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报刘一丈书》是宗臣的名作。宗臣(1525——1560),字子相,扬州兴化(今江苏兴化县)人。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进士,历任刑部、吏部主事。宗臣为人耿直,不肯向权贵阿谀诌媚。当时奸相严嵩专权,奸邪贪污之风盛行,官僚们多趋炎附势。宗臣却能出污泥而不染,非但不同流合污,而且大胆地针砭时弊,在给刘一的信中,对严嵩等进行了辛辣的  相似文献   

2.
报刘一丈书     
【评注】数千里外,得长者时赐一书,以慰长想,即亦甚幸矣;何至更辱馈遗,则不才益将何以报焉。句首省略主语“我”。长(zhǎng)者,对长辈的称呼,这里指刘一丈。时,不时,常常。“慰”下省略宾语“我”。长(cháng)想,长久的想念。“即”前省略主语“我”。文中主语或宾语省略的句子较多,阅读时要注意。即,这里作“就”讲。此字文中多次出现,含义有别,当据文意加以区分。何至,即何至于。更辱馈(kuì)遗(wèi),又蒙赠送东西。辱,自谦的说法,意思是自己地位低,对方地位高,这样是使对方受屈辱了。馈遗,赠送礼物。  相似文献   

3.
一、本文的题目是什么意思呢?阅读199页注①,就知道是答复刘一丈的信。刘是作者宗臣父亲的好友,所以作者称他“丈”,尊为“长者”。这是一篇书信体的散文。二、本文最主要的部分在哪里呢?在第二段。这是揭示主题的重点部分。作者刻画无耻之徒奔走权门,一边乞  相似文献   

4.
《报刘一丈书》是明代散文家宗臣写给刘墀石的一封回信。当时正是嘉靖年间,奸臣严嵩父子专权。他们结党营私贪污受贿,排斥异已陷害忠良,飞扬跋扈无恶不作。一些没有气节的人投其所好,想方设法巴结他们,想借势力青云直上。但是,刚直不阿的宗臣却洁身自好始终不肯向严嵩等权贵卑躬屈膝,谄媚奉迎。在给刘一丈的信中,宗臣把严嵩者流的污秽灵魂揭露得淋漓尽致,对趋炎附势者的丑恶嘴脸也刻画得入骨三分。这样,《报刘一丈书》就超越了一般书信的价值,成为反映明代官场黑暗现实的一篇杰作。  相似文献   

5.
姜葵 《考试周刊》2010,(54):41-42
本文从新的角度探讨了宗臣《报刘一丈书》的艺术魅力,结合作品主要探讨其漫画夸张的笔调,以及对比手法的运用和人物为中心的叙述手法。  相似文献   

6.
徐中玉、钱谷融主编的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材《大学语文》把《报刘-丈书》划分在记叙文之中,北京师范大学刘翠霄、赵军平主编的《大学语文》自考同步辅导教材也把《报刘-丈书》看成记叙文,并且说《报刘-丈书》属于书信体记叙文。我们认为这种看法不妥。  相似文献   

7.
这是一篇书信体杂。作运用巧妙的构思、漫画式的手法和对比衬托等方法,深刻剖析了当时社会所谓“上下相孚”的表象,揭露了官场的卑鄙无耻、肮脏腐朽,对人物的刻化虽着墨不多,却形神兼备,惟妙惟肖。一些细节描写也绘声绘色,活灵活现。  相似文献   

8.
《报刘一丈书》是一篇以书信形式揭露明朝官场丑恶的著名散文,是明代文学家宗臣的代表作。据《明史》所载,嘉靖年间权奸严嵩父子先后用事,朝政日非。严氏任人唯亲,植党营私,卖官鬻爵,贿赂公行。“守法度者为迂疏,巧弥缝者为才能。励节介者为矫激,善奔走者为练事”(《明史·杨继盛传》)。“士大夫侧目屏息,不肖者奔走其门”(《明史·严世蕃传》)。社会风气极坏。由于严嵩“好利”“好谀”,所以一般蝇营狗苟之徒,趋之若鹜,竟相出入于权奸之门,竭尽阿谀奉承之能事。对此,宗臣十分憎恶痛恨。于是便借作书答复父执刘一丈(即刘墀石)的机会,对社会黑暗和吏治腐败作了尖锐的揭露和无情的抨击,表明了作者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清高志节和崚(山曾)骨气,不啻是一篇讨伐权奸的檄文。  相似文献   

9.
译文: 几千里外,得到长辈你时常写来的书信,用以安慰长久的想念,那也就很幸运了;怎么还又蒙您赠送我东西,那么我更将用什么报答呢。信中的情意很深厚,就您对我父  相似文献   

10.
《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片断,围绕这篇作品,始终有三个未解之谜:一、谢中书是谁;二、文中所写是何地景物;三、此文写作在什么时间。经考证,谢中书是谢朏,齐永明七年至隆昌元年间他曾任中书令。陶弘景于永明八年东行浙越,《答谢中书书》应作于永明八年后不久,所写景物在浙江嵊州一带。  相似文献   

11.
在明代“后七子”的散文中,宗臣的《报刘一丈书》是一篇颇具特色的散文。它内容含蓄深刻,文笔幽默犀利,很值得一读。从内容上看,这篇文章堪称明代中叶官场生活的一面镜子。它轮廓清晰地映出了贤愚不分的明世宗纵容严嵩父子姿意弄权作恶,致使  相似文献   

12.
宗巨(1525——1560),是明代文坛“后七子’之一。他的《报刘一丈书》,是一篇书信体形式,夹叙夹议的讽刺政论。从“且今世之所谓孚者何哉?”到“此所谓上下相孚也”,系全文最精采部分。作者以冷语峻辞,对当时官场名曰“上下相孚”(上下互相信任),实则趋炎附势,阿谀奉承,贿赂成风,上下沆瀣一气的丑行恶态,作了痛快淋漓的描绘,辛辣犀利的讽刺。文中的三个丑角:位居“相公”的大权贵,投机钻营的干谒徒,仗势勒索的守门者的面目精神,被描绘得跳跃纸上。干谒徒是作者着意刻画的人物。干谒,  相似文献   

13.
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乃一古文名篇,被《古文观止》及多家《古代汉语》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教材选入。其中"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一处的标点,向来聚讼纷纭,莫衷一是。文章从词语搭配关系和惯用表达法入手,提出了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4.
明代中叶,著名文学家宗臣(字子相),在《报刘一丈书》这篇散文中,通过给父执刘一丈(即刘墀石)的书信,极为生动地讽刺了当时上层社会的污浊与丑态。刘一丈与宗臣的父亲交情甚厚,故常致书宗臣,且有所馈赠。尝以“上下相孚,才德称位”等语开导宗臣,引起宗臣的无限感慨。所以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对长者的深情谨表谢意外,专就“上下相孚”一事发抒胸臆,并借助“孚”字,生发开去,引出无数议论。鉴于此,我们不妨把“孚”字看成全文的文眼;在教学过程中,扣住“孚”字,提挈全篇。这样,较易弄清文章的主旨,看出作者构思的精妙。  相似文献   

15.
近来重温《论语》,先后阅渎了朱熹《论语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四书章句集注》本,下简称中华版《集注》)、杨伯峻《沦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第2版,下简称中华版《译注》)、钱穆《论语新解》(巴蜀书社1985年版,下简称巴蜀版《新解》)、孙钦善《论语注译》(巴蜀书社1990年版,下简称巴蜀版《注译》)等。出于职业习惯与教学之需,遇有标点可疑或可商之处,辄随手录之。今选取20例,依《论语》各篇顺序次第先后,且注明各书页数,以便复核。古书标点,乃至纤至细之事,断句固不可错,标点符号亦须准确。笔者所论,无涉是书之微旨大义,所谓“不贤者识小”耳。或有以是为非者,方家是正焉。  相似文献   

16.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推出了漆永祥整理的《江藩集》,是书堪称研究江藩、“扬州学派”乃至清代学术史的重要文献。总体而言,该书具有资料搜集完备、校点肯下功夫等优点。但由于种种原因,譬如江藩著述的艰深繁杂、整理者的粗疏失察等,使得该书仍存在不少问题。兹就标点方面的问题提出商榷,祈请漆永祥与读者诸君教正。主要分标点词句和标示专名线两大类,指出《江藩集》中的标点疑误凡47处。产生这些疑误的原因较为复杂,除文字讹误所致外,还包括不解文意、不明引文、不谙典制、不详体例、不辨专名等。所有这些,对《江藩集》的参考、利用以及修订、完善,或不无益处。  相似文献   

17.
《木兰诗》在我国古代浩瀚的诗文之海中,可谓一颗灿烂的明珠。它歌颂劳动人民,揭露战争残酷的鲜明主题与朴素、优美的艺术风格,对后世诗歌有着深远的影响。但由于年代久远,有关木兰的考证,至今众说纷纭,甚至连诗中个别语句,课本编者的注释也有可商榷之处,这样就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本文就个别语句试作如下分析。一、"唧唧复唧唧"与"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历年来语文课本及教学参考资料,对"唧唧"一词有下面三种不同的注释:"虫鸣声"、"叹息声"、"织机声"。虽然这三种注释,前人皆有所阐发,但由于古今语言、文字、生活习俗发生了变化.在今天的教学中,究竟以哪种注释较为妥当,这是值得研究的。"唧唧"这一象声词作"虫鸣声",根据生活见闻,只能表示"蟋蟀"  相似文献   

18.
中学课本《孔雀东南飞》一文,最早见于《玉台新咏》,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是一首感人肺腑的乐府长篇叙事诗。从诗前原序看,写作年代当在汉末。民间乐府一般是集体创作,并经过群众反复不断地丰富、修改和润色。所以这类作品的语言都比较接近当时的人民口语,其中有许多是当时的方俗语词。《孔雀东南飞》也正是这种情况。我国传统训诂学成绩很大,但弊病也不少。其弊端之一就是长期未能摆脱经学附庸的地  相似文献   

19.
初中语文第五册新增《干将莫邪》一文,有几处注释不甚了了。限于水平,不敢专断,谨列举如下以就教于大方。一、“莫邪子名赤,比后壮,乃问其母曰:‘吾父所在?’”这句话中的“壮”字,注释为“成年”。夫成年者,人发育成熟之谓也。发育成熟,按传统习惯上的说法,男子一般指年满二十岁。古代男子满二十岁行冠礼,标明已经成年,但并未及壮年(壮年一般指三十岁),故有“弱冠”之说。说赤已“成  相似文献   

20.
王银龙 《学语文》2014,(6):65-66
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随新课改应运而生,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得到众多一线教师的好评。但也有相关读者"吹毛求疵",对某些细节进行辩难。对此,教材修订时并未全盘接受,甚至有的地方"固执己见"。比如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中"自主赏析"部分《湘夫人》中的注释54"遗",直到2013年6月安徽第13次印刷仍然不改初衷。教材第9页《湘夫人》中"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褋兮澧浦"一句,注释训"遗"读作(wèi),释为"赠送"。岂料,一个"遗"字引起了教师的争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