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荣杰 《中华武术》2006,(12):46-47
太极拳《打手歌》说:“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王宗岳《太极拳论》说:“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四两何以能拨千斤?其中自有科学道理。  相似文献   

2.
荆力 《中华武术》2000,(9):50-50
许多练习太极拳的人及有关太极拳的资料中常常提到练习太极拳要能达到“四两拨千斤”才是有了一定的功夫。这五个字的出处有两处:一是《打手歌》:“搠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合即出,沾连粘随不丢顶。”其中有“牵动四两拨千斤”之句。二是《王宗岳太极拳论》:“查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  相似文献   

3.
李紫剑 《精武》2009,(10):6-7
问:“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这两句话,百多年来一直被认为是对太极拳以小力胜大力、以慢制快的经典解释,请问先生对此如何看待?答:长期以来许多人都把“四两拨千斤”当成太极拳的专利,其实事实并非如此。“四两拨千斤”,这句话最早出现在少林拳谱上,具体的章节是《避趋诀》。  相似文献   

4.
读《中华武术》2007年第11期尤志心先生《再揭太极拳内劲的神秘面纱》一文后,触发了写此文的灵感。“四两拨千斤”一语出自《太极拳论》“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相似文献   

5.
郭均伦 《武当》2012,(6):17-18
重心转换在太极拳运行当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它是练好太极拳的根本。《拳论》日:"立如秤准,活如车轮"就是这个道理。身体怎样"立"才如秤准,怎样"活"才如车轮,这里面就有着相当大的技巧问题。本人习练24式太极拳多年,对于重心转换略有些许心得。今抛砖  相似文献   

6.
贾迟 《武当》2009,(8):28-29
“四两拨千斤”是古典太极拳论中一句名言,流传数百年,没有异议。王弘壮先生发表《“四两拨千斤”还是“四两拔千斤”》一文,提出“‘四两拨千斤’之句不通,应是‘四两拔千斤’之误。”  相似文献   

7.
《太极拳论》中有“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句,《打手歌》中有“牵动四两拨千斤”句,陈鑫所著《陈氏太极拳图说》的《七言俚语二首》之一有“化动四两八千斤”句。“四两拨千斤”是比喻使巧劲,借力打力。这个比喻的出处,查有版本流传的前人著述中,最早是出自清·俞万春所著的《荡寇志》第八十八回:“丽卿笑道:‘兵器又不在斤两上分高低。古人说得好:四两能拨千斤重。’……”。 俞万春(1794年~1849年),字仲华,号忽来道人,清浙江山阴(今绍兴)人,《荡寇志》草创于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写成于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  相似文献   

8.
王宗岳先生《太极拳论》云:"人刚我柔谓之走,人背我顺谓之粘。"粘走为拳术之大略,非唯太极拳而然。盖善走者,无形无相,可立乎不败;善粘者,如影随形,可制人于不觉。《孙子兵法》云:"先为不可胜,后为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人。"拳术之理亦  相似文献   

9.
光侠 《武当》2005,(6):29-30
"四两拨千斤",最初见于王宗岳的《太极拳论》的"打手歌"。其中有:"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之句。这里的"四两"与"千斤",不是数学中的量词。也就是说,不是过去十六两为一斤的"四两"和"千斤"。更不是现在的500克为一市斤的"125克"。岂能有125克拨动500000克(千斤)之理!"四两"与"千斤"是个哲学概念,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实而备之,强而避之",以柔克刚,彼与己相对立的敌我关系。  相似文献   

10.
太极拳创始人宗师王宗岳在《太极拳论》原谱中对太极拳的功能已阐明.王宗岳《十三势行功歌诀》中"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是神奇"是指太极拳的击技功能;"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是指太极拳的养生功能.  相似文献   

11.
孙万智 《精武》2009,(6):54-54
“四两拨千斤”这一武术技法术语初见于太极拳《打手歌》:“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谓顺势借力,以小力胜大力。在太极拳推手过程中,凡加引化劲于对手动作上,诱其落空,或者先化后粘,逼使对方陷入不利地位,或者以横拨直,以起到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通过对《太极拳论》的篇题、注标、段章进行校注,并对其内容进行比较分析。得出结论:《太极拳论》所阐述的理论对太极拳运动确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但《太极拳论》并不是一篇专门针对太极拳的解释,而是用太极阴阳学说对广泛意义上拳术进行论述的著作。《太极拳论》是太极"拳论",而不是太极拳"论"。  相似文献   

13.
王宗岳《太极拳论》中有一句“立如平准”。“平准”也有写做“枰准”的,其义相同。什么是“平准”呢?近人解释不一。有人解释做“秤”,说“立式如同秤,称之准确”(姜容樵),“身体端正,要象秤准一样”(顾留馨)。有的解释做“天平”,说“‘平’即天平;‘准’即天平表示平衡的指针”(郭福厚)。还有人认为“枰”是一种可以旋转的赌具。等等。这些解释均系望文生义,所得结论难免牵强附会。因为“平”或“枰”都和“秤”无关;说是“天平”也欠依据,所以以上解释均非“平准”一词的最早出处。 我认为“平准”源于《庄子》,原文是,“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则乎的话与庄周  相似文献   

14.
王志恩 《武当》2012,(4):45-46
《武当》杂志2011年第七期刊发了广东林俊岸先生的《宋谱略考》很有感触,文中详细介绍了两种不同来源之《宋谱》。其一是吴图南先生所得之抄本,标题为《宋氏家传太极功源流支派论》。据吴图南先生介绍:"那是在清朝光绪末年或宣统初年时,我的一位朋友跟我说:你不是练太极拳吗,我家里有本书说的是太极拳的事。我请他借给我抄抄。不用抄,我没有用处,就送给你吧。"这本书就是《宋氏家传太极功源流支派论》。"其后,在民国初年,吴图南先生曾抄送给许禹生、吴鉴泉、杨少侯、刘彩臣、刘恩绶、纪子修每人一本。因而民国时出版之许禹生《太极拳势图解》、姜容樵《太极拳讲义》、王新午《太极  相似文献   

15.
李师融 《武当》2005,(2):11-12
《中华武术》2003年第11期,刊载了和有禄先生的《王宗岳<太极拳论)校注》。文中提出,"赵堡拳界传抄的<太极拳论>与外间本有所不同。"并全文刊出"和氏抄本"中的《太极拳论》(简称"和氏拳论")。和氏的《太极拳论》与外间"六大派"(赵堡、陈、杨、武、吴、孙)所公认的王宗岳《太极拳论》有什么显著差别呢?和有禄先生指出两点:一是王宗岳的"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在"和氏拳论"中则为"左重右虚,右重左虚"。其二是,王宗岳的"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在"和氏拳论中"则为"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平准"。  相似文献   

16.
太极拳的"两论"指的是王宗岳著的《太极拳论》和武禹襄著的《太极拳论》(以下简称"王论""武论")。太极拳传承久远,不管是从张  相似文献   

17.
运用文献资料法等对《中庸》和王宗岳的《太极拳论》的基本观念、文化背景、哲学思想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主要结论:《太极拳论》虽然以太极阴阳理论为立据,但其思想基础还是中庸思想;《太极拳论》的根基流源在一定程度上吸纳了中庸思想的精髓,并将"守中为本"、"折中致和"、"天人合一"、"时措之宜"、"齐庄中正"等中庸的精神内涵融会于作品之中;中庸的理念投射到太极拳运动的实践上,使太极运动成为中庸思想的物化,中庸的精神内涵也得到了丰富。  相似文献   

18.
梁凯明 《武当》2012,(4):23-24
杨式太极拳的最大特征就是体松柔和,舒展大方,外柔内鼓,有掤劲拳术之称。在杨公澄甫遗著《太极拳练习谈》中也讲到"太极拳乃柔中寓刚,绵里藏针之艺术也"。这里的所谓"刚"和"针",指的都是太极拳的内劲。当前有许多人练拳只见软不见刚,把柔理解成软,把柔与软混为一谈。太极拳之"刚",就是以腰为轴,利用太极拳的缠丝劲,牵动丹田充溢的内气,在瞬间发出的爆发力,亦称弹簧劲。这种劲是通过长时间周身放松、拉长,用柔缓的动作在去僵求柔中练出的先天自然之气(常说的丹田之气)所产生的,并非后天之拙力。太极拳之"柔",《拳论》上讲,"运动之功久,则化刚为柔,练柔为刚,刚柔得中,方见阴阳"。掌握柔并不是松软,而是去一份拙力、蛮力,得一份柔劲后的缠丝劲。此为太极拳的精髓,非千锤百炼、天长日久,不易轻得。由此可以看出练好太极拳柔刚途径就是学会放松。  相似文献   

19.
在北京龙潭湖公园"龙字碑林"附近,每天都能看到一位面容清瘦、精神矍铄的老人在教授太极拳。老人的动作轻柔、拳姿优美,颇有一种清风淡定、气定神闲的优雅,让人感受到太极拳那古朴、淳厚的神韵。练完拳架,老人还要和学生们推推手。别看老人才一米六五左右的身材,清瘦儒雅,可是,《太极拳论》中所描述的"四两拨千斤,耄耋能御众"的玄妙景象,在老人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这个老人名叫李和生,老人教授的太极拳是杨健侯老前辈传授的杨式太极拳老六路。  相似文献   

20.
雷世泰 《武当》2009,(10):15-16
推手究竟是如何取胜的呢?前人已经说了不少,王宗岳的太极拳论里有个精彩的说法,就是“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这是太极拳界相沿已久的传统说法。不错,但是不确切,不完整,容易引起误解,造成“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后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