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李晓晔 《传媒》2003,(1):11-13
2001年,《销售与市场》杂志广告收入一千万,2002年接近两千万元。知道这个消息,我感到很惊讶。一本诞生于经济不算发达地区的财经类杂志,究竟靠什么吸引来如此巨量的广告?后来有机会到河南郑州拜访杂志主编李颖生,才发现,这份过去不太为人所知的杂志,无论在办刊、经营、管理等许多方面的理念,都有许多十分超前的地方。用中国期刊协会常务副会长张伯海的话来说就是:这份杂志属于21世纪。  相似文献   

2.
我与《新闻与写作》结缘,是因为她以前的"史话"栏目,那时笔者还是一名时新闻史感兴趣的历史系学子。虽然每期"史话"栏目刊登的内  相似文献   

3.
读者来信     
贵刊栏日众多.信息量大.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建议进一步增设和扩大编读往来的平台.加强编读之间的沟通。  相似文献   

4.
编读往来     
《新闻与写作》2008,(11):64-64
1.编辑您好,我看到《新闻与写作》2009年改版的宣传,请问改版后杂志会有哪些变化? ——北京张立松  相似文献   

5.
《新闻与写作》2009,(3):9-9
25年间,新闻业务刊物从最初的几份,发展到现在数量众多,但刊物内容质量却良莠不齐。如果要评价,《新闻与写作》无疑是一流的。这个刊物最突出的特点是在学界和业界搭了一个很好的桥梁,业界有一批不错的杂志,学界也有一批很好的杂志,但同时能在业界与学界搭起很好桥梁的为数不多,《新闻与写作》算一个。《新闻与写作》能达到这样高的水准我想主要因素有三个:  相似文献   

6.
4年前第一次接触《新闻与写作》,对大家来说这是一本杂志,可是对我而言,这可是我离开学校继续学习的参考书。虽然我从事的也是媒体工作,但由于之前未经过任何专业训练,完全是通过请教前辈加上自己摸索一步一步走进这个广阔的天地。  相似文献   

7.
余亚莉 《新闻界》2004,(6):68-69
众所周知,《纽约时报》的“更正”栏是由1977年上任的执行总编辑艾布·罗森索创设,它是将散布在各个新闻版面的更正项目集中在一起,从而自成一个“更正”专栏,时报也因此被誉为最负责任的报纸。但比“更正”栏的创设意义更为重大的则是它的另外一个栏目“编者的话”的设立。罗森索认为,新闻更正“不足以概括记者及编辑们在新闻写作和处理上所有的缺失。”①新闻报道有时在事实上并无缺失,但由于记者和编辑的一时疏忽,有意无意的遗漏一些重要部分,从而造成新闻意义的失实,导致对当事人的不公平。另一方面,有些事实有其重要性,但时报没有报道,…  相似文献   

8.
《新闻与写作》2009,(3):5-5
《新闻与写作》创刊25周年,能够参加这次座谈会我很高兴。首先,对《新闻与写作》创刊25周年表示祝贺。  相似文献   

9.
《新闻与写作》2009,(3):8-8
新闻媒体的报道很多从事实出发,而不是从事实的背景出发,这是非常要命的问题。实际上,新闻背后的故事对我们正确地理解新闻很重要。《新闻与写作》的刊训写得很好:我们追索新闻的真谛。这也是追求新闻真相的一部分。当然追求新闻真相需要勇气,也需要方法。  相似文献   

10.
我是一名在职新闻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新闻采访与写作是我的研究方向。但是,要对新闻专业深入学习和研究,对我这样一名非新闻专业的学生来说实在有些难。就在这时,我有幸结识了  相似文献   

11.
作为《新闻与写作》的一名忠实读者.我坚持阅读贵刊10年了,从中受益颇多。在此,我真诚地向《新闻与写作》道声“谢谢”!  相似文献   

12.
口述历史和大众传媒的记录真实、反映大众都是其追求的目标,对两者的共通之处传媒人也做了许多大胆的尝试,由此产生了大量的电视口述历史节目。  相似文献   

13.
第六期《新闻与写作》内容不错!有保存价值,尤其是关于抗震救灾的一组记者写的报道,不仅有可读性,而且是历史的见证。另外我认为,赵丕杰《一种花能说姹紫嫣红吗》的观点不正确,一种花不等于一种颜色的花,有些花确实是有多种颜色的,比如罂粟,  相似文献   

14.
《新闻与写作》2009,(3):10-10
杂志首先要办得对读者有用,要研究读者,准确定位读者,我们杂志的读者定位是新闻从业或是即将成为新闻从业者的人员,要对读者进行调查,根据读者的需求提供稿子。有的专家说,《新闻与写作》刊名太老土,可以与时俱进,换一个时尚点的名字,我觉得千万不要改,臭豆腐、麻婆豆腐名字虽不雅,但它是一个老招牌。杂志有注重实践的好传统,不要丢,针对基层读者要提供一些帮助性的建设性的东西。  相似文献   

15.
在温州,有200多万人跨出家门,走南闯北,足迹遍布全国乃至全世界。为真实反映众多温州人在外创业的独特现象,《温州日报》自2002年9月起,开辟了《天下温州人》新闻专版,对在外温州人的创业作为,予以最真诚的关注。专版创办以来,报社派遣了几十名记者奔赴全国各地深入采访,至今已撰稿1000多篇,发刊80多期,真实反映了在外温州人艰苦奋斗的业绩,在宣传贯彻中共温州市委全会精神——“把温州人经济转化为温州经济”等方面,取得有目共睹的成绩,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本刊以编辑手记的形式对该专版予以较全面的介绍,或许对大家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16.
诞生于新千年的《新闻天地》,一出生就承载着一种,变革与创新的使命。正因为这种使命,让我与《新闻天地》缘结十年,情深款款。  相似文献   

17.
论传媒技术与内容需求的互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童兵 《新闻记者》2006,(3):10-12
传媒技术和内容需求是推动新闻事业及传媒产业发展的两大动力,缺一不可。传媒技术是发展的外在动力,它推动传媒形态和传播方式的进步。内容需求是发展的内存动力,它促进传媒体制、机制和功能的调适。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等等的出现,是新闻传媒业对传媒新技术的成功开发利用的结果。而《京华时报》、《第一财经日报》的出版,则是满足新形势下读者阅读新需求的有益尝试。由于传媒新技术在新世纪的突飞猛进。它所具有的神奇魅力及其开发利用中不大的政治风险.使人们近年来在这方面投入了极大的精力和财力。相比之下。人们在满足不断增长的受众及社会对内容的需求方面下的力气太少,个别传媒甚至出现了新技术崇拜、技术主义抬头的倾向。因此,笔者认为当下有认真讨论传媒技术与内容需求互动关系的必要。  相似文献   

18.
黄莉 《新闻窗》2006,(5):59-60
2003年,毕节日报副刊部更名为文艺部,并对其辖下的版面进行了一系列调整。由此,《毕节日报》副刊经过资源整合,从一个传统的纯文学副刊,逐步创建成了包含体育、文化、百科博物知识、纪实连载,以及纯文学副刊等多方面内容的“大文化”组合副刊。  相似文献   

19.
20.
"传媒业对那时的玻来说,是一个未知世界,有一种挡不住的诱惑,并且充满挑战.直觉告诉我,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种知识背景,再加上良好的外语条件,我能在科技新闻领域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