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赤壁赋》中,苏轼的感情不断变化,尤其在观赏景色的过程中,逐渐产生触景伤情的变化,这种感情让苏轼一度表现出内心的痛苦,但是随后感受到自然景色本身的魅力,又逐渐走向豁达。因此,通过分析《赤壁赋》当中苏轼的感情变化,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一代文豪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2.
英语世界学者对苏轼文赋的研究和题画诗的研究,不如对苏轼其他文学成就的关注那么广泛和深入。本文从英语世界的苏轼《赤壁赋》研究概述、"赤壁赋"的英译、《赤壁赋》的英译注释与评论、苏轼《赤壁赋》原文本的解读等方面对英语世界学者对苏轼《赤壁赋》的译介做了梳理,并对译介过程中出现的误读、误释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英语世界学者对苏轼文赋的研究和题画诗的研究,不如对苏轼其他文学成就的关注那么广泛和深入。本文从英语世界的苏轼《赤壁赋》研究概述、“赤壁赋”的英译、《赤壁赋》的英译注释与评论、苏轼《赤壁赋》原文本的解读等方面对英语世界学者对苏轼《赤壁赋》的译介做了梳理,并对译介过程中出现的误读、误释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赤壁赋》中,主客因“水”与“月”的永恒联想到人生命之永恒因而释怀于功业难就、人生短暂,这种思维是因苏轼内心道家的宇宙观而起。但笔者认为《赤壁赋》只是苏轼短暂的自我解脱,在《赤壁赋》前后皆有作品表明苏轼并不因官场受挫而放弃儒家的进取之志。笔者试从《赤壁赋》中“水”与“月”对主客的启示谈谈自己的理解,并对苏轼的人生哲学做一点探讨。  相似文献   

5.
《赤壁赋》为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的课文,是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代表作品。从苏轼独特的处世哲学出发,分析苏轼在《赤壁赋》中表现出的对人生、自然与时空的思考,进而拓展深度教学,体会苏轼旷达的性格和超然物外的处世态度。  相似文献   

6.
<正>在传统文化意识中,人们对苏轼或《赤壁赋》的典型评价是“达观”“豁达洒脱”等。《赤壁赋》写于苏轼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的阶段——当此之时,《赤壁赋》的主旨,苏轼的内心真的会是“达观”或“豁达洒脱”吗?《苏东坡传》的作者林语堂在《吾国与吾民》一书中说:“一个人彻悟的程度,恰等于他所受痛苦的深度。”林语堂懂得苏轼的“彻悟”,即苏轼的“深度痛苦”,  相似文献   

7.
《赤壁赋》是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所作的一篇著名文赋。作者曾两次游览赤壁,先后写了《赤壁赋》和《后赤壁赋》。为了与《后赤壁赋》相区别,后人便在《赤壁赋》前冠一"前"字,因此《赤壁赋》亦称《前赤壁赋》。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  相似文献   

8.
元丰五年(1082)七月,苏轼濡墨黄州,写下名的《赤壁赋》。作描摹秋江夜月景色,倾吐仕途失意苦闷,又以释、道眼光审视人生,实现了精神上的自我解脱。《赤壁赋》如画似诗哲理深邃,将赋体写作技法发展至炉火纯青地步,标志着宋代散赋的最高成就,成为千古传颂的名篇。  相似文献   

9.
《赤壁赋》是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所作的一篇著名文赋。作者曾两次游览赤壁,先后写了《赤壁赋》和《后赤壁赋》。为了与《后赤壁赋》相区别,后人便在《赤壁赋》前冠一"前"字,因此《赤壁赋》亦称《前赤壁赋》。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  相似文献   

10.
在读2001年第10期《班主任之友》上刊登的杨海敏老师写的《我们眼中的考试》一文时,我发现了一个错误。文中有这样一句:如果我们把考试看作打仗的话,我们需要有大将风度,就像苏轼在《赤壁赋》中所言:“谈笑间灰飞烟灭”。苏轼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有这样一句:“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而在《赤壁赋》中并无此句,也找不到类似的话。所以,说“谈笑间灰飞烟灭”语出《赤壁赋》实属错误。《赤壁赋》与《赤壁怀古》都是苏轼在宋神宗元丰五年《赤  相似文献   

11.
嘉祐四年(1059年),苏洵、苏轼、苏辙第二次共同赴京。苏轼在此次途中所创作的诗歌作品,包含着诗人对人生有限、宇宙无穷的模糊思考与探索。这一哲学思考成为苏轼重要的人生课题之一,它起源于这一时期,成熟于黄州《赤壁赋》,而《赤壁赋》之后苏轼对待这一问题的态度发生了质的改变。这一哲学思想的发轫较为集中地体现在《南行集》苏轼诗歌的江水意象中。在此次进京途中,苏轼与江水意象二者之间实现了双重推进。  相似文献   

12.
提起北宋文坛,没有人不会说到苏轼;说起苏轼,没人会不说前后《赤壁赋》。而千年以来,人们尤其津津乐道的是东坡居士在前《赤壁赋》(以下称《赤壁赋》)中的出色的才情、深邃的思想。人们忘情于文章对赋这种文体的创新、对后人思想智慧的启迪和文章在写景、抒情、议论等方面的手法的运用。  相似文献   

13.
唐春山 《学语文》2014,(2):65-66
正《文心雕龙·诠赋篇》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体物即描绘事物的形象,写志即表达思想感情。苏轼的《赤壁赋》作为文赋的代表,虽然不再有汉魏六朝时的辞藻堆砌,但是仍保留了赋这一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4.
<正>教《赤壁赋》时,遇到的最大难题就是苏轼的"取舍哲学"。我认为,要搞清这个问题,还得从"突围"说起。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认为,苏轼突围了一大波"文化群小"的围攻。当然,这些"文化群小"中,也包括"文化群大"沈括。对此,我不完全赞同。苏轼真正突围的是政治和自己。《赤壁赋》即是明证。在一次次  相似文献   

15.
苏轼的《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两个思想层次:一是将自然景色与人生联系,以自然景观为载体表达人生短暂无常。二是通过描写历史场景和英雄形象,展示了历史的辉煌和英雄气概,强调了光阴的流逝和人生的价值。通过自然和历史交织,苏轼传达了人生的脆弱和变幻,劝告人们珍惜当下,思考生命的意义。这两个层次相互映照,构建了丰富的人生哲学。  相似文献   

16.
高丽中期苏轼诗文集传入朝鲜半岛,收录于《东坡集》中的《赤壁赋》开始进入韩国古代文人的视野。朝鲜朝前期以朴誾、李荇、南衮为代表的“海东江西诗派”在习拟苏文之余,更是兴起了赏读《赤壁赋》、在七月既望之时复演东坡月夜泛舟的活动。在“崇苏”风气的驱使下,《赤壁赋》引发了文人遍学东坡、吟咏赤壁的文学效应。他们或化赋入诗,以骚体赋、书记题跋为《赤壁赋》的变体形式,或改写《赤壁赋》原句,在意象、语言、表现技巧等方面创作出赤壁体文学。“海东江西诗派”对苏轼赤壁泛舟的再演,将历史和文本中的赤壁空间移位至现实生活,在苏轼以及“海东江西诗派”的影响下,《赤壁赋》渗透进朝鲜半岛的文学空间。  相似文献   

17.
近读孙文辉先生《(赤壁赋):自然之乐与历史之忧》(载《中学语文教学)2009.2,下简称“孙文”)一文.有感于解读经典文本的观念与方法的问题.遂撰此文以为探讨。孙文重新阐释苏轼《赤壁赋》(《前赤壁赋》)的“感情线索”,据实修正教学参考资料中存在的偏差(例如以“乐-悲-乐”简单概括《赤壁赋》的感情脉络),有领会深度,有文化历史材料的引证,其核心之论“双重意蕴”说及相关论述有助于文本的深入理解和教学阐释,但也引发了有关“绝对化”的可商榷深辨之处。  相似文献   

18.
元丰三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而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面对如此打击,苏轼并未沉沦,在《赤壁赋》中,苏轼淋漓尽致地表露了自己的心态。  相似文献   

19.
王进 《新疆教育》2013,(16):133-133
在新教本下,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4)和《赤壁赋》(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虽均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即1082年,同在苏轼被贬黄州之际,同以赤壁为题,都写了赤壁景色,都缅怀了和赤壁有关的历史人物。但两篇文章的主旨是否相同,他们的情感是否又一致,为了加深学生对这两篇课文的理解,有必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  相似文献   

20.
北宋伟大的文学家、书画家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被贬到黄州。之后,他曾两次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写下了著名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及两篇赋,即《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选入高中教材的《前赤壁赋》以泛舟赏月为题材,用画笔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借洞箫幽怨论辩人生,融感情于景物,寓悲愤于旷达,用语缜密,意在言外。清代方苞读到《赤壁赋》时说:“所见无绝殊者,而文境邈不可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