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对《后汉书》中的测度问句全方位、细致化地进行了语法特征分析。  相似文献   

2.
老子认为“道”是“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老子·五十一章》)的,所以说: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 “道”是指客观自然规律,兼有“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老子·二十五章》)的永恒绝对的本体之义。“自然”即天然,自然而然,指万物非人为的本然状态。老子认为,人以地为法则,地以天为法则,天以道为法则,道以自然为法则。这就是老子对“道”的性质的概括。冯友兰先生指出,这构成了一条自然的不变规律。庄子继承和发挥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提出了“法天贵真”的主张,表现出重视自然、清淡、真诚之美的审美趣味。其含义有以下四点:  相似文献   

3.
20世纪国外《老子》研究的新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以来,国外在《老子》研究上取得了很大的学术成就,其中将《老子》思想与现代科学发展结合起来是国外学研究《老子》的一个新视角。他们认为《老子》思想不仅可以促进当代及未来科学的发展,而且有助于挽救目前面临的人主义危机。他们的研究具有时代精神,科学与化结合,化比较以及科学与反思科学结合等特点。  相似文献   

4.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52章)这确是万变不离其宗的哲学定论。欲说语文教学之道,实在也可以从道法自然中获得启迪。学语文总是从学口头语言开始的,这本来就是很自然的行为。鲁迅先生在《人生识字糊涂始》一文中说得很透彻:孩子们常常给我好教训,其一是学话。他们学话  相似文献   

5.
从中国人名字的语法特征、语音特征、语义选择及其原因四个方面可以看出,中国人起名字有一定的心理倾向性;从语言学角度进行分析,能够揭示出名字中的一些语言学特质。  相似文献   

6.
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起,汉语语法学界在进行语法研究时开始有意识地注意语义问题,认识到语法研究必须将句法和语义相结合,做到既互相渗透,又相互验证。1985年,胡裕树、范晓在《试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中提出在语法研究中把句法、语义、语用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思想,这一思考后来发展成为“三个平面”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在语法研究中,存在着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截然不同但又密切联系着的平面。其中句法平面主要研究语言符号和符号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老子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作为支点,探讨宇宙、自然、生命、人类社会与思维的运动规律。其自然哲学观明显表现出时空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理论的特征,同时他将其哲学思想伸延到人文领域,成为最早发现人类思维具有微观量子特性和相对性的哲学家。老子的人文思想触及当代精神分析学和哲学解释学等,其哲学体系实现了对自然科学研究对象和社会科学研究对象的整合与统一。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好不好”的语义演变过程进行详尽考察,分析其词汇化和语法化的轨迹,尝试从句法、语义和认知的角度,对其词汇化和语法化的动因和机制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9.
在语法事实的揭示和语法理论的构建中有机地融入修辞机制的阐发,是《中国文法要略》的一个重要特色;该书语义范畴、语义关系、句法变换等研究中大量关于语用、修辞的论述,集中体现了作者的修辞观。这种以“表达论”为重心的语法体系中的修辞分析,对于语法与修辞的结合研究具有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元典文化中,儒家详尽地阐释了“中”的思想,对中华民族影响深远。在道家元典文化《老子》.中也有对“中”思想的阐释,老子从如何掌握自然运动变化的规律,追求人、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同一,守持人的清虚心境、达到大化自然的状态等方面著说“守中”思想。  相似文献   

11.
从语言、思想、思维等方面证明今本《老子》比简本《老子》多出的部分不是老子散失的作品,而是传释《老子》的注本,并进而证明它的作就是秦献公时期的太史儋。在此基础上,从“道”、“德”两个核心概念入手,进一步阐述今本《老子》作为疏传体例的注本的特点,求证了今本《老子》是如何传释《老子》的;最后评价太史儋的功过是非,肯定太史儋在发扬光大老子思想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但同时也背离了老子思想,首开排斥异己之风,给中国化带来了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2.
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他的哲学思想表现出“极大的智慧” (范文澜语),他把人类观察思考的范围由人生和社会扩展到整个宇宙,形成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以下凡引老子语皆只注明章节数)这样一个由人生论和政治论到宇宙论的严密哲学体系,这其中也包含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本文试作如下分析。  相似文献   

13.
探讨汉语词汇双音化大多是从语音制约、语义细化、词汇化、语法化等角度着手,通过语音、语义、语法3个层面来阐释,这是可以而且必需的。然而对于语音的促成作用、语义语法模式的制约作用、语用要求与使用频度等问题关注不够。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结合考察《水经注》名物词的实际,提出汉语词汇双音化的4组制约与促成:双音化作为优势语音结构,对汉语构词产生着强力制约;汉语词汇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稳定的语义模式,大大制约着新的双音词的产生;构词语素之间的语法结构类型的反复利用,深刻影响了汉语词汇双音化的进程;双音化是语用的客观选择,长期的语用反过来加速了词汇的双音化。  相似文献   

14.
《论语》是先秦典籍中重要的语科,在反映先秦语言,尤其是在反映先秦口语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我们从《论语》的实际语言材料出发,着眼于其中的量词,通过对《论语》中所出现量词的语法功能、语义分布特征的分析,以期反映出春秋时期量词的概貌以及在量词形成过程中名词的语法化现象。  相似文献   

15.
构式语法理论与历史语言学的接口研究已经展开,《构式化与构式变化》一书为历时构式语法研究提供了一个构式语法理论体系内的研究框架。作者以基于使用的符号变化模型为基础,细致地区分构式化与构式的变化,密切关注构式化前与构式化后的语境,从语法构式化和词汇构式化的角度描述了语言网络系统内从实质到程序的连续统,将语法化和词汇化研究统一在构式理论框架中。  相似文献   

16.
高洁 《煤炭高等教育》2007,25(3):122-122
一、人自身的统一 《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与天地乃为一体,人这一主体生命与客体生命是一脉相通的,本质上是一体的.可以说只有人类完成了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即自身的统一,才能真正实现建设和谐社会的愿望.  相似文献   

17.
《孟子章句》是东汉赵岐据当时语言对《孟子》所作的注解,本从词性、语法结构、语义、语用等几个方面对赵岐在释句中所揭示的语法进行探讨,从中可以看出东汉时代人们的语法观及语法发展的某些趋势。  相似文献   

18.
老子不仅仅是个体名号,也是道性的哲学化概念,还是神性的宗教化概念。老子之道的神性特质是老子宗教化的主要根源。老子信仰由多重宗教元素构成,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为基本逻辑结构,形成了道的神化、天地神化、人的神化和万物神化四个阶段。老子宗教元素的内涵价值在于道的和谐本原,老子之道终以和谐为归结,是宗教与道与和谐的完美统一。其中,"天人合一"是老子之道最核心的内涵价值,也是当代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的内在依据。  相似文献   

19.
连贯性是一个多维概念,主要体现在语法层、语义层、语用层和文体层。选择语义层为切人点,根据系统功能语法理论和相关词义语义学理论。从词汇的复指关系和搭配关系入手,探讨翻译过程中语义连贯对再现原文语篇关系、最大程度地准确传达文学作品原意的重要作用。并以此为基础分析《傲慢与偏见》两个译本相应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20.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是说人的存在--不只是身心的发生学来源,而且包括人之生活的方式和内容--是取法自然的.显而易见,人是自然的产物;人来之于自然界,又要回归到自然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