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实施推进,高效课堂的建设成为广大教师关注的焦点话题。初中历史学科,是带领学生见证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总结历史规律的学科。历史高效课堂的建设,需要历史教师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并开展多种形式的历史学习活动,使学生感受到历史学科的魅力,并且也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各项能力。结合教学实践,谈一谈如何有效地构建初中历史高效课堂。  相似文献   

2.
多年来,学生对历史学科兴趣不高是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这直接影响了历史学科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不利于素质教育的推行。由此,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成为历史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那么,在历史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相似文献   

3.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对于历史这一学科,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兴趣,不爱学,导致成绩很不理想.所以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就成为提高学生成绩、提高自己教学水平的关键.那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呢?笔者根据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4.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越来越成为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历史学科素养,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历史学习方法,树立积极向上的家国情怀。以案例教学促进历史学科素养培养,无疑是一种有效可行的途径,本文针对当前教学中培养历史学科素养存在的问题,以案例教学入手,进行了相应的分析与改进,以期能够获得更好的历史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5.
《考试周刊》2020,(10):125-126
历史学科是高中极为重要的独立学科,生活化教学理念源于教学理念中知识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的思想。历史教学生活化需要通过将历史知识与生活知识进行结合的方式讲述历史,并让学生能够通过历史中生活的情境建设提高对历史学科学习的动力和热情,实现学生历史知识和生活智慧的有效融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历史教学生活化应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方面做出创新与生活化融入,以提升历史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和农村基层学校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的建设,要求教育工作者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信息技术有机地与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成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整合中重要的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构建新的教学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信息技术不是一种辅助工具而将成为基本的知识载体、教学媒介和交流工具.也就是说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学科教育当中,不仅改变传统教学中单调的教学模式,而且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学科内容,同时也丰富、拓宽学科的学习内容,在此基础上,可培养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和爱好,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使信息技术成为一种让学生终身受用的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  相似文献   

7.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学生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如何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的学习能力和使学生更有效地学习历史知识,如何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都成为现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针对传统初中历史教学模式的弊端,就如何有效教学,优化课堂结构,提升学生掌握知识的水平等问题,本文作者作了简要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赵小燕 《成才之路》2012,(26):46-46
正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所有学科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作为中学历史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挖掘历史课程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思考,探究性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从而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9.
<正>在素质教育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标准和要求发生了变化,将高中历史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化内容紧密结合起来,成为当今高中历史教学生活化的研究课题。高中历史教学与生活化内容紧密联系起来,可以增加历史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之间的知识联系,改变人们对历史课程教学的僵化认识,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历史、借鉴历史、运用历史,通过高中历史生活化重构教学策略,实现历史学科的自身价值,从而提高学生的高中历史生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在应试教学的指挥棒下,历史这门学科成为单纯的复述性学科,强调记忆性成为历史教学的一大特点。教学中很少有学生的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维过程,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得不够,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教师的"一言堂"所致。如何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改变原来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提高学习历史的兴  相似文献   

11.
方晓军 《考试周刊》2011,(92):167-168
历史与社会课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学科,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该学科的教学地位陷入了尴尬境地,学校不重视,学生也对这门学科的学习存在着很大的抗拒心理,致使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的教学工作举步维艰。如何才能提高学生学习历史与社会学科的兴趣,成为广大历史与社会教师讨论的热点问题。作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谈谈应对这个热点问题的体会。  相似文献   

12.
<正>历史对大多数青少年来讲一直是比较枯燥的学科,许多学生对历史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教材上,缺乏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再加上初中阶段学生面临多学科的综合压力,往往缺乏对历史学习重要性的认识。如何行之有效的提升初中生对历史课的学习兴趣,不让历史成为中考拖后腿的学科,成为很多在校老师以及学生家长头疼的问题。一、当前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1.学生不重视历史学科的学习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情绪波  相似文献   

13.
历史教学因为本学科所授内容与现实的巨大差距,所以导致历史教学往往枯燥乏味,引不起学生学习兴趣,成为历史教学当中的一大难点,也是众多历史教师难以解决的教学难关.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广大历史教师充分开发自己的聪明才智,想方设法通过现实与历史的互通,抓住历史教学的切入点,引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变枯燥为有趣,使历史成为学生爱学的一门学科.  相似文献   

14.
历史作为初中一门基础性学科,对于帮助初中生了解历史常识有重要作用。传统的初中历史课堂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的主动性较差,加上教师偏重于说教,很容易让学生对历史课堂失去兴趣。近年来,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进行有机结合,在带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逐渐成为各学科教师的重要辅助教学工具。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率,成为历史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各个领域发展的步伐进一步加快,教育领域越来越多受重视与关注.在知识经济时代下,人们对教育方式、教学手段、教学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标准.初中阶段关乎学生的未来发展,历史学科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课程之一,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人生观念、思维方式的养成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运用生活化教学理念,使学生的学习难度降低,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为学生的历史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创新教育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它是当代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作为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要遵照新课标下的历史教学要求,创新历史教学原则、教学理念、教学手段等.历史学科有突出的教育性,通过向学生介绍人类历史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具备用所学历史知识解释社会现象的能力.教师要在历史学科的教学工作中有所突破,就要用创新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用创新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优秀的教师那里,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  相似文献   

17.
研究性教学模式与历史学科教学有着较高的契合度,能够为教师的教学过程提供良好的优化方案,切实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历史思维水平的不断提升,因此对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应用也就成为了历史学科教学活动开展的关键所在。在教学中应结合研究性教学模式的自主性、探究性、问题性、过程性、实践性特征,采取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强化师生互动、不断拓展研究性学习的外延、重视评价考核的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提升历史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8.
许少杰 《学周刊C版》2019,(16):111-111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提高是高考方向的要求和目标,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不容小觑,并且已经成为高中历史教学的核心思想,由于历史学科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与教材进行有效的结合,注重历史情怀的熏陶,使学生深化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意识和情感体验的提升为出发点,从而不断地提高历史学科在高中教学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五个部分。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能够帮助学生在复杂的历史知识中了解历史的本质,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历史。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在历史教学中为学生创设情境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应明确教学目标,采用合作学习模式,创设适宜的情境提高学生参与度,吸引学生探索。  相似文献   

20.
历史学科可以根据自己学科的特点和教学任务开展素质教育,这就需要改变以往教学中学生学习历史中死记硬背、僵化的模式,而着力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理解历史、掌握历史的认识能力。而要使学生通过学习历史,提高认识历史的素质,历史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