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高校管理以班级为单位,大学一年级是新集体的形成期,也是班级建设的关键期。新生班级在建设过程中会出现各种适应性难题,如班级成员交流不够深入、班级凝聚力不强、班干部能力不足等问题。在高校新生班级建设中应用班级团体辅导这一新模式,能够有效改善新生心理状况、提升人际交往能力、增强班级凝聚力,促进班级形成良好的学风与班风,充分彰显班级特色文化与精神。  相似文献   

2.
班级管理主体是指从事班级教育管理实践活动的教育管理者,班主任、任课教师、班委都是进行班级管理的主体,在班级教育管理活动中居于主动地位。班级管理主体的特性基本表现为能动性和教育性。班级管理主体的能动性班级管理主体的能动性是指在班级教育管理实践活动中有目的、有意识地认知并教育管理班级客体,实现设计的质量标准的主体特性。具体而言,就是在班级教育管理实践活动中自主地、主动地认识班级管理客体变化发展的内在必然规律,以便提高教育效率和管理绩效,实现班级管理目标。班级管理主体的能动性,不在于摆脱班级管理客体变…  相似文献   

3.
现阶段,我国很多高校的新生在进入高校学习过程中都表现出了不适应性。对此,高校也在积极研究并采取合理的措施帮助其适应新环境。本文就班级团体辅导对高校新生适应性的作用进行了研究,文章首先阐述了班级团体辅导的相关概念,然后指出了一些高校新生不能适应新环境的典型表现,接着讨论了班级团体辅导对高校新生提高适应能力的几点作用,最后提出了几点建议以提高新生的环境适应能力,为其健康成长提供一定的保障。  相似文献   

4.
人际关系模式是纪律管理的一种模式。纪律管理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与联系的关系实现的。人际关系构成纪律管理的基础。人际关系好,纪律管理就好。反之,人际关系紧张,例如班级师生关系紧张,则内耗丛生,矛盾重重,学生势必以违纪行为表示自己的抗拒态度。人际关系发展具有三种可能倾向:A、向心倾向:由于个体归属于学校与班级集体,所以,学校的荣誉感、班级的荣誉感在一般情况下都是很强烈的。学校风气、教育质量越高,班级集体的水平越发展,这种集体荣誉感越强烈,那么,它产生的向心倾向,即所有成员  相似文献   

5.
小学班级管理是学校管理的基础和主体部分。班级管理就是班主任有效组织协调班级一切资源,构建并实施激励机制等班级制度,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班级管理目标。在小学班级管理中要积极发现学生的需求,把握他们的心理动机,规范其行为,积极进行激励管理。在实施中要采取多种方式对其进行激励,要把握激励对象的特征、时间、  相似文献   

6.
在特定的体操教学过程中主体与客体之间存在的种种关系和联系,主要是通过情感活动为中间媒介而实现的。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与自己的需要是否相适应而产生的切身体验和反映,这种体验和反映则是通过情绪表现出来的,任何一种情绪总是不同程度地表现着某种情感,在体操教学中,情感活动的产生和发展有其自身的客观基础,并随着教学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不断变化表现出如下主要效应特点和作用。  相似文献   

7.
学习型班级是以班级成员为中心,以班级成员管理自治为运行机制的新型班级组织。它是开放的组织管理体系,其动力机制和运行机制是一种“竞争力匹配与调和”模型。实践中,可以通过重新树立学生领导力权威、营造“可以犯错”的学生领导力执行氛围、重新确立学生领导力执行的目标等途径和手段来实现班级组织转型和学生领导力变革。新时期,提升学生领导力水平,树立学生自治意识是首要前提,维护学生领导权威是重要保障,变革班级组织架构是关键步骤,完善班级纪律规定是基础环节。只有改变传统“德育式”和“法治化”的教育实践方式,才能实现“通过教育的纪律”、学生个体的纪律化和“美化集体的纪律”。  相似文献   

8.
学习型班级是以班级成员为中心,以班级成员管理自治为运行机制的新型班级组织。它是开放的组织管理体系,其动力机制和运行机制是一种"竞争力匹配与调和"模型。实践中,可以通过重新树立学生领导力权威、营造"可以犯错"的学生领导力执行氛围、重新确立学生领导力执行的目标等途径和手段来实现班级组织转型和学生领导力变革。新时期,提升学生领导力水平,树立学生自治意识是首要前提,维护学生领导权威是重要保障,变革班级组织架构是关键步骤,完善班级纪律规定是基础环节。只有改变传统"德育式"和"法治化"的教育实践方式,才能实现"通过教育的纪律"、学生个体的纪律化和"美化集体的纪律"。  相似文献   

9.
自我管理是个体对自己的管理.班级的自我管理也就是班集体成员在自我管理的基础上达到班级内部管理自主运行的方式.自我教育它可使学生个体成为集体意志的体现者,以集体带动个人,使整个群体团结一致、朝气蓬勃、进取向上.个性是个体的心理特征,它以独特的结构形式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体现为个体独特的认识、感受和行为方式.因此,个性是个体其独特存在的重要标志,是具有丰富社会性的独特人格.一、目前班级管理中发展学生个性存在的问题首先,传统的班级管理理论,片面强调管理一元化,认为班集体管理的主体就是班主任,只强调主体的单一性、主宰性,而忽视学生不仅是管理的客体,同时还是管理的主体这一客观事实,只强调班主任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进而导致班集体管理只突出一个“管”字.重视集体化教育,而忽视个性发展的教育,重视“集体人”的培养,而忽视具有鲜明个性的、全面发展的人的培养.其次,教育者常以居高临下的阵势横加干涉,使用一些过时的、不符合身心发展规律的纪律手段,如体罚、伤害学生自尊心的谴责等,使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压抑.第三,教师是团体工作者,因而很难只对一位学生工作,学生个人在集体形成中的认识不够,导致“无权”则“无责”这种缺乏社会义务感、集体责任思想的存在,由自卑导致冷漠,产生抵触情绪,形成不良的个性品质.  相似文献   

10.
王婷 《学周刊C版》2019,(8):39-39
目标管理法作为创新的管理方式,在中学班级特别是职业中学班级管理中优势明显。目标管理在职业中学班级工作中的应用,以学生为目标管理主体,班级管理契合学生的个性特征和成长需要,基于目标导向,实现后进生的督促,全面引导学生发挥主体能动性,助力其健康人格的塑造。  相似文献   

11.
大学新生在入学这段时间中经常会表现出一些不适应,这种不适应来源于很多因素,并且会影响学生在大学环境中的生活和学习。学生在刚入学期间最熟悉的人应该就是班级辅导员了,辅导员在学生入学的这段时间要发挥一定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尽早适应大学环境,本文主要就班级团体辅导对大学新生适应性的作用进行简要的探讨,提出相应的措施提升大学新生的适应性能力。  相似文献   

12.
杜秀云 《考试周刊》2015,(8):182-183
班级文化是"班级群体文化"的简称,是作为社会群体的班级所有或部分成员共有的信念、价值观、态度的复合体。班级成员的言行倾向、班级人际环境、班级风气等为其主体标识,班级的墙报、黑板报、活动角及教室内外环境布置等则为其物化反映。作为班级文化,它与建筑文化、饮食文化一样有着外延和内涵。首先,相对于其他班级,它是一种个性文化,代表了班级的形象,体现了班级的生命。其次,就班级内部而言,它是班级全体师生共同创造的财富,是全体师生共同劳动的结晶。再次,班级文化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系统工程,它的主体是学生,主导是教师。  相似文献   

13.
论班级管理中的"减法智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班级管理中,最基本的做法是建设与班级实际相符合的各种规章制度,并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来控制班级成员的活动。在这种规范管理中,班级管理者(主要是班主任)则依据已确定的规范对学生的行为加以评价,并用表扬和批评作为其调控手段,即当学生的表现显示出与班级管理规范的积极方向相一致时就给予表扬以加强这种表现,否则则予以批评以弱化这种表现。如果把由表扬所造成的加强视为“加法”的话,那么由批评所造成的“弱化”就是“减法”,由此我们可以把这种班级管理方式理解为一种“加减混合运算”。这种管理方式固然有其合理之处,但在学生一直表现不如人意等情况下,很容易使其失去努力的动力。因此,在班级管理中必须转换思维方式,借助“减法思维”就能够克服这些方面的困难。  相似文献   

14.
纪律问题始终是学校管理和班级管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纪律问题大约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班级群体性的纪律问题;另一种情况是班级中经常表现出破坏纪律行为的个别学生,虽然人数很少,但能量很大,一两个人就会闹得全班没法学习。  相似文献   

15.
语言起着沟通内在和外在、主观和客观、心灵和自然等作用。语言逻辑是一门尚待完善的现代逻辑分支,心智则是大脑的智力思维活动,而人的认知活动则是人的主体心智对客观对象的感知和认识。进一步讲,在人类认知活动中,语言作为认知客体的中介,必然要内化到主体的思维过程之中,成为主体更加深入地认知客体的主体性条件。在阐述语言逻辑与思维分析、心智要素与存在认知等问题的基础上,论述了人的主体心智与存在认知的特征和关系,以及这种特征和关系在语言逻辑视域中的作用与意义。  相似文献   

16.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指出:"从科学的角度看,归根到底是自己教育自己。"可见,教育的终极价值是使学生学会教育,即一方面能自我教育,一方面又能教育他人,一个班级只有每位成员都参与到教育活动中,班级管理才能显出实效。因此,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应该成为我们班主任工作的指导思想。一、"班级自我管理与自我服务模式"的建构班级学习小组分组原则,按学生综合水平平均分成各个小组。每组4人,由组长管理该小组学习与纪律方面的事务,建立学生轮流值日和班务日记制度。让每个学生参与班级的学习与纪律管理值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因,使他们有机会表现自己的意愿和才干,  相似文献   

17.
"品德与社会"是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综合性课程。班级是学生生活、学习的乐园,而班级文化是学生共有的信念、价值观、态度的复合体。班级成员的言行倾向、班级人际环境、班级风气等为其主体标识,班级的墙报、黑板报、活动角及教室内外环境布置等则为其物化反映,这些都是品德课程十分重要的教学资源。如何将品德教学与班级文化建设进行有效整合,既提高品德课堂教学的实效,又优化班级管理,是笔者一直以来思考的一个问题。对此笔者以《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第三单元《生活在集体中》一课的教学为例,进行了尝试探索。  相似文献   

18.
秦红 《现代教学》2014,(3X):26-28
<正>班级文化是班级成员共有的信念、价值观、态度的复合体。班级成员的言行倾向、班级人际环境、班级风气等成为其主体标识,班级的墙报、黑板报、活动角及教室内外环境布置等则是其物化反映。班级文化主要体现在学习的自主性与积极性、活动的组织性与参与性、班集体的凝聚力、班集体的心理气氛、学生及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学生群体的价值取向、学生群体的意志品质、学生群体的思维方式与思维能力等方面。功能主义文化学派的代表人物马林诺夫斯基  相似文献   

19.
一、传统的班级管理观念,扼杀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在人的一生中,中学阶段是最重要的,它决定着一个人未来发展的潜能。这个时期,如果学生遇到一个优秀的班级管理者,可能会影响甚至改变其一生。因而,担负班级管理主要角色的班主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传统的班级管理理论片面强调管理主体一元化,认为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主体,忽略学生既是管理的客体又是管理的主体这一客观事实。  相似文献   

20.
小学班级管理,需要教师满怀对职业执著的爱,对学生无私的爱,并施以科学的方法和技巧,才能有所收效,才能有所提高.而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管理者和引导者,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针对当前小学班级管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从班主任管理观念更新;积极开展班级文化生活,抓好德育工作;狠抓学生纪律,确保学习环境的良好;班主任应与学生家庭建立良好的反馈机制等方面就如何加强小学班级管理提出了一些建议和看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