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于道德理性对主体意识的规约与引领,中国作家在20世纪婚恋文学的叙事中基本采取了道德叙事的策略。这种叙事策略制约着婚恋文学的深层叙事结构,使20世纪中国婚恋文学呈现以道德叙事样态。道德理性在20世纪中国文化语境的流变,形成了婚恋文学中个性主义婚恋叙事、革命道德主义婚恋叙事、传统道德理想主义婚恋叙事和审美快感化的后现代道德婚恋叙事四种基本形态。婚恋叙事样态的更迭衍变又形象地展示着道德理性流变的脉络。  相似文献   

2.
在20世纪的乡土文学中,沈从文以其清新独特的湘西作品著称于文坛。他的作品在浓浓的乡情中糅合了理性的思索,在道德情感与文化理性两个层面上表达了他对民族与人性的思考,从中隐现出他对历史长河未来流向的理想主义幢憬,让读者对那个特殊的时代有着既感性又本质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礼记》婚姻伦理产生于中国"情感"文化土壤之上,故其主体思想不可避免地带有浓厚的人文情感色彩;其力图通过道德意识、道德情感的培养,最后使婚姻达到稳定、长久的努力,表达了一种理想主义的情怀。  相似文献   

4.
道德教育究竟应依凭情感还是应诉诸理性尚存在争辩。情感论的理据在于,如果将情感作为道德教育的一种原发性机制,便可更好地触动和促发人们的道德情感与道德体验;理性论的理据在于,倘若将道德教育奠基于理性,则能更好地实现人的自由和增强可能的道德主体对道德价值规范的反省能力。然而,情感论虽有其不可低估的积极意义,却很容易使道德教育落入无根的态势与听凭私人情感、感性情感和自然情感的支配之中。道德教育的圆融自足还需由理性来加以奠基,只不过,其中的理性既不能是将道德教育独白化、同一化的先验理性,也不能是将道德教育知识化、工具化的工具理性,而应是能够统合道德认知、道德情感与道德意志的交往理性。  相似文献   

5.
休谟在批判理性主义伦理学的基础上建立了情感主义伦理学。休谟认为道德评价导源于情感,情感通过同情心来传递,而理性不能单独影响道德行为。休谟在强调情感在道德评价中的决定作用的同时,肯定了理性的辅助功能,即理性作为手段能为情感指明方向。虽然休谟提出的“超功利”的情感主义面临道德标准缺失的问题,但他关于正义和共同利益感的论述已经暗示了一种前景,即把功利与情感结合起来。对休谟道德体系的改进在于,将其“以情感为主以理性为辅”的原则替换为“以理性为主以情感为辅”。  相似文献   

6.
休谟之道德情感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瑜 《池州师专学报》2007,21(2):11-13,29
休谟的道德哲学主要致力于对道德基础的研究,他通过对理性和情感在道德行为的作用的分析,系统地论证了道德决定于情感的结论。但在休谟看来道德情感主义不是个人特殊情感的表达,同情心是人性的基本特征,因此道德有共同的基础,同时道德在不同的文明中表现有所不同。这些新颖的观点在伦理学的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哲学家康德以理性主义态度对道德情感进行了深刻研究,他认为,道德情感源于人的理性,是实践理性战胜感性欲望的产物.他的道德情感理论对我们目前的道德研究和道德教育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许春樵长篇小说《酒楼》的前半部延续了他惯常的道德理想主义叙述,将中心主人公塑造成为一个受难的道德楷模;但是,当他的叙述进入下半部,在情节历史的中段,则一反常态地腰斩了他过去所坚持的道德理想主义,让道德楷模的形象滑向了其反面。许春樵小说对于道德理想主义的折断性叙述,既昭示着作家创作的变化,也可能预示着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对于现实的价值态度和叙述姿态的某种转变。  相似文献   

9.
受中国思想史儒道相黜并互补的影响,中国文学也呈现出两种根本精神相黜并互补的特性,道德理性与生命真情的相黜互补就是这种特性之一。道德理性是追求至善、颂扬人格,并以人格担当天下大任的道德理想主义信念。然而,当道德理性转化为窒息人欲的精神枷锁时,便产生了反抗此种压抑的思想和文学。从文学史看,追求道德理性与抒发生命真清两种文学精神此抑披长、相互排斥;但从文学的审美功能上看,二者是互补的。  相似文献   

10.
《三国演义》全书围绕曹、刘、孙、司马四人安排了两条线索,一条是从曹操到司马懿,首尾呼应,重在展示历史事实;另一条是刘备、孙权,重在表现作者的情感、道德取向。这一结构使作者既尊重了历史的既定结局,又在主体情感上树立了尊刘抑曹的情感倾向。罗氏独特的英雄史观是他艺术表现的有机手段,成功地融合了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  相似文献   

11.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理性的人,高中历史学科的理性教学.就是向学生传授实证为真理的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理性看待历史和社会现象,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和价值观.提高学生道德判断力,让学生学会在具体的环境中面对具体事件,判断事物的是非、美丑、善恶,在开放性情境中培养学生对他人利益的关照和在复杂环境中对理性的执着与信念。  相似文献   

12.
心理学按道德情感由低到高的发展水平把它分为三种形式:①直觉道德情感体验:就是由于对某种情境的感受而引起的非常迅速、突然的,道德准则意识不明显的情感;②想象道德情感体验:就是通过人的想象而引起的情感;③理性道德情感体验:就是在清晰地意识到道德理论的基础上产生的,具有较大概括性的情感体验。在小学阶段,学生的道德情感水平是以直觉道德情感体验为基础,以想象道德情感体验为主导,理性道德情感体验只是初步的。 学生道德情感的发展特点和发展水平,决定了我们在探究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方法时必须以此为基点。 抓住道德情感的对象性,创境生情,培养学生的直觉道德情感  相似文献   

13.
在人的道德生活中必然产生和伴随着各种心理现象如思维、情绪、情感、意志等,那么情感在道德生活中到底起什么作用呢?文章通观人类道德思想史并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后认为,或纯粹肯定理性而排斥情感,或纯粹肯定情感而排斥理性,都是偏颇的.只有正确认识情感在道德生活中的作用,才有助于我们的道德活动.  相似文献   

14.
佟雪峰 《考试周刊》2013,(35):176-177
情感作为一种前理性的关于价值关系的意识,影响甚至决定着人对于事物的态度和行动,本身就具有价值倾向性。道德既是人类群体在长期生存和发展实践中经验和教训的积淀和理性梳理,又蕴含着对未来幸福生活的预期和建构。情感和道德都源于人的生存和发展要求,情感与理性一样都是道德的人性基础。情感影响着道德行为的动机和指向,道德的目的之一就在于与特定的对象建立恰当的情感关系,情感关系本身就具有价值。  相似文献   

15.
国际关系理论中,在承认国际法作用的前提下,存在着两种关于国际法的观念。一种观念以理想主义为代表,认为国际法应当是合目的的、道德的、代表进步和体现理性的;另一种观念表现在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等非理想主义理论中,认为国际法应建立在人的欲求和意志的基础上,以法的形式来平衡和调节彼此之间的利益。这两种观念的分歧实际上代表了自然法思想与实在法思想的对立。在格劳秀斯和康德的政治学说中,两种观念同时存在,由此形成了他们思想中的二元性,他们都以个体欲望为起点,以理性为归宿,因此,认为理想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是格劳秀斯和康德的继承者的说法是片面的。尽管理想主义的国际法观念在实践中遭受了失败,但我们仍应尊重和吸收这一思想,使之融合在另一种国际法观念中,以更好地规范国际关系。  相似文献   

16.
《左传》对灾异、卜筮、梦象等神秘事件的描述,既是春秋时期巫风盛行的真实反映,又融合了作者“崇礼尚德”的理性精神,体现出作者对历史人物的道德评判、对历史发展动因的思考.天命与道德合一的历史叙述,使《左传》呈现出“巫史交融”的叙事特征.  相似文献   

17.
综观历史,学者研究道德情感的培养时往往只注重学生情感或学生道德感,而忽视了教师作为一个主体,他的情感对学生道德发展起着什么样的作用。针对这一问题,提出教师情感对学生道德发展起着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道德情感作为一种生成性的情感,与人的自然情感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自然情感是道德情感生成的基础,道德情感是自然情感涵育的归宿。自然情感的自发性、盲目性与多变性以及大学生情感的丰富性、多样性与不稳定性决定了道德教育应采取情境引导、知育教化、美育熏陶等理性方式以化育道德情感。  相似文献   

19.
赵亚夫教授曾经说过.“新时期历史教学的重要功能就是培养现代公民”.而爱国主义是大多数国家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理性爱国是现代公民必备的人文素质之一。培养学生理性爱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符合文明社会的道德追求.符合公民社会的建设需要.因而也就应该是中学历史教学应该确定的教学目标之一。  相似文献   

20.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对于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有着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在历史培养目标中凸显道德情感教育;二是将道德情感教育寓于历史教学全过程;三是注意发掘史料中的道德情感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