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英美文学因从"自我"的视野审视"他者"的中国,对中国形象描述在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特点,由此就造成了文学中"自我"与"他者"理念下的冲突。正视"自我"与"他者"的差异,明确"自我"与"他者"的置换与统一,是消除文学敌视,促进文学繁荣与和谐社会发展的前提和条件。  相似文献   

2.
民国时期著名教育家罗家伦毕生致力于"学术救国"的思想研究与实践。他肩负着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任,同时还承担着挽救国家危亡和改造社会的政治任务,具有教育与政治的双重角色。终其一生,他始终在"为学"与"为官"之间徘徊。尽管时常有"为学"与"为官"的选择冲突,但他所做之事仍多与学术密切相关。因此,罗家伦个人的学术成就和他在大学的学术管理,均可统一于他的"学术救国"的核心理念之下。重温罗家伦学术救国等大学教育理念与实践,可为现今大学教育的改革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3.
在未担任六(2)班班主任之前,我就对蒋晓建的"大名""如雷贯耳"了:极其的任性、倔强、玩世不恭.对任何事都无所谓,也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永远一副"死猪不怕滚水烫"的神态.对他来说,"课堂"与"课外"没有什么区别,"上课"与"下课"也没有什么不一样.这堂课折他的纸飞机是满天飞,那堂课看他的漫画书是逍遥自在,再一堂课画他的"臆想派画"是自娱自乐……他没有一堂课是在用心听,也没有一分钟不是沉浸在他自己的世界里.没有人敢去打扰他,也没有人敢去触犯他.  相似文献   

4.
以另类日本人——战争遗孤返回日本生活为题材的小说《告别丰岛园》通过在日华侨女性的另类眼光与真实叙述,对国家的"他者"、文化的"他者"、他者(男人)的"他者"进行探讨,将一个社会学命题转换成具有审美意义的文学文本,从而获得历史纵深与现实意义。文化的"他者"创造出"他者"的文化,这是一种多元的新型文化,为中华文化及现代文学提供了新的视界与空间。  相似文献   

5.
郭芃 《八小时以外》2010,(11):95-97
在知己好友眼中,他是个直来直去的倔脾气,谁惹着他绝没好果子吃;在陌生人眼中,他是个毫无生意头脑的"傻子",说句假话就能轻松赚得几百万的活儿却被他轻易放过;在FANS眼中,他在歌声中唱尽人生悲欢与无奈;在音乐人眼中,他又是个坚持"闭门造车"、在音乐路上执迷不悔的"疯子"。  相似文献   

6.
自组织理论视角下,小学生的学习具有"他组织"、"自组织"以及"他组织和自组织并存"的特征。在"他组织"的积淀下,小学生的学习应该朝着"自组织"学习迈进,逐渐走向"他组织与自组织并存"。基于学习实践的自组织能力的培养是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关键。在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过程中,"他组织"是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逻辑起点;"自组织"是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基本保障;"他组织与自组织并存"是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本真追求。  相似文献   

7.
作为明清交替之际的诗坛泰斗与变节"贰臣"吴伟业,他的诗具有独特的忏悔主题.文章通过对他"自恨枉节"与"欲自辩"之作的讨论,探讨他灵魂在传统道德与求生自赎的夹缝痛苦挣扎的特点,并分析"贰臣"经历对其诗歌成就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恽寿平是清代早期的著名画家,他兼擅长山水与花卉,是清初画坛"六大家"之一。恽寿平的画论在如何继承绘画传统与创新方面颇有新意,对后世影响深远。他的山水画与花卉画自成一格,艺术成就很高。他的"没骨花卉"画为清代以及近代的花卉画创作开辟了新的道路,他也因此成为"常州画派"的创始人。  相似文献   

9.
比较文学形象学关注他者形象与自我的关系.自我在言说他者形象时,也言说了自我的思想及文化.他者的"在场"与"缺席"和创造者对他者的狂热、憎恨都体现在两者的关系之中.如今我们要建构两者的深层对话模式,要以友善的态度对待他者,审视他者的同时也审视"镜像化自我",并对自我进行深刻反思,实现文化的双向交流态势.  相似文献   

10.
"全球维度"是21世纪以来英国推行全球素养教育的一大特色理念"。自我—他者"关系,是"全球维度"本身蕴含的一个重要议题。英国全球素养教育在政策、课程、教学层面分别体现出三组"自我—他者"关系:在宏观政策层面,体现为作为民族、国家的"自我"与作为区域、世界的"他者"之间的关系;在中观课程层面,体现为学科内"自我"与学科外"他者"之间的关系;在微观教学层面,体现为学习者"自我"与教育者"他者"之间的关系。这三组"自我—他者"关系虽表征各异,但均呈现出从对立到融合、再到共生的发展趋向,也凸显了全球素养教育从互识到共识、从同化到共生、从解读到解放的价值转向。  相似文献   

11.
自1905年参与复旦公学的创办至1942年正式卸去复旦校长之职,李登辉服务复旦大学三十余载。在这三十多年里,他抱定创办"与欧美并驾齐驱的大学"的宗旨,苦心经营,呕心沥血。他拒绝权贵,多方筹措经费,把复旦建设成一所"学术独立"的大学;他尊重学术,聘请名师讲学,营造了"思想自由"的大学氛围;他奠定通识教育的人才培养框架,大力发展应用型学科,使复旦在海内外卓有声誉;他倡导德育,践行"团结、服务、牺牲"的复旦精神,培养"社会上最高的德行"。李登辉校长的一生,是与复旦同呼吸共命运的一生,他对复旦发展的贡献、他的治校理念和办学实践在今天依然启人深思。  相似文献   

12.
林语堂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人,他的精神世界丰富多彩.他既有儒家入世思想,又有道家处世哲学;他既沉迷传统文化,又追随现代理念;他既留恋华夏国粹,又崇拜西方文明.他自称是"一团矛盾".而这"一团矛盾"有一个思想核心或根本特点,就是真诚.正是一个"诚"字把儒与道、中与西、传统与现代各种思想奇妙地在他身上揉合成一团.林语堂自身存在的种种矛盾,就是他真诚天性的自然流露.  相似文献   

13.
张莉 《华章》2009,(24)
汤显祖一生都受着以儒家为主导的传统思想影响.在这种思想影响之下,他积极入世,投身入股,一心向仕.虽然在官场上他不是一个成功的政治家,但在为政过程中践行的"贵生"哲学与受其老师衍为自己内心的"生生之仁"与"赤子之心"却在一路衍进中成就了他以"情"为中心的文艺思想.  相似文献   

14.
华语文本中"他者"的因素相对于其他语言的文本来说,出现较晚成熟也较晚.由于历史的原因,导致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华语文本中的"他者"本身就带有一种较为强烈的"晚熟"现状.在很多文本中,这种带有特殊叙述策略的"他者"形象说到底,就是一种不成熟的符号与象征在现代文本中的时隐时现.如何解构这种悖论?需从叙述策略这个大问题出发,解构文本中"他者"的叙述地位与价值.  相似文献   

15.
"人本主义"价值观贯穿于阿瑟·韦利的中国经典翻译,尤其体现于他的中国诗歌翻译。这种价值观"向外"体现在尊重与平等看待"他者"文化,具体反映在他的翻译诗学和翻译方法上:发明"跳跃韵律"以凸显中国诗形貌,采用直译方法以彰显中国诗意象;"向内"体现在追求自由独立的人格品性,具体反映在他的中国诗歌翻译取向上:钟情于陶渊明、白居易及袁枚这类追求人格独立与心灵自由的隐逸诗人,其"人本主义"价值观在他们身上得到呼应。  相似文献   

16.
正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他是宋代重要的文学家,他的作品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在诗歌方面,他的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在词的创作方面,他开创了"豪放派"的风格,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的代表。在书法方面,他位列"苏、  相似文献   

17.
在辛亥革命史上,黄兴是与孙中山齐名的伟大人物,素有"开国二杰"之称.他文武兼资、才德兼备,足以冠轶群伦.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对他的评价却失之公允.有的根据他在领导武装起义时打过败仗的史事,将其贬为"常败将军";有的认为他只是一个单纯的"实行家",有所谓"黄实行"的称号;有的根据他和孙中山在政见上的某些分歧,认定他在组织上"走上了分裂的道路",还有的认为"他在辛亥革命以后,主张对袁世凯妥协退让,成为革命党内部妥协势力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究竟应当怎样评价黄兴的功与过,这是一个需要辨析清楚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杜甫被誉为"诗圣",是因为他身上具备儒家"圣人"的道德品质。然而,他晚年自称"乾坤一腐儒",与"圣人"之称背道而驰,这是发人深省的。"腐儒"实是作者自嘲,与"诗圣"互为表里,充分展现了杜甫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文化精神,具体体现在官场应对、生活苦难、理想追求三个方面。在污浊的官场现实中,他正直不苟,能为义舍身。他生不逢时,遭遇诸多不幸,又选择直接面对,表现得无比坚韧。他坚持奉行儒家文化理想,兼济天下,对社稷、普通百姓及自然万物,都做到了仁善宽厚。他习儒至深,写下了许多带"儒"字的诗。这些诗通过不同的表现方式,抒发了一代文儒的复杂情感,预示着杜甫的悲剧命运,处处可与"腐儒"相映证。  相似文献   

19.
围绕赵树理"十七年文学"创作的现实主义倾向性与不断被"提升"提纯"的理论的现实主义之间差异性,深入疏理、剖析了赵树理与"十七年文学"诸多变迁的复杂关系。认为,赵树理对农村长期观察形成的农村经验以及"自成一个体系"的表达方式,使得他一直坚挺着"朴素的现实主义"立场。"朴素的现实主义"把"亲历"经验"视为最重要的因素,不但与"浪漫主义"无缘,也本能地疏离于"革命现实主义"的本质化叙事。中国文学在传统社会中形成的社会伦理功能与五四以来现代文学已矗立起来的强大的启蒙传统,正是他在功能范畴确认现实主义内涵的坚实的基础。他对乡村生活经验的累积以及对这份精神资源的分外倚重,使得他看待现实的眼光中总有着类乎天然的怀疑与探究性,"经验"和"底层视角"是他接纳一切外在的惯常姿态。  相似文献   

20.
陶行知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是反对"洋化教育"和"传统教育"的旗手。"他一生致力于救国事业、民主事业与教育事业,他在教育方面对人民的贡献尤为巨大与不可磨灭"。他的教育思想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结晶,是他在教育实践中的重大创造和他一生对教育事业最为重大、影响最为深远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