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通过这三类"词语理解",回到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之情到底是真是假的问题,笔者概括为:周朴园怀念的是三十年前的年轻貌美温柔善良的梅侍萍,而不是三十年后的年老色衰危险坚强的鲁侍萍。  相似文献   

2.
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全是假的吗──《雷雨》人物浅析康瑛学习曹禹先生的佳作《雷雨》时,学生最不容易把握的是:周朴园三十年来对鲁侍萍的种种怀念是否全是假的。虚伪的?准确理解这一点,对分析全文,尤其是分析人物形象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作者笔下,周朴园是一个...  相似文献   

3.
《雷雨》是曹禺的处女作,也是他的代表作。剧本通过周、鲁两家的血缘关系和爱情纠葛,写出了旧家庭的悲剧和罪恶。而这悲剧和罪恶的制造者,正是那些像周朴园一样威严体面、道貌岸然的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剧本中周朴园对侍萍怀念的问题,一直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第117页)中说:“应该说周朴园的表白是真实的,他对侍萍的怀念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怀念。”笔者却认为: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真实而非真诚。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文学形象画廊中,剧本《雷雨》中的周朴园这个不朽的反面典型一直遭到人们的唾弃。他既冷酷凶残又自私虚伪……似乎罪恶累累,天良丧尽,一无是处。作家曹禺本人也说过:“周朴园这个人可以说是坏到家了,坏到连自己都不认为自己是坏人的程度。”故而习惯定向思维的人们,包括不少教材、教学参考书上的分析,在看待周朴园三十年来一直怀念侍萍这一举动上,也就贴标签式地冠以虚伪的帽子,说他是个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否则,三十年后,侍萍突然出现在他面前,又为何不相认?表面看来,不无道理,但细细咀嚼,这种评价,又显得美中不足。人们可以就是否相认这个问题进行设想,三十年后,侍萍出现要是破镜重圆、旧梦重温,那向繁漪如何交待,对鲁贵又如何安排?他周朴园自己十分看重的名誉又将会怎样?我们认为在怀念侍萍的感情方面,与其说是虚伪的,不如说是真诚的,是人性未泯的表现。  相似文献   

5.
1 周朴园对侍萍的爱情态度,曾引起不少争议,至今仍然众说纷纭。因关系到周朴园形象的意义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今特为之一辩。一种意见认为,周朴园对侍萍不可能有真正的爱情,这是由他剥削阶级的本质决定的。他三十年前与侍萍同居只是为了玩弄以满足自己,三十年以来的怀念是假装的,并非出于真情,目的是维护自己的声誉和家庭的体面。三十年后对侍萍的绝情就是最好的证明。而最后一幕的“追认”,是在真实面目已经暴露、万不得已的逆境中采取的“变通手段”。很明显,这种意见受了“阶级本质决定论”的影响,认为每个阶级  相似文献   

6.
躺在三十年前的柜子里——读曹禺《雷雨》 一朵小小的梅花, 盛开在纺绸衬衣的襟袖间, 跳跃着,跳跃了三十年, 是侍萍缝制时的心跳忽现。 还是周朴园怀念纯真的那份情感? 是真情藏在里面。 还是叶公好龙仅为留恋? 为何步步紧逼、惊愕再三?  相似文献   

7.
《雷雨》第二幕中,鲁侍萍与周朴园“意外重逢”,这场戏因其紧张、激烈、人物内涵丰富而被选入了高中语文课本。这场戏中有一个师生争论不休的、也是《雷雨》研究中历来有争议的话题——周朴园真的爱侍萍吗?他对侍萍的怀念到底是真实的还是虚伪的?许多读者都认为像周朴园这样一个放水淹死了二千多个小工、血腥屠杀罢工工人的资本家早已丧尽天良、泯灭人性,在他的身上怎么可能还存有真情呢?假若他真的爱侍萍,那他怎么可能在大年三十的夜里赶走刚生了孩子才三天的侍萍,三十年后,当他与侍萍“意外重逢”时,又怎么会讲出那样无情无义的话呢?确实,…  相似文献   

8.
传统观点认为: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是假的,并以此证明其"虚伪"。教参也持这种观点。但只要认真推敲,我们不难看出,周朴园  相似文献   

9.
周朴园性格面面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雨》剧作中 ,资本家周朴园这个人物 ,人们习惯于从阶级立场上去分析理解 ,认为他虚伪、冷酷、专横 ,坏到极点 ,是丧尽天良的魔头。笔者在教学过程中 ,通过与学生共同赏析、探讨、研究 ,觉得周朴园是个十分真实的人 ,他身上有专横残暴的一面 ,但从人性论上分析 ,却也有善良、柔情的一面。周朴园的重头戏是第二幕与鲁侍萍相逢的那一场。有人据此分析周对鲁的情感变化是 :怀念———惊恐———翻脸不认人———欺骗———金钱收买 ,由此得出一个结论 :周朴园对鲁侍萍是伪善 ,怀念是虚假的 ,并进而挖掘 :怀念梅家小姐是为了自己的体面 ,是为…  相似文献   

10.
《雷雨》第二幕中,侍萍与周朴园“意外重逢”这场戏因其紧张、激烈、人物内涵丰富而被选入了高中语文第四册课本。这场戏中有一个师生争论不休的、也是《雷雨》研究中历来有争议的话题——周朴园真的爱侍萍吗?他对侍萍的怀念到底是真实的还是虚伪的?许多读者都认为像周朴园这样一个放水淹死了2200个小工、血腥屠杀罢工工人的资本家早已丧尽天良,泯灭人性,在他的身上怎么可能还存有真情呢?假若他真的爱侍萍,那他怎么可能在大年三十的夜里赶走刚生了孩子才三天的侍萍,三十年后,当他与侍萍“意外重逢”时,又怎么会讲出那样无情无义的话呢?  相似文献   

11.
高中语文第四册节选了《雷雨》第二幕中鲁侍萍与周朴园“意外重逢”的一场戏。在这出戏中,人们通常都把分析的重点落在周朴园的身上.把“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是否真实”作为讨论的重点.而对鲁侍萍却关注不够。大部分的读者都认为鲁侍萍在面对周朴园时的心情是悲愤的,她述说自己辛酸往事的台词就像利箭一样戳穿了周朴园的假面具。然而笔者以为这样的分  相似文献   

12.
爱情是历代文人和作家垂青的话题,古今中外叙说爱情的文学艺术作品真可谓浩如烟海。曹禺成名作《雷雨》所写到的周朴园和鲁侍萍的爱情,也是那么的令人津津乐道。应该说,爱情的方式可以有很多种,但只在乎表面形式,天天把对方挂在嘴边的只能称为激情。三天,三个月,甚至三年都可以成为人人羡慕的一对,这都不难,但三十年呢?三十年后还会有这样的激情在吗?周朴园三十年来都还惦记着、关心着鲁侍萍,甚至连鲁侍萍的生活习惯都记得一清二楚,所以,我认为周朴园对鲁侍萍的爱情是勿庸置疑的。三十年里,在周朴园心中,鲁侍萍一直都是一个贤慧、规矩的女子,值得他爱,这能说周朴园不爱鲁侍萍吗?  相似文献   

13.
仇真同学问:曹禺话剧《雷雨》中的周朴园是那么冷酷自私,但他对30年前侍萍的怀念也都是没有真情可言的“演戏做假”吗? 这是把握周朴园人物思想性格的关键问题。首先我们应该承认,周朴园对30年前侍萍的怀念是真诚的,不是虚假的。根据课文注释中的剧情介绍可知,30年前周朴园确曾对温柔美丽的侍萍动过真情,与侍萍成为事实上的夫妻。之所以后来侍萍于除夕带着刚生下三天的第二个儿子被赶出周家,主要是因为封建的门第观念,周朴园作为地主大少爷,婚姻必须门当户对,妻子不允许是“下人”,要换成“有钱有门第的阔小姐”。所以周朴园对侍萍“始爱终弃”,这起始的“爱”不能说是虚假的。另外,周朴园与侍萍分手后的两次婚姻都不如意。他所娶的“阔小姐”抑郁而死,现在的妻子蘩漪是“受过一点新的教  相似文献   

14.
高中语文第四册节选了《雷雨》第二幕中鲁侍萍与周朴园“意外重逢”的一场戏。在这出戏中、人们通常都把分析的重点落在周朴园的身上,把“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是否真实”作为讨论的重点,而对鲁侍萍却关注不够。大部分的读者都认为鲁侍萍在面对周朴园时的心情是悲愤的,她述说自己辛酸往事的台词就像利箭  相似文献   

15.
《雷雨》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悲剧。剧本描写了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大家庭的矛盾,周朴园是这个大家庭的统治者。他的性格是双重的,集中体现在对鲁侍萍的感情上。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是真实的还是虚假的呢?历来认为周朴园是个伪君子,说他对侍萍的感情完全是假的,虚伪的。这种看法有  相似文献   

16.
中学教材中,《雷雨》是一篇经典老课文,节选的是周鲁会面的那一场。通常我们喜欢通过分析周朴园对鲁侍萍怀念情感的真伪来剖析周朴园本质上“只爱自己”的伪善,而忽视了对鲁侍萍的解读。  相似文献   

17.
应当怎样理解《雷雨》中的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是一个有争论的话题。语文教学参考书上是这样分析的“:年轻时,他对待侍萍始乱终弃。年老了,他似乎在深情地“怀念”已死的侍萍……他感到寂寞孤独,因此怀念侍萍,借以弥补他灵魂的空虚,使精神得到自我解脱。其实,他的“怀念”是十分“廉价”的,也是十分自私的。”这样的分析,不能说没有道理,但失之深刻,失之全面。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真实与否,我们先来分析文本:爱情的见证物。绣有一朵“梅花”和一个“萍”字的“两件绸衬衣”。侍萍用一针一线绣成的“梅花”和“萍”字,无不包含着对周朴园…  相似文献   

18.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再次保留了曹禺的经典篇目《雷雨》,并把它编入“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这个专题。当探究讨论“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之隋到底是真是假”这个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时,很多人的看法会集中到周朴园身上的“阶级性”,认为周朴园坏得没有“人性”。“周朴园身上是‘人性’多一点,还是‘阶级性’多一点”成了—个新的争论点。  相似文献   

19.
把《雷雨》中周朴园与侍萍的关系,纳入精神分析美学视野剖析,可以窥见周朴园对侍萍感情的复杂性。从对侍萍的初恋到最终的遗弃,我们不仅看到封建的婚姻门第观念造成的人生悲剧;还看到个体选择的不负责任是导致人生悲剧的内在根源,并从周朴园怀念侍萍的古怪行为洞见其沉迷于"假爱情"的病态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20.
怎样理解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四川宜宾市三中谢红曹吕先生的《雷雨》第二幕被选为中学课文已有几十年了;理解这段戏的最大难点在于怎样看待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长期以来,由于“左”的影响,人们习惯于用概念去硬套人物形象,给人物形象硬贴上标签,而无视人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