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于把笔端较多伸向宫帷之内,描绘了大量宫廷美女的宫体诗,“艳”是其显著特征。那么宫体诗是如何表现“艳”,塑造“艳”,传达“艳”?本文从宫体诗带给读者的视觉、嗅觉、听觉三方面感官感受,再来谈谈宫体诗的“艳”。  相似文献   

2.
宫体诗是南朝梁后期和陈代所流行的一种诗歌体裁。历来学届对宫体诗内容及风格多持批评态度。如果抛开宫体诗的诸多垢病,仅就宫体诗注重模状物色的特征看,其对“体物”、“形似”的追求与六朝以来学与理论中一贯的追求是一脉相承的。  相似文献   

3.
南朝特别是梁陈时期,宫体诗特别盛行。 南朝宫体诗中有一个很有趣的话题:女性的描写。“女性”作为宫体诗的一个题材,而且是重要的题材,影响是很大的。许多人对宫体诗的看法就是依据这部分诗歌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4.
“宫体词”是宫体诗在词体中的延续。与宫体诗一样,它在题材上于清富的环境中写女性娇柔美丽,进而引出男女之情;手法上使用第三人称、物象堆积和结尾点题;风格上以带“合法”性的香艳为主,是宫体诗在词体中的折射。  相似文献   

5.
“宫体词”是宫体诗在词体中的延续。与宫体诗一样,它在题材上于清富的环境中写女性娇柔美丽,进而引出男女之情;手法上使用第三人称、物象堆积和结尾点题;风格上以带“合法”性的香艳为主,是宫体诗在词体中的折射。  相似文献   

6.
考察文学批评史 ,人们对宫体诗的评价经历了从体裁形式向题材内容的转变过程。《梁书》从体裁的特点出发 ,总结宫体诗与此前的“元嘉体”、“永明体”的异同 ,用的是“艳”字。自唐代开始 ,论者注意到了它所描写的对象多与女子有关 ,虽然仍用“艳”字 ,但已含有男女之情的意思。清代以来则主要是言其内容 ,将之归于男女之情并称为“艳情” ,给予“格调不高”的评价。时至当代 ,诸多重要的文学史著作都沿袭宫体诗艳情的说法。事实上 ,“艳”与“艳情”的各自本义相去甚远 ,就后者所指宫体诗的题材内容而言 ,描写美丽女子并赋予诗人的美好情感本身就不为过错。而且 ,从《玉台新咏》所汇集的 188首宫体诗特别是其代表诗人的作品来看 ,其文辞清丽 ,内容广泛 ,虽然都不出美女藩篱 ,但情感纯洁 ,是发自诗人内心的真情赞美 ,毫不轻佻腐糜 ,于小范围见出大景象。正因为如此 ,宫体诗在中国诗歌史上才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唐初诗歌,深为后世所诟病。《新唐书·文艺上》:“唐兴,诗人承陈、隋风流,浮摩相矜”。这里所谓“陈、隋风流”、“浮靡”的具体含义不很明确,但这个观点历代相因,却渐渐演变成一种具体、明确的批评:唐初诗是梁陈宫体诗风的继续,宫体诗充斥着唐初诗坛。闻一多先生把唐太宗的宫廷看作与梁简文帝为太子时的东宫及陈后主、隋炀帝的宫廷一样,是写作宫体诗的中心,“宫体诗在唐初,依然是简文帝时那没筋骨、没心肝的宫体诗”。我们现在几部影响较大的文学史,也作了类似的论述。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当时文士诗人陈叔达、袁朗、杨师道、虞世南、孔绍安、李百药诸子,俱为陈、隋  相似文献   

8.
侯爱华 《天中学刊》2010,25(4):76-79
萧纲为宫体诗的领袖和旗手,他不仅爱好文学,创作诗歌,还提出了“文章且须放荡”的宫体诗创作纲领。其理论是一种有悖于封建礼教的、新变的诗歌理论,具体要求是“寓目写心”、“吟咏情性”以及在诗歌艺术形式上讲求行文之美和声韵和谐。  相似文献   

9.
唐初诗歌,深为后世所诟病.《新唐书·文艺上》:“唐兴,诗人承陈、隋风流,浮靡相矜”.①这里所谓“陈、隋风流”、“浮靡”的具体含义不很明确,但这个观点历代相因,却渐渐演变成一种具体、明确的批评:唐初诗是梁陈宫体诗风的继续,宫体诗充斥着唐初诗坛.闻一多先生把唐太宗的宫廷看作与梁简文帝为太子时的东宫及陈后主、隋炀帝的宫廷一样,是写作宫体诗的中心,“宫体诗在唐初,依然是简文帝时那没筋骨、没心肝的宫体诗”.②我们现在几部影响较大的文学史,也作了类似的论述.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当时文士诗人陈叔达、袁朗、杨师道、虞世南、孔绍安、李百药诸子,俱为陈、隋  相似文献   

10.
宫体诗初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在中国诗史上,宫体诗历来遭到了不少的非议。而且自闻一多先生的《宫体诗的自赎》发表以来,直到目前学术界对宫体诗也一般都是持否定态度的。但是,宫体诗到底是什么样的诗?它的历史本来面目如何?它有些什么特点?怎样看待它的功过?这些仍是值得今天的人们研究的课题。关于宫体诗,史书最初的记载虽微含贬意,但并没有冠之以“淫靡腐朽”等等字样。我们对此还是从历史出发吧:按《梁书·徐摛传》所载,“摛文体既别,春坊尽学  相似文献   

11.
宫体界说辨——兼论宫体诗的类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一个历史概念,宫体诗活跃于梁代以迄初唐。这一时段诗坛上引人注目的现象是艳诗的剧增,而其他题材的诗都非此时所特有,因此艳诗被视为宫体诗的本质特征。但宫体诗又不同于一般的艳诗,它是具有新变体特征的艳诗。因此,宫体诗的界说就应是:流行于梁代后期(即萧纲入主东宫后)以讫初唐,以萧纲为代表,以轻艳为特征的新变体艳诗。以此为尺度,可把南朝以讫初唐的文人艳诗区分为三种类型:1、以描写为主的,这是典型的宫体诗;2、以抒情为主的,也属于宫体诗,只是在典型的程度上不及前者;3、文人拟民歌的艳诗,这类诗不能划入宫体诗,但因其与宫体诗发展有关,可称为“准宫体诗”。  相似文献   

12.
“声律风骨始备” ,即盛唐诗歌最重要之特征。四杰四友为唐代诗歌蓬勃发展之前奏。陈子昂高举反齐梁轻艳、复汉魏风骨大旗。张说和张九龄继承陈子昂。盛唐诗有山水诗和边塞诗两大流派。李白与杜甫承前启后形成风骨特征 ,将唐代诗歌推至艺术之巅。“永明体”平仄格律已初具雏形。“宫体诗”推动律诗形成。上官仪提出“六对”、“八对”之说。唐玄宗倡导“文章革旧新”、重视声律。政通人和、国泰民安。诗人思想空前解放、创作领域空前广阔。  相似文献   

13.
萧衍不是宫体诗人,但对宫体诗的兴起有铺垫作用。他爱好文学,创作了大量的“准宫体诗”:提携后进,积极引纳文学之士,并以才取士,为宫体诗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文学氛围;笃信佛教,将佛经的欲色描写带入诗歌创作,对宫体诗描写女性娇艳之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东晋南朝的山水诗、田园诗与宫体诗是同一土壤孕育出的三种形态各异的花,分别以“自然”、“人为自然”、“人本身的自然”成为一种独立审美客体。本从化思潮角度论述了三的共性。又着重论述了山水诗、宫体诗二的表现形式,以及田园诗的表现形式与时代潮流不合之原因。  相似文献   

15.
抒情性是南朝宫体诗的一个重要审美特征,这与魏晋以来重情的文化思潮及齐梁文人对情性说的鼓吹相呼应,同时与南朝乐府民歌言情的特点一脉相承。但是,从情感美学的角度对宫体诗中表现的“情”进行剖析,就会发现它存在严重缺陷,导致了宫体诗不能以情动人。  相似文献   

16.
东晋南朝的山水诗、田园诗与宫体诗是同一土壤孕育出的三种形态各异的花,分别以“自然”、“人为自然”、“人本身的自然”成为一种独立审美客体。本文从文化思潮角度论述了三者的共性。又着重论述了山水诗、宫体诗二者的表现形式,以及田园诗的表现形式与时代潮流不合之原因。  相似文献   

17.
为避免重蹈前朝覆亡的道路,唐王朝统治者加强了思想统治,初唐史家对宫体诗的批判就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其批判的缘由:一是蔽于方域之见;二是“声音之道与政通”的儒家古训,认为宫体诗是淫靡之音,有害政治,进而警示君王要以勤于国政为本,不可沉溺于文章著述;三是调整文学发展方向的需要;四是转变士风的手段。探讨他们批判宫体诗的动机,对于客观、公正的评价宫体诗以及全方位的揭示文学发展过程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8.
<正> 梁陈宫体诗(以下简称“宫体诗”)概念之界说,实乃宫体诗研究之关键所在.尽管自六十年代后期学术界对其狭义界说屡有质疑,然宫体即艳体之观点仍影响较深,没有出现突破性进展.欲深入探讨宫体诗概念界说,实应寻本究源,还其本来面目,才能为宫体诗研究打开缺口,并有利于向纵深方向发展.欲作较为科学、客观之论证,笔者拟从狭义说质疑和广义说试论两方面试加探讨.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将齐梁宫体诗表现出的女性观概括为“赏玩”二字并寻绎出其在文学发展进程中之意义,试图据此为齐梁宫体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新作出适当的评价。  相似文献   

20.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一个充满活力的创新期。宫体诗即是在齐梁时出现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其内容多为吟咏女性,风格绮艳,甚至有些色情描写成分。宫体诗的形成符合文学自身发展的规律.是诗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但宫体诗的主要作者都深受佛教影响,甚至是很虔诚的佛教徒。从思想文化乃至艺术手法的角度来看.魏晋南北朝文学出现的这些“新变”,与佛教在中土的传播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