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硅营养对蔬菜生理效应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植物硅素营养吸收和运输研究的基础上,对硅素营养在蔬菜作物的生长发育、矿质营养状况和抗逆能力等三方面的生理效应做了相关综述。  相似文献   

2.
《集宁师专学报》2016,(2):13-15
蒙古扁桃是蒙古高原的古老残余种,是荒漠地区的水土保持植物和景观植物,是近年来新型的油料植物。采用滴定法和碘量法对蒙古扁桃油脂的酸价和过氧化值进行了测定,用韦氏法测定蒙古扁桃油脂的碘值。结果表明,蒙古扁桃油脂的酸价为0.534mg/g,过氧化值为0.84 mmol/kg,碘值为111.6 g/100g。表明蒙古扁桃油脂是一种不易变质腐败,抗氧化性强,含有不饱和脂肪酸丰富的新型油脂。  相似文献   

3.
不同作物对苯磺隆残留敏感性室内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室内模拟添加生物酗定法初步研究了冀东地区花生、大豆、水稻、玉米等作物及其品种对苯磺隆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所有供试作物及其品种对苯磺隆均存在一定的敏感性,其中花生、大豆双子叶植物对苯磺隆最为敏感,平均ED10值分别为0.0143μg/kg,0.0181μg/kg;水稻对其耐性较强,平均ED10值为0.0684μg/kg;玉米对苯磺隆残留的耐药性最强,主根长没有受到残留的抑制作用,但侧根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同一作物的不同品种对苯磺隆的残留敏感性也有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正大自然是如此伟大而神奇,能让岩石风化为土壤,滋养作物生长,生产出供人类繁衍所需的粮食。人们熟知的化肥主要有氮、磷、钾三种:氮是组成植物体蛋白质的重要物质,使用氮肥适量得当,则叶绿枝茂,制造有机物多,提高产量和质量;磷是形成作物果实的主要元素,适量施用磷肥,对根系发育有良好作用,能促使作物躯干健壮;钾虽然不是植物体内的有机化合物成分,但却能够促进光合作用,能明显提高植物对氮的吸收  相似文献   

5.
选择三种野生有毒植物白屈菜、胡桃楸和细叶杜香及常见植物蒲公英,研究了它们对三种黄单胞菌属植物病原细菌的抑菌作用.提取四种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液,采用96孔板法测定四种植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并用带药平板法检验.试验结果表明,白屈菜、胡桃楸和蒲公英对三种植物病原细菌都有不同程度的抑菌活性.白屈菜(茎叶)和蒲公英抑菌活性较强,对三种植物病原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分别为0.1g/ml、0.1g/ml、0.05g/ml,白屈菜(根)和胡桃楸抑菌活性稍差,细叶杜香提取液未检测到抑菌能力.  相似文献   

6.
建立了一种以硼酸钠溶液为背景电解质,高效毛细管电泳法(HPCE)测定酸枣仁中斯皮诺素含量的方法。考察了缓冲溶液浓度,pH值,分离电压对分离条件的影响,确定了30 mmol/L、pH=9的硼酸钠溶液为缓冲液,分离电压为15 kV的最优测定条件。检测波长为254 nm,进样时间为20 s,在5~200μg/mL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0.75 mg/L。对16个品系的酸枣仁中斯皮诺素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此方法准确可靠,精准度高,稳定性好,可用来测定酸枣仁中的斯皮诺素含量。  相似文献   

7.
低温是一种常见的非生物胁迫,是限制植物分布、降低作物产量及品质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农业生产中的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随着植物抗寒分子机理的不断深入研究,目前已经克隆了很多植物抗寒相关基因,可通过基因工程手段提高植物的抗寒性,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合概述了目前已克隆的重要植物抗寒基因的最新研究方向、进展及应用。  相似文献   

8.
<正> 烟草是一种喜钾作物,钾素在烟株体内除了能够保持其正常生长以外,还可以提高烟叶燃烧性,减轻烟草对消费者的不利影响。而土壤中的钾素绝大部分以不能直接被作物利用的迟效态存在,因此,对烟草生产来说,钾肥的施用就尤为重要。由于我国钾矿资源严重不足,目前生产上施用的化学钾肥主要依靠进口,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农业大国来说,困难是很大的。在这种状况下,势必要求我们在生物钾肥方而寻找出路。钾细菌肥料是一种能分解长石、云母等硅酸盐及磷灰石的生物钾肥,它能够把存在于土壤矿物中的迟效态钾、磷转化为植物可以吸收利用的速效态钾、磷,同时产生生物活性物质,促进烟草的生长发育,提高烟草的品质和产量。因此,在烟草生产上利用生物钾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勤工俭学是实现教育方针、培养新型劳动者的重要措施。在小学中贯彻勤工俭学,同样有着巨大的政治意义和教育意义。一些反对在小学中实行勤工俭学的人,在越来越多的事实面前,已开始服输了,广大教师也进一步从思想上行动上拥护这一措施。我县原有公立小学三百三十四所,其中完小一百零五所。以前学校的生产地是不多的,目前各校都有了试验田和小农场。今年共栽种秋季作物:玉米九十八亩棉花八十八亩,红芋二百二十二亩,大豆四十三亩,其他作物六十一亩,水稻四十四亩,共计五百五十六亩。农作物的栽种,都采取了先进的耕作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一般生长良好。根据最近田间鉴定,红芋亩产最低也能  相似文献   

10.
我在教学《按比例分配》这一节时,注意一题多解,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既发展了分数应用题的教学,又开拓了学生解答应用题的多种思路。例如:“第四生产队计划在400亩地里播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播种亩数的比是3:2。两种作物各播种多少亩?”我启发学生用下面几种思路分析解答。解法一把总亩数看作“1”,则粮食作物的亩数相当于总亩数的3/3 2,粮食作物的亩数就是400×3/3 2=240(亩)。经济作  相似文献   

11.
《封禅方说》原书已佚,无法详考该书与汉武帝的关系.现存《史记·孝武本纪》几乎与《史记·封禅书》完全相同.根据《史记·封禅书》、《汉书》、《风俗通义》等相关记载,可大略推测汉武帝不得不封禅是《封禅方说》的成书背景,汉武帝时期的方士之风加速了《封禅方说》的形成,以公孙卿为代表的方士群体创作了《封禅方说》.汉武帝晚年对求仙态度的转变是《封禅方说》一书散佚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文章对《时风与艺风》一书从六个方面作了评价,一是填补了学界对《艺风》月刊研究的空白;二是以独特的视角对《艺风》月刊作者群及其作品进行了综合研究;三是体现了浓墨重彩的时风和艺风主题;四是给《艺风》月刊以准确的历史定位;五是《艺风》月刊构建了民间美术和民俗学研究发展的理论平台;六是研究方法科学、篇章结构严谨、运用资料翔实、语言简练流畅。全书通过对艺风社同人和《艺风》月刊在上世纪30年代中国美术发展进程中所作出重要贡献的探讨,进而引发对中国美术现代化进程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王肃易学和王弼易学都可溯源至荆州学派,通过对比双方的《周易注》,可推断出两者都继承了荆州学派恢复费氏古文《易》以传解经的传统,但前者以继承师说为主,后者以突破创新见长。  相似文献   

14.
苏轼书法审美追求“适意”与“无法之法”,追求创新,并把深层“意”推向高峰,强调了书法的文化本位。苏轼批判地继承了前人业绩并超越前人的窠臼,是宋尚“意”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而苏轼所追求的书法审美“适意”、对深层“意”的强调,正是当代书坛所欠缺的。当代书坛应在“法”和深层“意”上更上一层楼。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对薏苡设不刈青和刈青一次共两种处理方式,分析其生物产量以及籽实产量之间的差异性.并且分别与传统的饲料玉米作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薏苡的生物产量每亩为5054.9kg,墨白一号玉米40O9.6kg和凤引一号玉米3813.6kg.籽实产量,未刈青的薏苡为243.4kg,刈青后的180kg,后者的百籽重明显的超过前者(21:24.6g).又对鲜全株薏苡,青刈玉米的营养分析表明,两者的粗蛋白(7.65:2.58)、粗脂肪(5.02:0.81)、钙(1.57:0.06)、磷(0.32:0.05)无氮浸出物(48.1:20.09)、及粗灰分(9.60:1.99)的百分比含量显著超过后者.  相似文献   

16.
在"三言"中多次出现了苏轼的形象,冯梦龙笔下的苏轼更世俗,更像一个普通人。这种形象的变化及选择,既与时代风尚、政治文化环境影响有关,也与作者本人的喜好和价值取向相关。作品中的苏轼是明代文人的一个缩影,也是冯梦龙在作品中的替身。  相似文献   

17.
苏轼和程颐都是北宋易学的著名代表人物。比较二人易学动静观,显示出理学和庄玄之学这两种解《周易》思路的差异。关于宇宙化生,程颐、苏轼皆承认阴阳之“动”生出万物,而程颐从宇宙运动中抽绎出“理”作为最高法则,苏轼则归之于造化无心。落实于性情论,两人皆突出“静”的高明之境,然而程颐的心之安静是以长时涵养的道德自律为前提,而苏轼的“静”缘于应物无心、淡然自若的处世情态。体现在符号化的表征——卦爻上,程颐的动、静合“理”体现于爻位的嘉善,苏轼的动、静自然则体现于卦爻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  相似文献   

18.
古代学者多从"体用"的角度对《诗大序》"未论赋比兴"进行解释,将风雅颂赋比兴并列,这就忽视了风在文中的特殊作用,也遮蔽了作者举风总论"六义"和由风兼论"四始"的用意。在"体用"法的分类下,"未论赋比兴"背后暗含"只论风雅颂"的对比,其实混淆了文中"六义"与"四始"的界限,是"四始"中论说风雅颂和"六义"中"未论赋比兴"的组合。此观点还暗含"应论赋比兴"的潜台词,以文学的标准衡量经学时代的《诗大序》。可以说,"未论赋比兴"是因忽视风之作用而得出的拼凑式结论,也是后世学者以今观古思维方式下的逆向发现。  相似文献   

19.
《苏轼诗集合注》是冯应榴以7年时间笔耕不辍编著而成的鸿篇巨制。冯氏在披阅王、施、查三本注后,见其卷帙不同且体例互异,因此援证群书,汇集各家注释成就此书。从而形成统一的注释体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0.
传统士大夫的核心困境在于,"内圣"和"外王"被迫割裂后的精神失落感。《苏氏易传》、《程氏易传》是苏轼、程颐在困境中寻求解脱的文化思路。苏轼强调"内圣"的独立性,全面拓展了传统士人的精神空间;程颐在"理"的高度上,将"内圣"、"外王"重新统一。在他们的文化思路中,学术研究和生命体验得到了充分的互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