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90年代都市小品文是对于20世纪90年代大众文化语境下都市散文创作较为恰当的概括,即:都市小品文是指创作主体以一个都市人的身份,对都市日常生活有自己一番独特的体悟和感触,用轻松的文笔写成的篇幅短小的散文.都市小品文多见于报刊杂志,是繁荣的报业成全了它.  相似文献   

2.
古代小品文是中国古代文化体系中一种独特的文学创作。它是以先秦诸子散文及历史散文为源头,又受到诗歌、小说创作的影响,从而形成自己独特魅力的一种文学形式。先秦时期,是古代小品文的产生和萌芽阶段。此时的小品文以一种简短的文字段落的形式出现。其特点是,在形式上尚未独立成篇,只是散见在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之中;文辞简约,意旨却大,内容包括对于重大人事的讽刺劝诫、表达作者强烈的感情色彩、抒发作家远大的志向、提出严肃的人生哲理等;体裁较为单一,寓言占绝对优势;语言生动精练,简明流畅,而又含蓄蕴藉。  相似文献   

3.
梁遇春的散文是中国化的随笔 (Essay) ;是传统的小品文所追求的“短而隽”和西方崇高精神以及浸染着现代意识的美学观 ,凭借汹涌流转的想象相融合而成的一个矛盾体 ,处处都有一个“我自己”在里面。梁遇春生命追求的游离特征也许在现代性的背景上才更能展示其灵魂的痛苦。  相似文献   

4.
汪精玲 《学语文》2014,(2):48-49
正查尔斯·兰姆(Charles Lamb,1775-1834)是十九世纪英国著名作家,其作品包括诗歌、小说、戏剧、文学评论、儿童故事、随笔以及书信。兰姆拥有最多读者的一部书,是他与姐姐合著的《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而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则是建立在《伊利亚随笔》和《伊利亚随笔续编》这两部散文集上。兰姆散文在中国的译介,陆陆续续,从零星的篇章到精选的译本,经历了将近一个世纪的漫长历程。  相似文献   

5.
鲁迅杂文与林语堂小品文思想艺术的异同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世纪2、30年代的中国现代学史上,鲁迅杂和林语堂的小品创作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潮流和倾向,对现代散的发展,各自做出了不同的贡献。本试图通过对鲁迅杂与林语堂小品的比较,领略鲁迅杂和林语堂小品的不同风貌。  相似文献   

6.
晚明小品文是中国历史上创作个人化的一个高潮,它在许多方面与“小女人散文”的个性化写作有相通之处。后人对晚明小品文的评价多从艺术角度加以肯定,而对其蕴含的知识男性生活意识和生存方式给以忽略,而对“小女人散文”则带有负面的性别审美倾向。该文在论述这一文学现象后,认为女作家“女”性意识的客体化在“小女人散文”遭受不公平评价中应负有责任。  相似文献   

7.
纵观梁遇春所译之作,基本上以18、19和20世纪初的英国随笔作家为主,通过译作,他构建起18世纪以后的英国随笔流变史。其独出心裁的选文标准、知人论世的解读能力、兼收并蓄的选家眼光、慧眼独具的史家评述,不仅有助于读者更加深入地解读英国随笔作家的知识结构、个性特征和艺术风格,而且能起到从宏观的视角更加完整地把握英国随笔艺术嬗变的内在理路及其总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周作人以“言志”坚守文学本体的独立性和纯洁性,坚持认为文学是作者独特的思想和感情的表达,对中国现代小品文理论和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言志”既促成了现代散文的美学转型。也导致小品文故意脱离社会人生。  相似文献   

9.
周作人以名士式的小品文为创作主要体裁的文本,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散文理论丰富和发展了二十世纪初的新文学革命运动.其散文中所表现出的与明代小品文相近情趣,是建立在二者背景近似的基础之上的.周作人对晚明散文理论有意识的继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散文的语言上,要自然大方;二是对晚明小品文平淡境界的继承;三是提倡不为情牵,不为物累的情感表达方式,以期通过这种方式达到平淡的境界.  相似文献   

10.
通过评介粱遇春的译著《英国小品文选》,认为“直译加注释”是他独特的翻译特点。  相似文献   

11.
从比较兰姆和梁遇春的性格特征与随笔观察点这两个角度,展开对兰姆和梁遇春随笔同中之异的分析与论述,从而具体、翔实地论证梁遇春的随笔既深受兰姆随笔的影响,又具有自己的独创性和中华民族传统的印记。  相似文献   

12.
梁遇春的生平史迹、家世婚恋以及悲情哀感,一向不为外界所知,至今成谜,易误读错解。《梁遇春传》在遇春名字的诠释中,推定其生于1906年立春日;继而考证其出生地,系福州三坊七巷,并在此接受闽都文化培育。对前辈著译的启蒙,恩师的厚爱,都有考订;对梁遇春表兄妹近亲成婚的悲剧,作了举证解密;发妻沉海自尽之痛,是其一生摆脱不了的宿命。尤其是传主的信件,自曝许多隐情秘事,可以解惑释疑。综观全传可知,梁遇春承载着本土闽都文化、北大京都和中华文化以及西方文化相溶合,成长为散文家、翻译家,是值得"闽文化研究"的典型课题。  相似文献   

13.
梁遇春翻译过大量英国小品文,他的创作世界和翻译世界之间存在着显在的“对话”关系。他个人话语的思想内涵、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文体结构等主要来自他所翻译的英国小品文。但梁遇春能将借鉴别人的东西揉进新的意境,产生独立的艺术效果,从而具有了艺术的独创性。在此,翻译可以并且参与了本土文学系统的建造。对梁遇春及类似梁遏春这样译作并举的知识分子群的综合考察,可以了解和揭示外来影响本土化的复杂过程,有助于促进异质文化间的阐释与交流。  相似文献   

14.
上世纪20年代文人梁遇春的散文在"审美现代性"建构中有较大意义。他的创作从行文内容到成文风格体现并丰富了"审美现代性"的涵义,展现了审美现代性在现代社会中对"世俗的超越"的功能特质,主要表现为"回归、仿超古典"、"永远的精神漂泊冲动"、"生命力的赞歌"、"非现代的时间观"、"新的价值系统的建构"等。  相似文献   

15.
梁遇春作为20年代末30年代初优秀的散创作家,其小品篇篇堪称佳作,议论知识和人生往往突发奇想,标新立异,而更值得重视的是其“随笔体”小品意念结构的张显。  相似文献   

16.
梁实秋是卓有成就的学和散家。他力主“崇真实、尚个性、贵简单”的散观;他的散或嘲讽针砭,或宽厚温和,或恋故土,恋亲朋,恋雅舍,均是他中西合璧式的人生理想的追求,也是他学养丰瞻的艺术再现;他旁征博引,收纵自如,幽默轻松,闲适雅致,具有丰厚的化意蕴。  相似文献   

17.
从废名将梁遇春视为“六朝之才”的评价引起,探讨了梁遇春文学接受背景中传统文学的内应作用,并从梁遇春的小品文观及其散文特色、创作心态等多方面分析他与魏晋六朝文学的牵连,认为这位现代文坛极其西化的散文家其实接续着六朝文的流风余韵。  相似文献   

18.
梁实秋抗战时期在重庆生活和创作达8年之久,其创作于重庆北碚的《雅舍小品》(初集)及之后完成的三集,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一部重要作品,并具有世界影响。研究梁实秋与重庆文学的关系,是重庆学界的一项重要课题,它对重庆文学和重庆学术研究的繁荣,都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梁实秋散文擅长于以旷达幽默的态度对日常事物、世相人情、人生境遇进行审美把握,从而在日常生活的顾眷中建立起超越世俗功利的人生境界,从中展示出作家乐生旷达、优雅风趣的自在情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