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华侨参政议政在中国有其历史传统和现实需要。新中国成立后,华侨的参政议政权得到了法律保障,华侨在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两会’’中均占有一定席位。近年来,华侨可以受邀列席政协会议,这是对华侨参政制度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2.
华侨华人在我国捐资办学兴起于清朝末年,这与当时晚清政府对民间办学采取放任政策有着密切的关系。之后,除个别时期外,我国政府在确认华侨华人国内办学权、鼓励华侨华人在国内办学的同时,对国内侨校的管理也日益加强。这就使得国内侨校逐渐被纳入我国正常的教育体系之中,而且整体上也呈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东南亚的政治环境于二战后发生了重大变化,新加坡华侨要在新加坡安家乐业就得获取当地公民的身份。他们原本可按英国国籍法归化英籍民以享有公民权利,但绝大部分华侨因不谙英语而不能归化,与此同时,他们也不愿放弃中国国籍以归化殖民地宗主国国籍。当时作为华社最高领导机构的新加坡中华总商会遂负起历史使命,为华侨争取新加坡公民权。该会与英殖民地政府经过十年的博弈后,新加坡立法议院终于在1957年10月通过新加坡公民权法令,让华侨可登记为当地公民。当年新加坡还不是一个独立国家,新加坡公民权只是一种地方上的法律身份,但这身份可拥有参政权,并根据英国国籍法获得英籍民与英联邦公民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民国时期,国民党曾经有过党内民主的制度设计,但是这一制度在实际运行中却演变为独裁统治。依照国民党领袖的设想.党内民主可以模拟代议民主,但是党内民主和代议民主存在本质性的区别,由此也导致了国民党党内民主制的失败。  相似文献   

5.
文章探讨了在当前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时代华侨高等院校开展现代国际远程教育的问题:我国华侨高等院校开展现代国际远程教育已具备了相应的基础,诸如对外开放的经济社会基础、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基础、华侨教育资源基础和现代教育技术支持的基础等,并展望了华侨高等院校开展现代国际远程教育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6.
十九世纪末期,随着大量中国女性移居南洋各地,新加坡华侨女性人口开始大幅度增长,达到了相当规模。但是,华侨妇女社会地位低下,一直是男人和家庭的附庸。辛亥革命前夕,流亡到新加坡的中国革命党人及华侨中的先进分子决心改变华侨妇女的生活状况,大力发展华侨妇女教育,拟从根本上解决或遏止歧视华侨妇女等多种社会问题。新加坡女子教育由是而起,到1911年后,新加坡华侨女子教育日渐繁荣,为提高新加坡乃至整个南洋地区华侨妇女的生活水准、社会地位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7.
晚清时期华侨教育的发展分3个时期:19世纪70年代以前为华侨自发办学时期,该时期清廷在华侨教育上毫无政策可言;19世纪70年代起到19世纪末为部分清廷官员推进华侨教育的发展时期,该时期清政府的侨务政策发生缓慢变化,对华侨教育问题也渐渐重视起来;20世纪初至清末为华侨自觉创设新式华侨学校的华侨教育大发展时期,该时期清政府采取鼓励国内教员到海外任教、设劝学所、派视学员、制定华侨学堂规则、创立暨南学堂、推行“新政“广揽华侨人才等措施,使得华侨教育出现第一次兴学高潮.尽管晚清时期,清政府是在其思想、经济、政治等各方面利益驱动下才采取措施推进了华侨教育的,但是从客观上讲,这对华侨教育政策的转变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海峡两岸“华侨与抗日战争”学术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中国华侨历史学会与广东华侨历史学会联合主办的“海峡两岸‘华侨与抗日战争”’学术研讨会于1999年8月4-7日在广州举行。来自海峡两岸侨界、华侨学术界人士七十余人,提交论文42篇。台湾华侨协会总会不仅组团,还以《华侨与抗日战争论文集》与会。虽然时值李登辉抛出“两国论”,海峡两岸关系骤然紧张,但学术氛围似未受干扰,两岸学者对华侨与抗日战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热烈的研讨。关于抗战时期的华侨爱国主义思想。吴行赐《论抗日战争时期的华侨凝聚》认为华侨爱国主义表现是源于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主要是由华侨对祖国的向心力、爱国…  相似文献   

9.
与东南亚国家相比,日本的华侨人数较少,华侨在居留国中的经济及实业中所占的地位,以日本华侨的地位为最低。但是,在另一方面,世界上最早吸收华侨的国家,却是日本。华侨社会在日本究竟如何形成的,是一令人感兴趣的问题,本文拟在这方面作一初探,希望得到同志们和海内外朋友们的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0.
福建华侨,从古代到解放前夕,大约经历过一千多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福建华侨究竟是怎样走过来的?随着我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这个问题已经成为大家共同关心和急需了解的问题了。究竟怎样划分华侨史的分期?田汝康教授在《近代华侨史的阶段问题》一文中,是用西方近代资本主义发展史的分期作为华侨  相似文献   

11.
针对建国初期东南亚地区频繁发生的排华事件,新中国政府曾以政治抗议、外交交涉、停止经济援助、武力还击等方式予以回应,以维护华侨的合法权益。由于此期中国整体实力有限且缺乏护侨经验,加之受国内外环境的种种限制,新中国政府的种种护侨努力成效不大,但却给我们留下了若干启示。  相似文献   

12.
须一瓜在《淡绿色的月亮》中运用了大量的色彩词汇,通过光影的明暗对比、点彩技法、以物代色等方式,创造出了独特意境,也形象地表现了人物的情感。同时,这样的绘色艺术还蕴含着作者对人性及生活之“真”的思考,使得小说呈现出独特的审美张力。  相似文献   

13.
华侨都有强烈的叶落归根意识。在全球化的趋势背景中,寻"根"意识风靡世界,世界华人华侨也掀起了一股寻"根"热,中华文化成为全球华人华侨联系的纽带。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引进的外资中,华商资本占一半以上。华商在中国投资,必须充分重视、研究中国的相关法律、法规,重视投资的产业导向,做好投资地域的选择,妥善处置投资纠纷,同时也不忽视知识产权的保护。  相似文献   

15.
从正式走上革命道路开始到辛亥革命爆发前,孙中山就一直将海外华侨作为其革命的主要依靠力量。他不仅全力发展海外革命组织,创办革命报刊,而且以华侨为其革命事业的主要财政支持。事实上,正是主要在华侨的财政支持下,孙中山及其革命党人开展了一系列的革命活动。但是华侨的力量毕竟有限,孙中山长期忽视国内的革命力量,给革命造成不利影响,尤其是财政困难直接导致了辛亥前10次武装起义的旋起旋灭,更导致了同盟会内部的分裂,之所以视华侨为其革命的主要依靠力量,根本原因在于孙中山的华侨出身使他对中国国情缺乏了解,使他认识到华侨的革命要求,却认识不到国内人民的革命力量。  相似文献   

16.
晚清国籍法之由来及影响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晚清华侨国籍问题的产生以及由此而引发的中外交涉最终导致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国籍法的出台。晚清国籍法的颁布 ,是清政府侨务政策的一个重大举措 ,对我国法制史及外交史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 ,其法律效果极其有限 ,并导致了华侨双重国籍这一历史问题的产生  相似文献   

17.
我国对于华侨史的研究关注较晚,大约起步于民国时期。此后的研究成就体现之一是对华侨贡献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中国革命与抗战、经济建设、教育建设和侨乡建设四个方面;之二是对华侨国外生存状态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华侨同化、华文教育、国外待遇及政府政策四个方面。至于其中所存在的诸如研究理论、内容、史料、研究人员等方面的不足,有待进一步解决。  相似文献   

18.
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为华商投资创造了良好的产权基础。华商投资与民营经济的对接可以在资源转化为资本的理论指导下,通过BOT、TOT、并购重组、独资、合资等多种方式进行。政府应当为资源的转化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提供良好的服务。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前期,海外学者(主要是欧美及日本学者)研究中国神话传说的论著开始进入国人视野,对中国神话传说研究产生了直接影响。在海外研究方法的影响下,20世纪前期中国神话传说的研究与国外先进的研究保持了较为一致的步调,这也是中国神话传说学进入世界学术轨道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