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用花的名字来命名的战争题材小说<百合花>既符合当时的战争文化的意识形态,又融入了高超的写作技巧,其细节描写、诗意风格倍受文学批评家的青睐.茹志鹃用女性作家独有的明朗秀丽的审美直觉,采用浪漫主义田园抒情的形式,对战争文化既有反叛、又有承袭,可以说小说<百合花>是短篇小说中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2.
《百合花》是统编本高中语文教材新选入的小说。虽然《百合花》是一篇战争主题的小说,但作者借助“草蛇灰线”与“避重就轻”的叙述技巧,让读者在阅读文本之时常能感受到个体之间的动人与深情。其高明之处在于用叙事的“轻”来消解现实之“重”的目的,即“以轻克重”。同时,《百合花》也能够引导读者对于个体存在价值的珍视。  相似文献   

3.
《百合花》是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的课文。本单元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单元导语”提到要把握小说叙事和抒情的特点,体会小说的独特魅力,学习从不同角度欣赏作品。基于对课堂“微序列”阅读有效教学的研究,可带领学生用小说的文体知识对《百合花》中“消解战争”的艺术手法及主题表达进行赏析。  相似文献   

4.
齐金颖 《读写月报》2023,(13):24-26
<正>《百合花》是茹志鹃的经典短篇小说名作,也是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一单元中的必讲篇目。小说依托战争题材,歌颂了主人公百合花般纯洁高雅的人性、人情和心灵。小说虽然以《百合花》为题,却没有把花作为主要物象融入文本,而是让撒满百合花的“被子”成为文中重要的线索和元素。“被子”在文中以不同的形态多次出现,  相似文献   

5.
沈慧 《文教资料》2012,(8):27-28,44
建国初十七年,在以革命战争为题材的小说中,用雄健的笔调正面突出英雄人物、抒写艰苦卓绝却必然胜利的战争成为主流。茹志鹃的小说《百合花》却以细腻抒情的笔调去叙写战争中的"日常小事",去展现既平凡普通又纯真美好的人性,凸显洋溢着青春与生命活力的个体,而鲜活的生命在战争中消亡带来了强烈的悲剧效果,从而使得这篇小说不再仅仅是带有强烈政治倾向的"英雄颂歌",而成了一种悲剧化的抒写。  相似文献   

6.
茹志娟的小说《百合花》,是一个战争背景下的温情故事,也是一篇宏大主题下的精致文本。本文试图从叙事学角度,着重于第一人称叙述者的话语,叙述视角和叙述节奏三个方面的突破,来证实《百合花》中“我”的情感历险。  相似文献   

7.
《百合花》是一篇战争小说,它表现了战争中纯真美好的人际关系,及通过这种人际关系所表现出来的人性美。本文试图从战士的人性美、老百姓的人性美、青年人之间纯真的感情,细微处见真情这几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8.
《百合花》是茹志娟登上文坛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十分具有代表性的短篇小说作品。在上世纪50年代提倡书写大场面、歌颂大人物的文化背景下,《百合花》以“通讯员”“新媳妇”两个小人物的塑造,歌颂了战争年代下的人性美和人情美,打动了许多读者的心灵。小说中关于细节的设计和描写将这种人性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也让小说主题在作品的结尾集中爆发和升华。  相似文献   

9.
《百合花》是一篇战争小说,它表现了战争中纯真美好的人际关系,及通过这种人际关系所表现出来的人性美。本文试图从战士的人性关、老百姓的人性美、青年人之间纯真的感情,细微处见真情这几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0.
在十七年宏大叙事的小说中,茹志鹃的《百合花》堪称别开生面。作家巧妙借助战争题材,不仅反映了解放军与人民的"鱼水之情",而且包含了更多的内蕴,即深刻地揭示了战争中的人、人情和人性,谱写了一曲"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  相似文献   

11.
威廉·福克纳的《献给爱米丽的玫瑰花》是二十世纪最出色的短篇小说之一,反映了女主人公爱米丽悲剧的一生。本文拟用俄国形式主义的“陌生化”理论对其进行解读,认为在《献给爱米丽的玫瑰花》中,福克纳对小说的结构、情节、语言等进行了“陌生化”处理,增加了作品的审美难度和价值,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  相似文献   

12.
厄内斯特.海明威的短篇小说《杀人者》以其电报式、个性化、风格化的人物对话尽显其"冰山原则",本文通过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对话来解读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性格的刻画和小说主题的揭示。  相似文献   

13.
文章运用叙事学相关理论论述了契诃夫短篇小说的三个叙事特征:“框架零聚焦 主体外聚焦”的叙事聚焦模式及其所导致的短篇小说以对话和行动为主体;“展示”的叙述方式导致的读者与故事之间的“直观性”距离;集中与稳定的故事时空。这三个叙事特征共同作用于小说,使契诃夫短篇小说具有了“戏剧舞台效果”。  相似文献   

14.
台湾当代作家陈瑶华的短篇小说《橡皮灵魂》,在叙事技巧上颇具匠心,创造性地运用了有机统一的双重视角,即第一人称主人公(“经验自我”)视角和第一人称见证人(“叙述自我”)视角的有机融合。在这两种叙述视角下,都存在着作为叙述者的“我”与确指的“你”(作为主人公的“经验自我”)以及与泛指的“你”(听叙者即读者)之间的双重对话关系。小说中的双重视角还能够自由地转换。独特的双重叙述视角的有机统一与自由转换,不仅在艺术技巧层面上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而且在文本意义的层面上使主人公的形象蕴涵、故事事件的深刻意蕴得到了有力的彰显。  相似文献   

15.
张爱玲的小说《年青的时候》是现代文学史上一篇被忽略了的短篇佳作,其独具的特点显示出鲜明的不可替代性。小说通过一段年青人的情感经历,揭示了人的二重性,展示了人生固有的、普遍的、深层的"底子",以深刻的哲学内涵表现出对特定时代的超越,可谓寓哲理于凡俗,寓大悲于平静。创造性的对比和象征手法的运用是其艺术形式上的突出特征。  相似文献   

16.
"美国梦"的追寻与幻灭——安德森的《鸡蛋》主题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梦”的幻灭是二十世纪美国文学的主题。舍伍德.安德森最优秀的短篇小说《鸡蛋》就是深刻地表现这一主题的力作。小说以诙谐的笔调,通过一个孩子的不懂事的眼光向人们展示了美国中西部一个普通家庭的既悲惨又滑稽的处境,从而深刻地揭露了“美国梦”的虚妄及其对年轻一代的毒害。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就多丽丝.莱辛的短篇小说《老妇与猫》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如笔调的冷静和客观、文本中的女性抗争和三位一体等进行了必要和深度的分析。笔者立足于文本,从行文字句之间找寻写作家所要表达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福克斯公司1952年拍摄的影片《乞力马扎罗的雪》是根据美国“迷惘的一代”代表作家厄内斯特·海明威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好莱坞当年的编剧们有一套适应观念习惯的编剧法,虽老练但不怎么高明,尽管表达了了原作的主题思想和表现了原作的风貌,但他们将小说中那些精辟的警句和鲜活的情感,外化成一段遭遇和一场悲欢,像珍珠串成项链一样,最后变成一部有头有尾催人落泪的情节剧,这显然还不那么如人意。  相似文献   

19.
埃德加·爱伦·坡在19世纪美国文坛占有重要地位,他提出了小说创作方面的“统一效果”理论。本文从文体学的角度探讨坡是如何在《一桶白葡萄酒》中成功运用这一理论实现预期效果的。  相似文献   

20.
卡夫卡短篇小说<乡村医生>的艺术张力在于它的"未定性"和"陌生化"的特定潜质,"小说中的人物--难识庐山真面目","小说的场景--山重水复疑无路","小说的语义--剪不断,理还乱".这种潜在特质的实现离不开读者的参与,而阅读活动在使本文得以实现的同时,也丰富提高了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