学习、主动建构的机会,以带领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发展学习能力。王荣生教授曾指出:“要以‘学的活动’为基点开展语文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笔者在中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对“掌握学习”与学生数学学力的培养进行了实践与探索:如何在“掌握学习”理论框架下,以三个基本要素为主干,切实提高全体学生的数学基础学力,并在此基础上把对不同学生的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培养作为数学教学的出发点,改变学生原有的数学学力差异状态,设计适合数学教学实际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现代教育理论提倡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学生们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劳动技术以及发展个性为目的的基础教育,良好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布卢姆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过程,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学习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所以如何从“教”的角度唤起学生的“学”是教学研究的首要课题。“三层级目标教学”这一新型教学模式,按学生学习特征及规律而设计“教”与“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提倡“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强调“以学论教”“变教为学”,这种“教”与“学”的…  相似文献   

13.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勤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新课程指导纲要突破了以往历次教学改革着重从教师教的角度研究变革教的方式转为从学生学的角度研究变革学的方式.也就是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本文就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了如下几方面的探索.  相似文献   

14.
王有鹏 《青年教师》2009,(10):40-41
一、有效教学设计演绎“精彩课堂” 教学设计是为促进学生的学习而对教材、教学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的系统安排,是对“教什么”、“怎样教”、“怎样学”以及达到怎样的教学效果的总策划。有效教学设计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可见的学习”的核心观点是教学过程中真正让教师的“教”对学生“可见”,让学生的“学”对教师“可见”,促使学生成为自己的教师。以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组课文的单元教学为例,展开“可见”学习理念下的单元教学重构,实现单元学习路径可见、学习目标可见、学习过程可见、学习评价可见,让“教”与“学”变得清晰可视,推进深度教学。  相似文献   

16.
刘琼 《广西教育》2014,(21):96-96
"少教多学"要求教师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在思考和自主学习中获取知识,习得技能。实施"少教多学"必须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从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二是从以"课堂教学为中心"转变为课堂教学与学生课外自学相结合;三是从以"传授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传授知识与培养技能并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而“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反映了人们对教与学的关系的思考。在教学古诗文时如何做到“少教多学”,笔者对此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7.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新增学业质量标准,提出了“教-学-评”一致性要求。围绕教学设计过程三个核心环节,通过关注学生学习行为表现的学习目标叙写,学习任务设计:以大概念统领价值思辨的学习任务设计,观照课堂学习评价、作业评价、期终考试评价和学业水平考试,设计贯穿教学始终的一致性学习评价链,搭建学习评价框架,落实“教-学-评”一致性,促进学生素养发展。  相似文献   

18.
<正>“研学后教”倡导的是生本教育理念,揭示了“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教育本质。研学单的设计与使用是为了有更多时间让学生自学、互学、群学与思考、讨论、交流、展示、训练。以研学单为载体进行教学,教师要先“研”:研究教学内容及学情,编制研学案,以研促教。学生先学,以学定教。这种研学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了重教师“教”轻学生“学”的做法,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剖析学习能力,最后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陈芳玲 《江西教育》2023,(42):62-63
<正>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都应该充分发挥教学中教师“教”的主导作用,凸显学生“学”的主体地位,实现评价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从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学、评”三位一体,必须建立在共同的学习目标上,具体体现在教师的教授、学生的学习、课堂的评价三方面。“学写小小说”是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的研习任务,笔者从高考小说阅读、学生语文素养培育等方面入手,形成了由教到学再到评的教学主线。  相似文献   

20.
尹侠 《贵州教育》2010,(16):39-40
陶行知先生曾在1919年发表的《教学合一》一文中指出:“教学两者,实在是不能分离的,实在是应当合一的。依我看来,教学合一,有三个理由:第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第二,教的法子必须根据于学的法子……第三,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并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络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