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20世纪 4 0年代 ,赵树理的创作因“歌颂”了解放区的新生活被认为是《讲话》精神的体现。但是 ,这是对赵树理的一次误读。赵树理一直坚持走为农民创作的道路 ,他的作品是自己独立思考的结果 ,在形式上与《讲话》的倡导一致。赵树理作品并不以“歌颂”为主 ,这是赵树理在解放后陷入写作困境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20世纪40年代,赵树理的创作因“歌颂”了解放区的新生活被认为是《讲话》精神的体现。但是,这是对赵树理的一次误读。赵树理一直坚持走为农民创作的道路,他的作品是自己独立思考的结果,在形式上与《讲话》的倡导一致。赵树理作品并不以“歌颂”为主,这是赵树理在解放后陷入写作困境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赵树理是一位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作家,他的创作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大众化、通俗化有着深远的影响。从表面上看,他的许多广泛流传的作品都是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之后,在《讲话》精神的直接指导下创作产生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诸多著作都持此观点。事实上赵树理看到《讲话》之前,其代表作《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已经创作完成了。赵树理文学现象与《讲话》精神的吻合是时代的必然、文学发展的必然。文学史著作应当对此进行客观的、全面的、正确的分析,探究赵树理文学现象产生的深层原因,不能人云亦云,更不能以讹传讹。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选择小说观念的时代背景、《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和《小二黑结婚》绝非偶然的几乎同时出现、赵树理的小说方向的坚实的生活依据、赵树理是小说创作中从艺术到思想情感的全方位的大众化、作为一种文学观念的小说观念的演变等五个方面 ,站在 2 0世纪中国小说观念演进的角度探讨了赵树理小说创作中表现出的小说观念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赵树理与中国小说观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选择小说观念的时代背景、《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和《小二黑结婚》绝非偶然的几乎同时出现、赵树理的小说方向的坚实的生活依据,赵树理是小说创作中从艺术到思想情感的全方位的大众化、作为一种文学观念的小说观念的演变等五个方面,站在20世纪中国小说观念演进的角度探讨了赵树理小说创作中表现出的小说观念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在以往的赵树理研究中,有的学者由于过分看重赵树理的"农民作家"身份,过分强调赵树理对"五四"文学的反思,忽略了赵树理创作在反封建精神上与"五四"文学的联系.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论述赵树理创作中表现出自觉的反封建意识:赵树理在小说中涉及了反对封建思想的诸多领域;他将"五四"新文学的本质特点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在反封建的重大背景上表现农民的生活;分析赵树理在观察视角、作品的基调、思考方式上,与"五四"作家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作为赵树理和路翎创作思想导向的<讲话>,为文学指明了无产阶级方向,这本身就是一种新文化的创造.在<讲话>的影响下,赵树理和路翎在20世纪40年代都达到了各自的创作高峰,在整合政治意识形态和民间文化形态的过程中,赵树理以接受主体作为创作过程的核心,路翎凸现的则是创作主体本身,二人均拓展和丰富了小说这一文体的美学意蕴.50年代中期以后,在"左"的政治对文学施以粗暴的摧残和破坏的情况下,二人文学创作的激情退却了,面对的是文学才思的枯竭和人生命运的劫难.  相似文献   

8.
魏霄 《中文自学指导》2006,(6):65-66,42
本文分析了四十年代被树立为“赵树理方向”的赵树理丈学创作的特点,并且通过对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中关于“大众化”问题的论述的分析,结合“大众化”问题的历史和时代背景,试图解释《讲话》中提倡的文艺作品“大众化”、“与工农兵结合”的真实含义,从而分析当时被认为最好地体现了《讲话》精神的赵树理的创作思想与毛泽东所提倡的“大众化”的实际内涵的相同、差异与分歧之处,并部分涉及到了这种差异影响下的赵树理的当代命运。  相似文献   

9.
文章认为,对赵树理文学现象的阐释,必须联系赵树理与民间文化、赵树理与五四文学传统的转型、赵树理与解放区形成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关系,以及赵树理解放以后矛盾复杂的内心世界,去分析其文学创作走向成功的内在原因和出现滑坡现象的重要因素。本文以赵树理1950年创作的《登记》为界,深入剖析了其解放以前的创作怎样完成了对民间歌手的自我超越;又以其解放以后的几个重要作品为例,剖析了其在主流文化和民间文化之间处于两难选择的尴尬境地,其创作不但没有超越前一个时期的水准,反而出现了滑坡和倒退的现象。这不仅是赵树理的悲剧,而且也是一个时代的悲剧,值得我们深思和记取。  相似文献   

10.
树立以作家名字命名的文学方向是中共文艺领导中较有特色的举动。就解放区文艺思想的发展而言,则呈现出从"鲁迅方向"到"赵树理方向"的发展趋势。旧方向转换与新方向确立的过程是艰难的,"鲁迅方向"的悄然隐失与"赵树理方向"的潜在显现体现了文艺领导者在确立文学方向时的犹豫。这犹豫从根本上说是概念人物与具体人物之间矛盾的反映,是文学一体化想象与创作个体丰富性之间矛盾的反映。  相似文献   

11.
“喻深以浅”、“喻难以易”,这是比喻的魅力所在.赵树理小说中的比喻运用别出炉锤,把比喻使用到了极致,为文学的大众化开辟了全新的道路.文章以赵树理的《赵树理文集》1、2、3卷为研究范围,对其小说中的比喻进行研究探讨,以加深对比喻修辞艺术的理解,提高使用比喻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邪不压正》是赵树理在1948年发表的一部关于土改内容的中篇小说。小说以恋爱为线索,通过选取土改中不同的四天时间来反映下河村土改过程的全貌。和同类题材相比较,小说《邪不压正》不仅在主题表现、叙事方式和民俗描写这三方面显示了赵树理独特的文学造诣,同时更彰显了赵树理执着为农民写作的文学理想。  相似文献   

13.
傅异星 《柳州师专学报》2007,22(1):33-35,53
<锻炼锻炼>是一个充满紧张的复杂文本.它的潜文本意义与其表层的意识形态形成有力的对峙,显示了在新的研究视野下赵树理小说丰富的阐释可能性.然而这种潜文本并不是赵树理有意识的创造而是潜意识的产物.它提示不能根据十七年的文学环境对赵树理做简单的评价.  相似文献   

14.
赵树理以他的写作真正实现了文艺大众化的方针,在特定的时期被树为"方向",成为解放区文艺工作者的楷模;建国后,赵树理无论在创作上还是在人生境遇上都遭遇了磨难,"方向"的意义完全被剥蚀,从"宠儿"变为"弃子"。造成这种转变的一个关键原因就在于赵树理写作与特定时期的接受语境特别是意识形态语境对他的规约有关。因此,从接受语境的角度分析"赵树理现象",可以揭示在不同历史情境中意识形态话语对作家的创作要求与作家执著坚守自我写作理论主张两者之间的协调和冲突关系。  相似文献   

15.
赵树理小说的比喻独具特色,主要表现在四方面:一是明喻大量运用;二是喻体就地取材;三是比喻与夸张辞格兼用;四是比喻多用于描绘人物。赵树理对比喻修辞的成功驾驭,产生了富有独创性的修辞效果:语言通俗质朴美、作品乡土气息浓、幽默讽刺效果显、人物风貌形象活。  相似文献   

16.
在赵树理的成名作《小二黑结婚》中,以三仙姑形象最为引人瞩目。这一形象集中体现了赵树理的男权主义女性价值观。文章分析了赵树理落后的女性观的种种表现及其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17.
赵树理小说的修辞艺术主要有以下几点:词语运用的常规与变异的结合,短句、口语句式的大量运用并有整散的交错美,以及多种多样修辞格的运用。  相似文献   

18.
李琦  杨小红 《培训与研究》2007,24(7):1-3,22
在20世纪诸多杰出的作家中,赵树理是非常特殊的一位。他同二三十年代其他表现农民的作家相比,最大不同在于写作立场的不同。后者是“为农民写作”,前者是“作为农民写作”。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1)家庭出身与社会生活经历;(2)创作前预设的特定读者群以及传统的文学观念。故事情节和大团圆结局;(2)土味十足的语言形态。  相似文献   

19.
赵树理在20世纪文坛上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其成功既有某种"政治性"的因素,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的产物,最主要的还是因其作品也相应地显现出它自身的重要价值,体现了赵树理站在广大农民立场上独立思考的可贵品性,赢得了广大民众的强烈关注和支持。  相似文献   

20.
"二流子"作为边缘群体在中国社会其实由来已久,赵树理作为山药蛋派作家,作品多关注底层人民的生活,小说中塑造了多个"二流子"形象。游民的产生有一定的历史原因,与土地的私有与买卖有一定的关系,小农经济的社会模式、宗族组织、会党的存在都是它形成的因素。延安大生产运动时期,"二流子"的说法出现,经过规劝教育,"二流子"们得到了改造。赵树理关于"二流子"沦落成因的挖掘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对农村问题的暴露和新的改革经验的探索为政治改革提供了文学化借鉴。此外,赵树理关于"二流子"及其改造的文学书写具有改造国民性的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