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外来影响和接受研究的角度考察中国大陆当代文学50年所走过的风雨历程,可以认为中国当代文学对外国文学资源的接受经历了从单一接受到全面排斥,从封闭走向开放,并在全球化语境中步入多元等四个时期;在文学创作上则留下了一条明显的从“苏化”到“文革”,从“西化”再到“多元化”的演化轨迹。梳理当代文学与外国文学之间的关系,是中国文学在新世纪走向世界的一份备忘录。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当代文学中,“狗”意象在一些文本间重复出现着,人与狗的纠葛也普遍发生着。“狗”意象象征着忠诚、善良、勇敢;“狗”意象象征着生命的被压迫以及生命应有的反抗精神;“狗”意象象征着作者对人性之恶的否定与批判;“狗”意象还暗示了性的含义。具有如此象征意味的“狗”意象在中国当代文学中出现,说明人与狗之间有着纠葛的现实物质关系,也说明人对狗的情感是复杂多样的。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概要”,顾名思义,是介绍中国现当代文学这一学科的入门课,也是属于“研究之研究”的课。这门课在北大中文系已讲过几轮,凡是现当代文学专业的研究生,一进来都要求他们听这门课,还有不少其他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和本科高年级学生,希望了解这个学科的历史与现状的,也都选这门课。在本科阶段,同学们已经学过“现代文学史”和“当代文学”,都是刚上大学不久开的课,主要讲述作家作品和重大的文学史现象,引导掌握基本的文学史知识,并初步学习评析文学创作与文学史现象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当代文学经过一个世纪的沧桑演进,逐渐由弱到强,由隐到显,成为上世纪末有影响力的一门高等院校的重要基础课或主干课,但是这一门课程的教学,长期以来受社会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影响,成为阐释社会发展史的手段。上世纪80年代提出的“重写文学史”的口号,已使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转向”,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因此对这一门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更新也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5.
内蒙古当代文学的发展我们可见正是对文学本身社会责任的关注让内蒙古当代作家们在几十年的时间内沿着文学自身的发展规律稳步前进.他们虽然也会面临世俗社会的物质引诱,也会为了所谓的“现代性”追求去进行诸样的艺术探索,可总体而言,他们守住了内蒙古当代文学的民族性与地域性特质,守住了内蒙古当代文学的艺术之根.  相似文献   

6.
从20世纪80年代起,洪子诚即自觉地避开从“现象评论”角度进入“中国当代文学”现场,努力把“中国当代文学”提升至“学术研究”层面,并开始着手该学科建构的工作。构成其“当代文学”学科话语体系中不断完善的“一体化”(“体制化”)文学观,“知识学”研究方法以及“价值中立”的价值立场,极大地拓展着中国当代文学的研究空间,解决着长期以来困扰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与学科建设中系列疑难问题。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中隐含的另一意义即是对北大学术精神的传承。  相似文献   

7.
文学理论和中国现当代文学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两门学科之间相互交涉,并且现当代文学的研究,也在一定程度上借鉴着西方的文学理论,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文学理论在某种程度上也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且也在不断应用的过程中凸显出了工具性的价值.但不可否认的是,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在试用西方文...  相似文献   

8.
文学研究者的研究主体性是影响当代文学发展的重要问题。从强调“人的文学”到强调“非主体性”再到后现代的多元渗透,在言说与沉默的两难状态下,当代文学研究者不断寻求自身的突破。  相似文献   

9.
学术界目前对“中国当代文学与道家文化”问题有所关注,但研究上却存在很多不足,如在问题领域、研究思路、作家作品范围上都很狭窄,理论资源、研究方法也很贫乏。导致这种状况有社会思潮、研究兴趣、问题难度和认识偏差等四个方面的原因。本人认为,为了最终解决“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时代难题,我们不应忽视对“中国当代文学与道家文化”问题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当代文学”本科毕业论文,顾名思义,是以“中国现当代文学”为写作对象的“本科毕业论文”,既不是以“中国古代文学”、“外国文学”、“文艺学理论”或有关教育改革和创新为写作对象的论文,也不是泛指通常意义上的文学论文或学术论文。文章从选题与题目、资料与提纲、初稿与修改稿、定稿与答辩四个环节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本科毕业论文写作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当代文学整合为一已是一个大趋势,但两个阶段的不同特征又是客观存在的,且目前的中国当代文学无论从教学还是研究都存在着明显的缺失,未能将台港澳文学在同一个平台上整合。这两个阶段的价值比较不可回避,也从未停止过。从流派、经典及大师的出现等方面来看,至目前为止,当代文学部分价值未能超越现代文学部分。莫言也不具备文学大师的品质。  相似文献   

12.
在1949年以来的中国当代文学中,17年文学的经典文本,是对现代“民族国家”形成的史诗式的展现。在新时期文学中,“现代性”则更多表现为对“个人主体”的探索。80年代初期,启蒙现代性又回到人们的视域,“现代性”一度成为文学主题,为文学提供了终极价值和梦想。但直到90年代以来的“后新时期”文学,对“现代性”的追问才成为一个主要趋势,寻根小说、先锋小说、新写实小说、女性小说、新生代小说等都从不同角度去积极反思“现代性”,并走向多元价值判断的文学道路。  相似文献   

13.
伴随着大众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信息化、商业化、产业化,中国当代文学呈现出世俗化、喜剧化、散文化的特征。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文学创作的一种解放,但也不能忽视对文学的发展的不利因素。  相似文献   

14.
当代文学教学与其说是文学知识的传授 ,不如说是一种思想训练 ,这是它不同于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其他课程的地方 ,也是它作为一门最年轻也最活跃的学科的特性所在。“当代文学”这个名称就意味着它与当下的文学进程密切相关 ,而一时代的文学往往是这个时代的思想文化的最本真的体现 ,因此对于青年大学生而言 ,不惟文学价值观 ,整个精神价值的确立 ,都可以从当代文学的实践活动中找到可靠的起点并获取鲜活的资源。基于这一认识 ,海南师院中文系现当代文学教研室在承担校级优秀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课程建设过程中 ,开展了一项名为“探索者之…  相似文献   

15.
当代文学的诗化之美、虚静之美和自然之美,与道家审美取向存在着意义关联;当代文学中的怀疑、否定、反异化、崇个体精神之中明显可见来自于道家文化传统的资源支撑;在公平、正义、民主、法制等学理中心话语之外,当代文学进一步继承和超越了道家文化的价值多元、判断悬置、反对异化、尊崇个体等精神资源,以审美形式参与到现代文化的建构之中.道家文化既不以道德建构作为诉求的主体目标,也不以逻辑推演去征服人的心灵空间,而是以自己的个体性体认与独立品格及其审美感性直观方式,求证个体生存与世界之间的意义.道家文化丰富了中国当代文学的表现形态,参与了中国当代文化的创造性建构.  相似文献   

16.
超越单纯审美视角,用新的知识系统对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进行重新阅读和解释,以考察文本与语境及历史的关系,进而对当下现实进行镜像式批判,这在上世纪90年代传入中国大陆的《再解读》一书中就开了先河。90年代由北京大学中文系谢冕、洪子诚两位教授主持的“批评家周末”研讨活动,为当代文学研究树立了“经典重读”的范例。新世纪出版的李杨教授的专著(50~70年代的中国文学经典再解读》,则以新的文学史观和新方法打开了当代文学史研究的更广阔的学术空间,在专业文学教育中极有启示意义。对“经典”的重新读解,目的当然不单是为文学史自身的建构,而是要通过深入历史性文本对历史进行反思,并且是为了认识现实去反思历史。在文本历史化的过程中,研究者的现实文化态度会决定他(她)重返历史时的价值取向,在这个意义上。纯客观地返回历史现场只是一种假象。正因为如此,“经典”可历时性地重读,也能共时地采用不同的读法。要紧的是不必偏执一端。而应承认无论从哪个角度进入文本,都可能是对历史的某一侧面的接近。秉着这样的文学信念,海南师范大学中文系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的当代文学学习研究,试图站在文学史知识层累上,从“经典”作品的本文中寻找当代精神生活中某些尚未被发现的历史擦痕,为此开展了系列性的作品讨论活动。对“百花小说”《小巷深处》的重读,是其中的一次。这次讨论由毕光明教授主持,参加研讨的有2006级18名研究生,卢水金作主体发言。现将发言选登如下。作为对“再解读”活动的一种响应。[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郑飞 《现代语文》2009,(6):157-158
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屡屡出现的“思念”主题在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中却大为减少,这一方面是由于客观上通讯手段的发达所造成的,另一方面作家主观的作用也不可忽视,由此推之,社会的进步与文学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存在分歧的。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提起“改造国民性”这个话题,我们自然会想到鲁迅,因为鲁迅是开创这个文学启蒙主题的先河。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鲁迅被称为“中国现代文学之父”。在中国现代文学作家中,除了鲁迅之外,还有老舍、郁达夫、沈从文、张天翼等作家,他们也都在作品中提出了这一主题。但在中国文学史上,始终以锲而不舍的创作态度在创作中贯穿这一主题思想的,却也只有鲁迅和老舍两人。他们在创作中都贯穿着“改造国民性”这一主题,我们在其创作中都能强烈地感受到二人对“国民性改造”这一主题的严肃而执着的思考与探索,但老舍在思想…  相似文献   

19.
当代文学作品中的“酒”意象与传统酒文化之间有着丰富的联系,两者在酒与生活,酒与时代精神的变迁,酒与浪漫主义,酒与作家、革命家、农民、“愤怒青年”等诸多方面有着种种因缘。了解这些,既有助于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化人人生观中的丰富意义,也有助于了解中国人性格中的温柔敦厚与挥洒真情的二重性。  相似文献   

20.
李盛涛 《安康学院学报》2010,22(2):62-64,72
生态文化思想对中国当代文学创作的影响,首先外在地体现为生态性批判话语的形成,以多元的、“青年式”的文化语境取代一元的、“老人式”的文化语境。深层次的影响则表现为对创作观念的影响,赋予传统文学观念中的“现实”与“文学”以新的内涵,克服了传统“典型”手法对生活原生态造成的破坏。在文学文本中,具体表现为对小说要素“人”的传统文化功能与地位的影响,深刻影响着传统文学观念中人物性格的悲剧性内涵。从生态文化到生态性文学的过程,既是逻辑性的学理推演。也是对现实文学存在的挖掘,体现了当代文学发展新的可能与趋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