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农村低年级学生晨读内容单调,形式单一,以被动的内容记忆为终极目标。为改变这种现状,笔者在本校一二年级中进行"晨诵"的实践研究。通过选择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联系农村学生生活环境、与教材相关的晨诵内容,又借助多媒体,实行师生共读等晨诵方式,以改变农村低段学生的被动地位,丰富他们的晨读内容和形式,培养语感,提升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2.
为改变早读内容单调、形式单一、学生兴味索然的现状,本文进行了晨诵实践研究,选择适合低年级学生年龄特点的诗文、蒙学经典等晨诵,以多样的组织形式进行晨诵,并借助多媒体帮助学生体验诵读的韵味、情感,丰盈学生的生命体验,为语文素养奠基。  相似文献   

3.
<正>培根说: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敏,写作则能使人精确。让学生喜欢阅读、热爱写作,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提升语文核心素养,是开展晨诵·午读·暮省活动的主要目标,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1.晨诵经典,让语文学习充满韵味。晨诵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亲近经典的同时,丰富他们的校园生活,激发其学习兴趣,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行晨诵,形式不妨多一点,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配乐晨诵。在学生晨诵之时,我们会结合  相似文献   

4.
每天清晨,在生命的黎明,我们该让儿童吟诵什么?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儿童晨间机械地读经或背诵课文的晨读,曾引发了很多人的反对,而近年似乎又有卷土重来的趋势.新教育实验认为,晨诵的目的主要不在于记忆未来可能用到的知识,不是为了进行记忆力的强化训练,而在于丰富儿童当下的生命,在于通过晨诵,既培养一种与黎明共舞的生活方式,又能习诵、领略优美的母语,体验诗歌所传达的情怀、美感及音乐感.所以,新教育安验开发的晨诵,是一个结合了古典诗词、儿歌与儿童诗、现代诗歌的复合课程.词句优美、便于儿童在吟诵时感受与理解、传递人类美好的愿望与情愫,是新教育晨诵所选内容的三个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5.
"一日之计在于晨","晨读"的意义不言而喻。现今高中语文晨读课的利用情况却不容乐观,教师随意安排较多,学生疲于应付,使晨读课沦为"鸡肋"。为确保晨读的效果,必须打破晨读课的常规安排,具体而言,可从厘清读的目标、统筹读的内容、示范读的技巧、交互读的方式四个方面进行尝试。  相似文献   

6.
中职语文晨读课现状处境尴尬,不容乐观。学生晨读参与程度不高;晨读课内容随意性较大,不成体系;彰显不了职业教育特色。以上不利现状亟须得到改变,这就要求对现有的语文晨读课进行改革,从内容到形式进行创新,使晨读课适应中专语文教学,凸显职教特色。  相似文献   

7.
传统语文晨读目标功利,主体错位,没有形成以学生语言积累和语感培养为主线的目标,晨读价值被弱化或异化.在新课程理念指引下,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语文晨读观,通过晨读内容与形式的优化,引领学生主动、正确、高效地去读、去背、去感悟,为丰富学生的知识信息、提高对语言的敏锐感受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与人文底蕴走出一条希望之路.  相似文献   

8.
本文聚焦当前小学语文晨诵课存在实施效率较低、学生兴趣不浓、形式过于单一、逐渐流于形式等问题,开展广泛的调查与研究,分析形成原因、寻求解决策略,以期达到提升小学语文晨诵课教学实效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去年在"教育在线"网站(www.edul.cn)拜读了新教育实验项目<新教育儿童生活方式:晨诵、午读、暮省>的文章,"晨诵、午读、暮省"是新教育实验倡导的一种通过诵儿歌诗词、读儿童书籍、写日记随笔等方法,让学生回归朴素的生活方式,读后受益非浅.小学阶段英语课程的目标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他们英语学习的积极态度,使他们初步建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培养学生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基础,使他们形成初步运用英语进行简单日常交流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我随即想,能否借鉴新教育实验的思想和形式,在我的学生中开展英语的晨诵、午读、暮省活动,以辅助课堂教学,并改变小学生的生活方式呢?我将我的想法和学校领导汇报后,得到了领导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并迅速展开了本项目的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0.
学生早晨的学习状态对一天学习的影响是基础性的。教师需要对学生的英语晨读课做出合理的规划,使晨读课能为一整天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目前小学英语晨读课被重视程度还不够,晨读课的形式和内容比较单一,导致学生学习的激情不高,效率低下。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可以从课前材料准备、课堂内的组织形式和课后的评价三个方面,对小学英语晨读课进行全方位的优化,让晨读课变得更加灵动、鲜活。  相似文献   

11.
刘远珍 《亚太教育》2022,(1):172-174
晨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是学生形成语文素养的桥梁,充分利用好晨读课,能帮助学生养成语文学习习惯、培养良好的语感,最终达成促进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的目标。然而长期以来,语文晨读却处于非常低效甚至是无效的状态,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晨读课尤其明显。开启晨间唤醒,可以活泼晨读的氛围;丰富多彩的晨读内容、精彩多变的晨读形式,...  相似文献   

12.
晨诵,是应对当下儿童的生存环境、学习压力,关注儿童的身心规律而产生的一门课程。晨诵强调诗歌的影响作用.注重师生在诵诗的过程中与学习生活的共同编织。它既不是早读.也不是读经运动.而是教师和学生每天清晨与经典诗歌共舞的活动。晨诵的开展一般分为确定晨诵主题、选择晨诵诗歌、编织晨诵课堂等步骤。经过实践.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晨诵的作用远远超过了诵诗本身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晨读活动是一种训练智障儿童倾听与说话能力和书面语言结合的好方法,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多种感官去记忆所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记忆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语感等多方面的能力。笔者结合多年从事智障儿童语文教学的实践经验,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晨读的材料、方式、评价等多个维度,对培智学校有效开展晨读教学活动进行了实践和探索。  相似文献   

14.
小规模学校是当前农村学校普遍存在的一种形式,对于教学有利也有弊。但是小规模学校在完美教室的建设和缔造上却有一定的优势:学生少,针对性强。老师根据学生学习心理和规律,利用阅读、晨诵等,营造教室文化,彰显教室特性,给学生良好的学习、成长环境。  相似文献   

15.
"晨诵"一度作为课程,在课程表上占有一席之地。但是,随着"五严"规定的出台,晨诵课彻底在课表上消失了。在实际生活中,是需要晨诵的。它绝不仅仅是为了学生时代读背一些应试知识点而存在,它应该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自我学习的能力,是影响学生一生的品质!一日之计在于晨,利用这段黄金时间,从低年级学生开始进行"晨诵"启蒙,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6.
盖鸾英老师是一个热心的儿童阅读推广人,她有目的、有计划地带领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为了克服传统班级课外阅读中存在的要求整齐划一、内容过于随意和学生被动阅读、效果不佳的问题,她整合、开发资源,对课外阅读进行整体的设计与系统的安排,为学生编写了一套课外阅读校本教材——《胖豆豆读书喽》。她把晨诵课、阅读课安排进课程表,带领学生们大力开展课外阅读以及教学与研究的活动。  相似文献   

17.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学生应该学什么的研究逐渐深入,"晨诵"课程应运而生,有的由地方政府或教育行政部门倡导,有的由民间儿童阅读机构推广,有的由大学教授或教育名家发起。"晨诵"课程主要依据中国传统文化特点、诗歌自身的优越性、儿童身心发展需求和儿童学习语言的需求而设置。"晨诵"课程的操作比较自由,但也有阅读俗称的章法,大致可分为"确定诗歌主题""穿越师生心灵"和"享受诗意生活"三个部分,从其实践来看,晨诵课程的确是对传统语文课程的有益补充,是对人类思想文化的有效传承,是对儿童诗意生命的有力促进。当然,"晨诵"的作用也不宜过分夸大,实施过程中,其也受到一些制约,如教师的个人素质、晨诵材料与其他体裁文本的阅读协调等,但总体讲,晨诵一定会以科学的方式走进儿童的学习生活。  相似文献   

18.
语文学习是一个系统工程。这个系统主要由课堂教学、晨读、课内课外作业、课外阅读以及各种形式的语文活动组成。向四十分钟要效益,这早已成为所有老师的共识。作业精批精改,这也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益的重要手段。“一日之计在于晨”。早晨,学生精力充沛,记忆力特强,这简直可以称得上是学习的“黄金时间”。然而,晨读这个非常宝贵的十五分钟,却大多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很多的晨读处于让学生自由处理的“散乱”状态,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效益。  相似文献   

19.
陈应财 《语文天地》2015,(11):89-90
俗话说:“一日之计在于晨。”为了在每日伊始就能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良好的学习气氛,使之有一个良好的开端,愉悦的起点,激发学习情趣,顺利完成一天的学习任务,笔者提出了“有效利用晨读十分钟”的试验活动。其目的在于充分利用这短暂的十分钟给学生搭建一个学习交流和活动展示的平台,让晨读成为全天课堂学习的有效前奏。因此,有效开展晨读十分钟活动,促进学生的文学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由晨读引发课外阅读  相似文献   

20.
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英语作为国际交流语言的作用也日渐重要,英语口语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口语教学已成为英语教学的重点。开设晨读课有利于创造英语氛围,有助于提升学习兴趣,是高职学生提高口语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探讨如何通过选取晨读的内容、形式,如何加强晨读监管和考核等来改进晨读实施方法,促进晨读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