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孙孔懿 《学科教育》2009,(4):3-7,46
“文质彬彬”在今天“多用于形容人文雅有礼貌”。追溯本源,它出自《论语》,原指人的文采和质实配合均匀,包含着“文与质和谐发展”的教育意蕴。孔子提出的这一论人标准和育人规格,是其教育哲学的核心理念之一。孔子当年还提出要防止“质胜文”或“文胜质”现象,遗憾的是人类在创造文化一步步远离“质胜文”的野蛮时代的同时,越来越受文化制约,以致出现“文胜质”现象。初步的“知识考古”表明,“文质彬彬”词义的历史演化正是这一趋势的典型缩影。在以“和谐”为主旋律的今天,亟需借鉴历代思想家对“重文轻质”倾向的反省与批判,赋予“文质彬彬”新的时代内涵,实施文质双向关照、协调发展的和谐教育。  相似文献   

2.
<正>孔子曾这样说到人性之质与文的关系:"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质彬彬当然是一种理想的状态,现实中要么是文胜质,要么是质胜文。在我们几千年的封建历史中,纲常礼教对社会生活无所不在的渗透,实际上,在社会的主导教化体系中早已是文胜过了质。  相似文献   

3.
孔子曾提出“文质彬彬”的命题。《论语·雍也》记载 :“子曰 :‘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孔子的这个思想 ,在文艺概论、美学等方面影响很大。历代的美学家、文学家、艺术家 ,在艺术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的问题上 ,常常以“质”指内容 ,以“文”指形式 ,主张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即“质”与“文”的统一 ,反对“质胜文”和“文胜质”这两种偏向。有人说得更形象 :“质”好比是树 ,“文”就是树上开的花。朱湘的《采莲曲》就是一首文质兼美的优秀诗歌。一、质的美《采莲曲》是朱湘成熟期的作品 ,是一首既充满着典雅的古…  相似文献   

4.
"质胜于文则野,文胜于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 "质":本质,指内容. "文":文采,指形式. 本质胜过文采就会显得粗俗野蛮;文采胜过质地就会显得浮华虚夸.质地和文采配合适当,这才是个君子. 孔子的这一段关于"文"与"质"的论述,原意是指君子人格的内在品质与外在仪表应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5.
自从圣人孔子说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而后君子”①这段话以后,两千多年来人们对“文质彬彬”的解说相当多。但有一点却是人们普遍承认的历史事实:“文质彬彬”是孔子对他的培养目标——“圣人”与“成人”(即完人)提出的审美要求;“文质彬彬”不仅是传统儒家审美教育的核心,也是我国古代审美教育的核心。我以为,“文质”论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做出过贡献,但也带来了弊端。“文质彬彬”之功早在公元前五世纪,孔子就把中国人的  相似文献   

6.
文质彬彬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文质彬彬"是我们最常用的成语之一,它描述了孔子所期待的"君子"修养。  相似文献   

7.
今天我们在用文质彬彬这个词的时候,往往是指一个人文雅的外表,形容一个人看起来文雅有礼的样子。然而最初孔子的意思并不是这样的,《论语·雍也》一章记载说,“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  相似文献   

8.
贝新茝 《中国德育》2011,(2):23-26,42
一、文明礼仪教育与德育之关系礼仪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历来为我国思想家和教育家所重视。孔子强调:"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其大意是说只重品质朴实,而不重仪表礼节文雅,则显得粗野;只重仪表礼节文雅,而缺乏质朴的品格,则显得虚浮。只有两者结合,才是一个有教养的人。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走向市场经济时代的今天,"国学热"的兴起是一个值得人们玩味的现象.从各地的"儒学研究会""孔子研究会"的成立到<百家讲坛>对传统文化的通俗化处理,再到一些地方把传统教育中传播儒家思想的启蒙读物作为儿童的必读书,这一切都打破了自"五四"运动以来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那种批判性态度.……  相似文献   

10.
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意思是质朴多于文采,就像个乡下人,流于粗俗;文采多于质朴,就流于虚伪、浮夸。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才是个君子。这句话是孔子对君子人格的规范。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