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近年来在国内炒得沸沸扬扬的米勒文学终结论,并未宣布文学的终结,且米勒所说的“文学”并不等同于国内反驳者口中的“文学”。而诸种文学终结论,都只不过是文学场域内集团斗争的产物,它们不但不能真的宣布文学终结,还是文学仍然存在和发展着的证据。  相似文献   

2.
“文学终结论”的提出及论争引起了学界的轰动,米勒的“文学终结论”的真实含义指向文学的边缘化和图像文化的胜利,是大众传播时代带来的图像霸权现象。理论是对常识的批评,文学理论对人文主体性和情感性的坚持,是对人类精神家园的回归。科学的文学理论为研究对象提供了观照尺度和人文尺度,对文学终结的观点进行了反击,阐明了文学理论的永恒性。“日常生活审美化”、人工智能与后人类时代呼唤人的主体性和情感性,彰显了文学理论的时代性对文学终结观点批判的延续。  相似文献   

3.
胡磊 《成才之路》2009,(35):83-83
进入新的世纪,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历史终结论”“哲学终结论”“意识形态终结论”“艺术终结论”“文学终结论”等等的“终结论”思潮.这股思潮对文学艺术脊;中击很大、它像“梦魇”一样萦绕在人们的心头、如何面对这种现实?这股思潮何以存在?它是否预示着文艺的终结?这迫切需要我们结合实际予以理论上的回答本文首先分析了“终结”论出现的历史文化语境,认为它的滋生与发展,是与高科技的发展、“读图时代”的到来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指出世界文学艺术的历史表明,随着各民族诗意的生存方式和艺术地掌握世界的方式的丰富、发展和变化,在文学艺术领域出现萌发与消亡、起始与终结,是一种带有规律的现象、我们需要的主要是以清醒的、冷静的头脑,面对中外文艺的实际,从不同的层面上去认识“终结”论的方方面面。通过分析,作者认为:文学艺术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奇葩她因人而存在,为人而存在,只要有人类的存在,就会有文学艺术的存在“艺术的终结,恰恰是艺术新生的起点,艺术的黄昏则是艺术的黎明的前夜”在新的世纪,文学艺术必将走向更大的辉煌  相似文献   

4.
与希利斯·米勒一样,哈罗德·布鲁姆也对当前电子媒介时代和后现代社会文化语境下文学以及文学批评和研究的命运“危机”给予了理论观照和关注,并表达了与“文学终结”论相类似的理论观点。但与希利斯·米勒不同的是,哈罗德·布鲁姆的“终结”论论述的对象主体——文学——只指高雅/精英文化文学,并奉“崇高”为其惟一或主要的美学内质与特征;而且,布鲁姆认为文学“终结”的原因是多元化的:诱发和导致文学“终结”危机的原因,不仅来自文学外部的社会文化语境(即电子时代的来临,电子文化消费产品的风行),而且还来自文学内部。他指出,文学的衰落与消亡主要指的是高雅文化文学的终结,而大众文化文学在后现代的消费文化社会语境中的急遽繁殖、复制和扩张,和它通过经典化的文学制度以及文学教育体制对高雅文化文学的挤压、替代,尤其是当代文学(批评)的意识形态化,是导致高雅文化文学终结的重要原因。而对这些来自文学内外的诱因,他是极力反对的。布鲁姆反后现代美学的“文学终结”论有其局限性,但在当下社会文化语境中也有其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阿英看来,文学与政治(政治理念)不是非此即彼的对抗状态,不是一方压倒另一方,而是统一于对“理想中国”的想象之中。从“想象现实观”出发,阿英完成了“文学一政治”批评模式的思考探索。这种批评模式,倡导“审美一实践”的文学范式,认为文学与政治的链接是通过“想象”——对人类自由美好生活的想象,肯定人的价值,肯定文学的审美特性,肯定文学的实践价值,是马克思主义丈论中国化的重要收获。  相似文献   

6.
“文气”论是对中国古代文学创作活动中生命意识的理论概括。它积淀了中国哲学中“元气”论的基本原理及基本规定性,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诗学话语主体对生命意识的关注和生命价值的肯定,在一定的层面上展示了古代诗学家们的生存环境和文化心态。“文气”论的形成影响了中国从古至今上千年的文学创作,它从中国文化的角度表明了文学活动是真正的生命活动,文学是人类生命的观照和体现。以“气”论文,将文学与人的生命相联,这是中国诗学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自从2001年美国学者J·希里斯·米勒《全球化时代文学研究还会继续存在吗》一文问世以来,“文学终结”就成为中国学界的一枚重磅炸弹,引起了学界的激烈争论。十余年过去了,当这场论争冷却下来时.我们有必要回过头来对这次论争作仔细的梳理及反思。文章试从“文学终结论”的缘起、对“文学终结”理解的错位、错位基础上的论争几个方面展开,力图对这次论争勾勒出较为完整的图景,并试图概括此次论争的背景及对此次论争本身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8.
21世纪以来,各种各样的“末日”情调甚嚣其上,“艺术终结论”就是其中的一种。黑格尔认为,艺术在经历了象征、古典和浪漫期三个时期之后,必然走向终结,让位于哲学。丹托继承了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论的思想,认为伴随着时代的进步,艺术自我认识的完善,之前那种带有光晕的艺术会走到尽头。希利斯·米勒认为在电信时代,读图将取代文字,文学将走向终结。的确,在我们今天看来,商业化让传统意义上的那种艺术面临着危机。然而,就艺术对人类的意义而言,艺术是人诗意的栖居的地方,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永远没有尽头,所以艺术也没有尽头,其次就艺术本身的发展而言,艺术形式本身就具有开放性的特点,新媒介的兴起并不能终结艺术。所以,艺术的终结还远远没有到来,商业化时代对艺术带来了挑战,也带未了艺术转型的契机。  相似文献   

9.
从《典论.论文》的主旨和“文学自觉”的判断标准分析来看,曹丕的观点并设有完全摆脱儒家或经学学说,“文学自觉”也并非始于魏。考察文学自觉应更多地诉诸于对文学发展历程的考察,而不能以是否持有用或无用说为标准。  相似文献   

10.
白昳晗 《天中学刊》2024,(1):113-119
黑格尔美学思想重要命题之一的“艺术终结论”诞生于19世纪初,引发了后世学者的广泛讨论且存在颇多争议。将“终结”一词置于黑格尔的哲学思想中进行分析,可知黑格尔并没有否定艺术的价值,“艺术终结”也并非意味着艺术的消亡或被取代,而是指艺术功能和地位的变化。艺术作为人类沟通心灵、交流情感的载体,其本质在于人类情感的创造性表达,具备无限开放的意义生成和永无止境的发展空间。“艺术终结论”诞生以降的艺术实践证明,艺术伴随人类的精神需求而变化演进,不断涌现的多元化新兴艺术形式实现着对艺术本身规定性的解构,其所引发的每一次对艺术本质的追问都为探索艺术与真理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文艺学”作为“中国语言文学”下的二级学科,其核心就是文学理论的研究。然而在学术话语中“文艺学”等概念的使用存在着相当大的混乱,这不利于学术规范和学科建设。实际上,“文艺学”、“文艺理论”、“文学理论”与“诗学”等几个概念是同一的,而文艺学、文艺美学与艺术学则是既有联系又相区别的概念。在“文艺学”合法性遭遇质疑的今天,更有必要厘定这些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相似文献   

12.
鲁迅与苏联"同路人"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月革命后苏联出现的“同路人”文学樗着当时苏联文学的最高成就,鲁迅积极译介“同路人”文学,并对这一文学多有论述。鲁迅对“同路人”文学的态度有时也很复杂,这与他对中国共产党无产阶级文学的态度相关,“同路人”文学的现代主义艺术质素,其对陀思孕耶夫斯基心理现实主义艺术的师承,是鲁迅亲和“同路人”文学的又一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文学接受活动从文艺社会学意义上看是一种社会接受行为的具体化。“文革”时期是一个“狂乱的文学年代”,其时的文学是“失态的文学”,或者说是“单向度的文学”,当然还有“地下”(或“潜在”)文学的潮流涌动。“阅读生活的荒凉”是这一时段文化生活的真实写照。面对公开和地下两类文本,受众对“文革文学”的接受因为战时文化心理和缺乏性动机,对当时的文学创作甚至“后文革”时代的文学都产生了一定影响。可以说,文革文学史的形成过程,更多的是读者的极力推涌。换言之,是他们完成了对文革文学史的撰写。研究“文革文学”需要一种胆略:既要避免政治化的文学解构,也须在社会因素的干预和干扰中持续前行;既要有一般文学理论的架构,还得寻求与研究对象相契合的视野、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文革”文学与“十七年文学”之间的联系是微妙而复杂的,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关联性”。这些“关联性”是我们能够走向对“文革”文学进行“客观”评价的重要理由。“文革”文学与“十七年”文学之间,除了在“文学体制”、“文学生产方式”和“文学与时代政治的关系”等方面具有明显的“相似性”之外,更为值得注意的还有文学的“理论命题”、文学创造的“实际操作”和“文学行为”等具体体现的文学思潮类型、形态方面的大量“同源”“同向”的现象。二者之间呈现为鲜明的“历史”的“成长性”与“观念”的“层积性”特征。  相似文献   

15.
进入新世纪以来,在消费文化的掣肘下,中国文学创作中的"风景描写"已开始大面积消失。通过对西方人所经历过的文学描写经验来和中国当下文学创作中的文学描写进行比较,找出其中正确的文学描写价值观,可以为当下中国文学创作中"风景描写"的缺失指出一条可行的解决路径:首先从"风景描写"的文化背景入手,阐释其为何消逝的成因,从而证明"风景描写"是民族文化记忆和文学本土经验中不可或缺的审美元素。其二,从对"风景"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沿革与概念论域的界定中,得出"风景描写"不能忽略它在民族文化记忆中的抵抗物质压迫的人文元素之观点。其三,无论浪漫主义还是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都不应离开对"风景描写"的惠顾。其四,对"风景描写"在中国文学的地理分布及其地域特征进行了大致的梳理。最后,对"风景描写"的价值选择与前景展望作出判断:"风景"不仅是农业文明社会文学对自然和原始的亲近,同时也是现代和后现代社会人对自然和原始的一种本能的怀想和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6.
技术理性时代的“泛文学化”回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化社会的文学呈现出与中国古代尤其是先秦文学十分相似的“泛文学”现象,这种“回归”的背后隐藏着实质性差异。通过当下“泛文学”与古代“大文学”的比较,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体认当代汉语文学的文学性问题。  相似文献   

17.
萨特在《什么是文学中》中提出了"文学介入"理论,"文学介入"旨在揭露不同阶级的人的处境,起到干预社会的作用,达到引起行动的效果。狭义的"介入"指向政治介入,揭露一定阶级的人的处境。广义的"介入"指涉现实生活世界,包括了政治生活在内的人的生存、生活状况。文学介入依据词语与物的对应关系,在意识中呈现对象,依靠"作者—读者",通过"揭示—被揭示"的方式实现。文学介入是以意识的自由为前提,通过"作者-读者"交互显示自身的自由的方式,揭示人的自由。自由始终在场,人的自由,自由的人始终是"文学介入"关注的主题。  相似文献   

18.
席扬 《三明学院学报》2005,22(3):241-249
“十七年”文学思潮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表现为鲜明的“统一化”和“一元化”状态。它一方面通过对1942年以后“解放区文学”传统的全面继承体现了政治与文学关系的一致性,另一方面又必须根据“新的时代”的文化的、意识形态的要求对于那些在“战争语境”中产生的审美理念。进行不断的修正与完善。“十七年”文学思潮的发展过程,首先体现在一系列的“文艺运动”的交替更移中——“文艺运动”的过程,既是社会主义文艺“理论建构”的实际步骤,也是确立“文学新秩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艺运动”不仅是文学思潮发展的主要载体和形式,而且从“文艺运动”之间的“间歇”中,还可以了解到当代文学思潮的发展节奏和主导趋向。在文学创作实践领域里。文艺思潮的发展与变化主要体现在提倡“写什么”、“怎么写”和反对“写什么”、“怎么写”的两个方面及其两个方面的张力与冲突。  相似文献   

19.
在比较学与世界学学科发展的理论和方法的关系上,陈Chun等主编的《比较学概论》中的“比较学”定义有不绵密之处;范伯群等主编的《中外学比较史》中对歌德的“世界学”言论的阐释游移不定;雷马克所罗列的“比较学”与“世界学”之间的细密差异未必尽然;约斯特把“比较学”是“有机的世界学”的说法过于主观。从国内目前比较学与世界学研究现状看,“自觉的比较意识”从理论和方法上刻意的提出,并非仅仅是比较学学科存在与发展的需要,同样也是世界学学科存在与发展的必然要求。其实,后不但理应如此,而且本该如此,只是学界将其冷落了。  相似文献   

20.
“女性文学”揭示了文学自身所具有的“性别”特征;“女性批评”力求批评的“性别公正”;“女性写作”是女性重新命名的话语实践;“女性文学理论”凸显了理论上的性别烙印;“女性文学研究”实质上是对文学的一种性别分析。借鉴女性主义关于“社会性别”的理论和方法,将“性别”作为一个基本范畴运用于文学研究,不仅是有益的,也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