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本"概念的出现体现了人们从关注作者到关注作品的转变,人们对于作品的研究和探讨逐步加深。诗歌作为"最高的语言艺术",是最能体现文学性的一种题材。在对诗歌的研究中不可忽视的一环就是对文本的细读。  相似文献   

2.
罗曼·雅各布森不拘一格地将作者、文本与语境统一起来,服务于生平与作品关系的研究,揭示出诗人的诗歌神话即诗歌文本潜在的深层结构所在,一定程度上复活了被形式诗学所抛弃的"作者"和"语境"要素的决定价值,实现了对当时盛行的"庸俗生平主义"研究和"反生平主义"研究的超越。雅各布森的神话诗学既不同于"以作者为中心"的传统文论,也不同于纯粹"以文本为中心"的形式文论,而是综合运用历史主义、结构主义和科学实证主义的方法,探究诗歌文本意义生成的条件机制。  相似文献   

3.
近30年国内劳伦斯诗歌研究成就主要体现在译介、整体研究、重要作品研究、艺术特色等方面.其译介主要是部分名篇,尚缺全集译介;其整体性研究成果主要在主题和创作轨迹方面,少数是基于批评理论的解读;其重要作品研究有较深入的文本解读,但视野局促;其艺术特色和写作手法研究主要关注诗歌的象征意义和意象表征,有较多重复.整体来看,我国劳伦斯诗歌研究缺乏系统性和突破性成果,有偏颇现象,选题和研究方法上有趋同趋势.  相似文献   

4.
文本细读是一个通过细读文本,不断地对文本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文本逻辑中最重要的便是因果逻辑。深入地对文本进行新的解读,就必须不断尝试探寻作家的笔墨安排和作品中人物的行为情感发生的原因。在文本细读方面,笔者认为有三个因果逻辑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写作目的决定作品的情节设计,作者自身影响文中人物,古典诗歌与小说等文学样式受其固有的创作规律影响。综合起来看,文本是作者的世界观与情感的流露,是作者"故意"的产物。  相似文献   

5.
高媛 《文教资料》2009,(18):133-135
本文以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对梁宗岱的相关研究为对象,从梁宗岱的诗歌理论研究、与中国其他诗人的比较研究、梁宗岱作品的文本研究以及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的意义与贡献四个方面,对近30年的梁宗岱研究进行简单的归纳和概括.  相似文献   

6.
2019年11月1-3日,"第八届中美诗歌诗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浙江理工大学召开,大会围绕"中外诗歌的交流与传播"、"诗歌理论:传统与现代"、"声音、视觉、表演:诗歌文本研究"、"诗歌的伦理维度"、"诗歌与族群经验"、"诗歌翻译的艺术"、"艾米丽·狄金森专题:诗歌与诗学"等议题展开讨论。本次会议聚焦文本批评,也关注文化批评,强调经典重读,展现出诗歌研究的学术创新活力。  相似文献   

7.
罗曼·雅各布森坚信,诗歌必然是"语法的诗歌",诗学必然以研究"诗歌的语法"为中心任务。他通过大量的诗歌语法批评实践证明,在一切诗歌文本中,诗歌语法所遵循的"对等"和"平行"法则是诗歌语法的"深层语法",是主导性的诗性功能在文本中最直观、最丰富的显现,某种程度上它们也成为判断"文学性"的客观标准。这种诗歌语法研究使人们暂时摆脱了对所谓"真理价值"的追问,而引向了对"文学行为"具体化的一种检验,并由此开辟了理解文学本体结构的一条科学化道路,这种语言诗学对于当下文学理论的跨学科建设、纠正文化研究忽视文学本体的弊端等都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文学翻译是美国当代伟大的意象派诗人埃兹拉·庞德波澜壮阔的学术生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他的译作尤其是他翻译的中国古典诗歌一直以来都是翻译界、学术界争论的焦点.部分学者认为他的译作不仅不忠实于原文而且其中还有很多误译,因而长期以来被排除在主流翻译文学的范畴之外.诚然,当人们用翻译史上经典的"直译/意译"、"归化/异化"等翻译标准去评价庞德的翻译作品,就必然会得出以上结论.但是随着后殖民理论在不同文化交流体系内影响的逐渐扩大,随着译文文本、译出语和译入语文本杂合现象的增多,翻译中的杂合策略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因而,当人们在杂合策略的视阈下审视庞德的中国古典诗歌翻译时,则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正>一、问题的提出与中国诗歌教学相比,外国诗歌教学的特殊性在于,完成“意象—情感”的理解之后,还要往前走一步,将诗歌的理解导向对其他地区和民族的文化理解。对文化理解素养的培养,要基于作品分析来完成,这隐含一个问题:文本解读要求阅读者“直面作品”,而外国诗歌文本是经由翻译的间接文本,也就是说阅读者“直面”的是译作而非原作,译作与原作的差异会影响阅读者的文化理解。外国诗歌教学如何面对这一影响,语文学界还较少关注,这个问题值得讨论。  相似文献   

10.
诗歌叙事学借助认知叙事学所建立的研究范式,将其研究的重心从对诗歌叙事文本的关注,转向对读者以及诗歌叙事文本与读者关系的关注,丰富和完善了诗歌叙事学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1.
诗歌进入语文课程和教学之后,人们学习诗歌的方式走过了一条漫长而又曲折的道路。近几年,由于受西方接受美学的影响,认为作品创作之后就跟作者无关了,剩下的就是读者对文本  相似文献   

12.
水族的民间文学作品琳琅满目,丰富多彩,不仅为水族人民喜闻乐见 ,而且早已引起学界的关注与研究.对水族民间文学作品的分类,论家多是将其划分为散文形式的作品、诗歌形式的作品和句式整齐的格言谚语三大类,亦有仅划分前两大类的.全面考察水族民间文学,当划分为"散文形式的作品"、"韵文形式的作品"和"韵散结合的作品"(即韵散结合的说唱文学作品)这三类为宜.  相似文献   

13.
王蕾 《文教资料》2008,(29):18-19
徐志摩作为新月派的诗人,其浪漫激情的新体诗歌备受人们的关注,而作为译者,他不仅拥有一般人难以企及的优势,并且掀起了中国哈代译介的第一个小高潮,同时开启了中国的哈代研究.但由于徐志摩的翻译作品在译界褒贬不一,因此他对哈代的研究和译介也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正是基于这种现实,本文对徐志摩翻译哈代的诗歌作了研究,并且总结了徐氏翻译哈代作品的三个特点.  相似文献   

14.
正诗歌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在展开诗歌作品的教学时,教师只有以文本为基础才能更好地展开语言教学,才能让学生对作品所传达的情感有更为深刻的感知。本文以三首现代诗为例,从不同角度剖析重视文本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的作用。一、从文本中深化语言教学高中语文课本中的诗歌类作品按创作年代可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古诗词中的诗歌,另一类是近现代文学中的诗歌。无论是哪一种,诗歌作品中的语言都是高度凝练的,并且有一定深意。教师对诗歌文本展开理解与剖析,不仅能让学生从语言层面有很大收获,还能让学生体会如何准确、精炼的组织语言,更能让学生学会如何用简短凝练的  相似文献   

15.
[题目]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70分) 人们对自己心灵中闪过的微光,往往会将它舍弃,只因为这是自己的东西.而从天才的作品中,人们却认出了曾被自己舍弃的微光. [解题] 近几年上海高考作文命题一直注重对考生思辨能力的考查,此题依然保持了这一特点.材料出自19世纪美国哲学家爱默生的《论自助》.材料主旨是:一个人应当学会去发现、关注自己心灵深处划过的智慧之光.出处文本主旨是:每个人应该尊重自己的心灵感悟,应该自助.这些均与教材中"人我之间"、"杰出人物"、"思想与精神力量"等单元主题联系紧密.  相似文献   

16.
"新工人诗歌"发展至今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其研究现状同"新工人诗歌"的创作数量并不成正对。本文从其意象特点入手,根据对诗歌文本的分析与评鉴,总结出"新工人诗歌"意象的四个主要特点,即真实性与虚幻性并存、群体相似性与个体独特性相融、继承性与独创性兼具、系统性与零散化并行。每个特点内容看似矛盾,却又是保障"新工人诗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期冀未来"新工人诗歌"意象的研究能得到更多学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17.
近30年国内劳伦斯诗歌研究成就主要体现在译介、整体研究、重要作品研究、艺术特色等方面。其译介主要是部分名篇,尚缺全集译介;其整体性研究成果主要在主题和创作轨迹方面,少数是基于批评理论的解读;其重要作品研究有较深入的文本解读,但视野局促;其艺术特色和写作手法研究主要关注诗歌的象征意义和意象表征,有较多重复。整体来看,我国劳伦斯诗歌研究缺乏系统性和破性果,有偏颇现象,选题和研究方法上有趋同趋势。  相似文献   

18.
威廉·华兹华斯是英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一些学者甚至认为他是继莎士比亚和弥尔顿之后英国最伟大的诗人。华兹华斯的诗歌和诗歌理论一直都受到国内外评论家的广泛关注和研究。华兹华斯曾被雪莱冠以"自然诗人"的美誉,但实际上他是一位关注人性的诗人。本文将在诗歌文本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华兹华斯诗歌中闪烁的人性光芒。  相似文献   

19.
以"轻与重"的观念为指导对波德莱尔诗集《恶之花》中的三首具有代表性的诗作进行文本细读与批评,重点关注诗歌文本中存在的"轻"与"重"的对比,分单一性、矛盾性、落差性三种不同的"轻与重"的对比角度对具体诗歌文本展开细读分析,并进一步探讨波德莱尔诗歌创作中"轻与重"的具体运作方式,不仅体现在诗歌的内容方面,同样在诗歌的形式即诗歌的格律方面,甚至是内容与形式同步与交织的"轻与重"的落差场,展现出《恶之花》中诗歌创作丰富的内容与技巧。  相似文献   

20.
《宜宾学院学报》2019,(1):87-95
穆旦1940年代和晚年的作品被过多的关注重视,而1950年代诗歌则少人问津,即使被提及也被简单地认为是其诗歌创作中的一次"断裂"。诚然,穆旦1950年代的诗歌明显表现出靠近主流规范和趋时写作的特点,但通过文本细读会发现,这些作品依然呈现出一种有限度的混乱痛苦的状态。源于对主体"我"的分裂书写和直达人性的生命体验以及"新诗戏剧化"手法的因袭,在一定程度上延续着诗人早年的诗歌理想和诗学精神。随着时代语境的变化,穆旦显示出在趋向"规范"与保持个人理想之间的游离矛盾心态,从而看出穆旦在把握时代话语与秉持个人价值之间寻求一种平衡的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