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殷周天命观的产生与原始宗教有密切关系。原始先民对至上神人格与意志的幻想产生了“天命”观念。这一观念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明显变化:殷商的“天命永恒”——西周的“天命可变”——周末——“天命可咒”。古文化由殷商“神本文化”向西周“人本文化”转移。而古文化的人文精神正肇端于此。  相似文献   

2.
孔子之前的时代天命观盛行,他认识到天命观与弘道之间的相通之处,沿着"天命——天道——人道"的思想脉络与"畏天命——修德命、安禄命——成君子"的行为脉络,致力于弘道事业。孔子从时人的认识水平出发,以天命为精神支柱与依据,宣传儒家仁义礼智信之"道",从而将思想文化重心由"天命观"转向"弘道"。这个思想重心的转化,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意义。他将文化视角由神转向人,由不可知的世界转向人类社会,促进了人类思想文化的重大进步。  相似文献   

3.
关于宋玉<高唐><神女>二赋的主旨,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们通过文本内容的分析、祭高唐神女之礼俗分析和<高唐><神女>以事为谏之思想分析,得出了新的结论.我们认为:<高唐><神女>二赋以楚襄王祭高禖为创作素材,借襄王欲幸巫山神女之事为说,劝谏襄王不要把复兴楚国的希望完全寄托在敬天事神的"天命"政治之上,而要面对现实,重视人事,推行"民本"政治,以求楚之王室与国家"延年益寿千万岁".否则即便是巫山神女也不会福佑楚王和楚国.作品反映了宋玉轻天命而重人事的进步思想.  相似文献   

4.
孟子的天命思想中包涵着许多不为人知和难以为人所解释之处,孟子认为天命是一种冥冥中的规定事物发展进程及结局的决定性力量;孟子讲"天赋予人以四端","天赋"也是其天命思想内涵所指之一,天赋即天命。孟子的天是一位人格神,有意志,有善恶,有思想,有智慧,有力量。"天命靡常",但天命的显现又是有规律的。孟子在谈天命的基础上谈"人事","尽人事"首先要"知天命",从个人角度要"尽心知性",但"人事"才是孟子强调的重点。  相似文献   

5.
孔子的天命观是儒家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继承了殷周时期的天命观点,对其进行大胆的怀疑与发展,在丢掉了天的人格神外貌的同时,又保留着天的权威性。以"知天命"而"畏天命"为基础,主张"知天命而尽人事",在天人关系的框架下把天和人融会贯通起来,丰富和发展了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  相似文献   

6.
《高僧传》中,佛教徒以自我为中心创造出大量僧人神异事迹,这些神异事迹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魏晋南北朝佛教权威从谋求到确立的全过程。高僧与中国本土神祇交往类神异事迹塑造了高僧与中国本土神祇交往的多种模式,从不畏惧旧有神到成功制服旧有神,从旧有神对僧人尊敬、对佛教支持到旧有神受戒奉佛、完全服膺佛法,中国本土神祇体系的权威在僧人神异事迹中被逐渐消解。佛胜道巫类僧人神异事迹,通过高僧与中国本土神祇的人间代表巫者、道士威力的比较,证明佛法优于巫术和道术,进一步降低了中国本土神祇的权威。降低中国本土神祇的权威是为了抬高佛教权威。宣扬梵神威力类僧人神异事迹,凸显了佛陀及其弟子的威力,营造出中国佛教神祇体系并树立其权威。在此基础上,佛教徒还通过神异事迹的制作,成功地在"佛命"与"天命"之间建立联系,给君主的即位天命蒙上浓厚的佛命色彩。南朝君主在编造其即位的"天命"神话时,采信佛教徒的"佛命"预言,标榜其"天命"受到了"佛命"的认可标志着佛教权威在中国社会的确立。  相似文献   

7.
殷周之际,"天"的观念逐渐从殷商的祖先神变成了周人的道德之"天";这种强调"天命靡常,惟德是依"的"命正论"的"天命"观虽然以"民意"为其主要内容,却没有真正在制度(礼)上得到体现,相反,倒是有可能与封建宗法制下的天子世袭制产生冲突.秦汉以后,儒家思想沿用了这一"天命"观,中国古代王权合法性始终不能有一个清晰的界定,致使王权不固、动乱频生几乎成为一种历史常态.  相似文献   

8.
<穆天子传>描写了西周穆王巡游西域的故事.作品无论是构思还是文本线索,都反映了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天命人事"观.天命威严,神性的不断显现昭示着天命拥有绝对的权威;人事繁杂,德治和礼治的有效结合保证了"天命"统治下的人事活动行之有序.  相似文献   

9.
天命观念是上古史研究当中一个至关重要的课题。它是上古社会时期统治者对王朝更替及其重大行动提供合法性解释的惯用术语。天命观念的正式提出及对其做出详尽的阐述始于西周。两周的天命观念的神秘性和人文性承袭、发展于夏商。天命观念对道德因素的融摄,使之具有了理性之光,不单限制了王权;同时开辟了以后儒家道德政治的先河。  相似文献   

10.
周初统治者在社会变革之际将“天命观”加以改造和利用,作为其获取政权和控制殷商遗民的思想武器,在此基础上将周文王塑造成“祖先神”与“受命王”的形象来彰显新兴周政权的合法性。周人在夺殷取商政权前后加强周人共同体意识的构建,使周建国之初避免激起强烈的社会动荡。周初统治者选择“天命”这一思想武器对社会变革之际的社会控制与力量整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天命观念是上古史研究当中一个至关重要的课题。它是上古社会时期统治者对王朝更替及其重大行动提供合法性解释的惯用术语。天命观念的正式提出及对其做出详尽的阐述始于西周。两周的天命观念的神秘性和人文性承袭、发展于夏商。天命观念对道德因素的融摄,使之具有了理性之光,不单限制了王权;同时开辟了以后儒家道德政治的先河。  相似文献   

12.
夏、商时期,天命神授成为自然力的最高主宰;春秋战国时的社会大变革,冲击了西周以来的礼制,个人在社会历史进程中的巨大作用得以显示。孔子生活在这个时代,一方面,他看到了人在历史舞台上的活动和作用,并强调人治,英雄史观正是人治的思想基础,倡导“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一方面,他又追念已经逝去的“天下有道”的西周社会,把所处的时代看作是一种退步。他编订的《春秋》正体现了他的这种历史观。  相似文献   

13.
天命论思想对孔子一生影响很大,他多次借用天命论为自己的行为寻找合理性根据,也为自己和自己学生的复礼理想寻找精神动力。这在当时具有阻碍东周社会转型的意义,使他们认为复礼是天意,自己的努力与天意是一致的。天命论有巩固家天下的皇权专制社会的作用。它成功地解决了新旧朝代的最高统治者在道德原则上的平稳过渡,但也存在着负面影响。天命论在以理论的方式剥夺了人们的意志自由与精神自由的同时,也从根本上取消了人们的责任意识,使中国社会陷于恶性循环之中不能自拔。天命论看似简单,却对中华民族不能自发地走向自立、自强、自由、民主负有理论指导失败的责任。  相似文献   

14.
<正>《论语·述而》篇中载"子不语怪、力、乱、神",所以很多人就据此说孔子是没有宗教思想或者是反宗教的,这完全是无稽之谈。孔子究竟对鬼神天命是一种什么样的看法以及这种观点对中国宗教的发展历程有什么影响,这首先要从孔子的"天命"观谈起。孔子对天显然是很重视的,只不过他把对天的重视和崇拜与人的现实生活和命运结合在了一起。也就是说孔子看重的不是"天道"这种纯粹的哲学命题,而是"天命"  相似文献   

15.
司马迁继承《周易》神秘宇宙观、阴阳学家五德终始说以及春秋公羊学三统循环论,用来阐释祥瑞灾异、天人关系,将大量星象分野、占梦相术、预言、纬、鬼神记载入史,并再三强调其重大意义,这一方面是先秦以来神秘社会思潮之产物,另一方面也是司马迁作为太史职业思维及履行天官职责的结果。“究天人之际”实质在于承敝通变、强调君权神投、天人感应,为汉家帝统盛衰提供神学论证;而五百六运、阴德传世、血食延把这些神秘史观则是其道统继承、德治惠民思想的反映。司马迁始终敬畏与捍卫天命的幽远深微、神圣肃穆,只是反对歪曲天命和将天命方米化、泛滥化。《史记》可以看作是秦汉神秘史学思潮的产物。  相似文献   

16.
天命观是孟子学说的重要内容。孟子的天命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形成的物或事,以及其后的某种力量,具有超越性和不可把握性,人只能顺应之。具体来说,天命论包括道德形上学、命定论和民本思想等三方面。孟子通过天命论建构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道德宗教,使儒家学说具有了超越性,为社会朝良性发展指明了道路,他的民意为天命的思想也构成了中国民主思想的来源。  相似文献   

17.
祭统体现在通神独占上,即"私有"通神权。夏王敬天,恭听天命也就是所谓的"夏人尊命"。商汤另辟蹊径,未因夏政治国,即通过祭祀先王来加强统治,这也就是所谓的"殷人尊神"。三代不同源,三代正从"共识的中国"向"理想的中国"过渡。仍属于典型的家族社会。祭祀权力的血缘相承既是宗法。  相似文献   

18.
一、道德理想主义——中国人文精神的特质 从世界范围来看,各民族的早期文化都经历了一个从神本向人本的过渡阶段,在此阶段形成的文化精神和民族性格深深地影响着后世各民族的历史过程。中国人文精神的崛起,是由于对神的崇拜逐步削弱,对天命的怀疑所致。在鬼神受到怀疑之后,究竟由什么来指导人事,决定国家的命运与社稷的安危呢?这就是“德”。 “德”,最初是获得、占有之意。所谓“德者得也”,二字可以互训。“就其社会内容来看,德就是指  相似文献   

19.
《集宁师专学报》2019,(5):50-54
孔子将专属于上层贵族尤其是只面对最高统治者的传统天命观拉近到士和平民阶层,客观上提高了"士"和"民"之社会地位。同时,在信仰天命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天命,提出了"知天命"的观点,强调在天命面前要有所作为。当然,孔子的主观努力,还是要与天命观相符合,并不是要完全摆脱天命观。  相似文献   

20.
"帝"在殷人的观念中表示祖先神,又表示"上帝"(或曰"天"),上帝与祖先神之关系是君臣关系,故上帝赐予祖先以治民之权。周人对天命是怀疑的,表现出历史理性的进步。但为了统治庶殷,被迫继承了殷人对天命的信仰并进行改造。创造出以"帝"为声符的"適"、"禘"二字。根据形声字的构字规则,"適"直译为"到达人间的上帝",周人据此创设適长子继承制,确立了周王与上帝的父子关系。"禘"直译为"上帝的祭祀",周人据此确立了以先王配食祭天之禘礼,用以强化臣民的信仰。周人的观念变化与制度革新,体现其统治策略中,天命信仰与历史理性之张力。随着王权衰落,周初天命观的信仰逐渐弱化,天子之制也渐被僭越,竟成乱制,遂至后世不明周初建制之本意。藉由帝、適、禘等字字源考证,略可窥见这一变化的线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