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成县《西狭颂》是汉代三大摩崖石刻中保存最完整的东汉时期颂赞碑铭,其内容记载了东汉时期武都郡太守李翕的生平事迹及为民造福的功绩。《西狭颂》不仅在书法史上有极高的价值,在文学艺术上也有其特殊的历史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2.
远自《诗经》始,至东晋时期山水诗兴起之前,秋季景物就一直在文人笔下扮演重要角色。这些早期诗歌中秋季景物描写的情感基调以悲秋为主,而美秋较少且晚出。悲秋为因秋兴愁,或因愁言秋。美秋乃是对于秋季景物的赏悦,美秋出,则山水诗之兴起已不远。早期诗歌的秋景描写为秋景意象群的逐渐形成奠定了基础,这些意象对于后来秋季山水诗的出现及发展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文学从上古文学发展到中古文学 ,出现多方面的转型。一是由奠定原型到确立范型 ,中古是各种文学范型的确立期 ;二是从象征型到古典型 ,中古文学追求的是隐秀相兼的理想风格 ;三是从多极分立到多元一体 ,中古文学呈现的是多元一体的格局 ;四是由自发到自觉 ,中古是文学自觉期 ,这种自觉反复出现 ,体现在诸多方面。  相似文献   

4.
五四时期,陈独秀的国民文学观与梁启超相近,实质上仍然属于晚清思想启蒙的范畴。而周作人的人的文学思想,才是中国文学进入现代的真正起点。从陈独秀到周作人,最重要的转变是文学主体由抽象的国民变成了具体的个人,功能指向则从立国转向立人。周作人认为,人是个别的、特殊的、灵肉一致的存在,具有至高无上的价值和意义。人的文学是对晚清以来文学思想的超越,反拨是必要的,矫枉过正也是可以理解的。但中国社会却没有给它一个自我调整、纠偏补正的机会,反而将其逼进更加绝对化的思想危局。周作人后来的落水,与之不无关系。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化解个人与国家的思想紧张,至今仍然是一个值得深思的普遍问题。  相似文献   

5.
颂莲是苏童作品《妻妾成群》的主人公,因为父亲的破产而中断学业,美丽、聪慧的她选择嫁入一个旧式封建家庭作四姨太,在经历了女人之间的争风吃醋、勾心斗角、变态扭曲的拼斗厮杀之后,人格心理上产生了严重的病态畸变。本文将从精神分析学的意识与潜意识、"力比多"、梦及人格的"自我、本我、超我"四个角度对颂莲的这种人格心理畸变过程做详尽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文学产业化在今天与其说是一种提法,不如说是一种现实。文学产业化的出现是我们从生产实践的角度考察文学艺术,把文学艺术创作看作一种生产形态,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的必然结果,是文学在社会"场域"中的生存选择,是文化资本与经济资本有效融合的途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文学产业化是文学在多元化背景下的一种生存实现,是文学的一种新的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猿声”是一个出现频率较高的文学意象。猿的活动范围主要在长江流域,“猿声”意象的出现可追溯到《楚辞》,而大量用例则是南北朝时期。从文学地理学视阈看,长江上游到中游地区构成了“猿声”的主要地理空间。作为长江流域特别是巴东三峡自然景观之一的“猿”,以其独特的高亢悲鸣及其所生活的特殊地域空间,引起羁旅、流寓、被贬等过往文人的情感共鸣。在“猿声”意象的漫长发展定型中,地理环境因素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盛唐气象的误读与重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几十年来,林庚的盛唐气象理论一直是唐诗研究的基本理论范畴。林庚以“青春浪漫”作为盛唐气象的基本内涵,认为李白是这种气象的典型代表。这是对盛唐气象的误读,他将盛世文化等同于盛世文学,由此误解了李白的个性和情感特质。盛唐文化对文学的作用是通过诗人这一中间环节实现的,而李白的浪漫并不是飘逸豪放,而是沉雄悲壮,与杜甫的情感和人格在实质上基本相同,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因而盛唐气象的基本特质也不是青春浪漫,而是雄浑悲壮。  相似文献   

9.
汪群娟 《阅读》2015,(14):30-31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现代文学大师朱自清先生在《匆匆》开头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感慨岁月如梭。1948年,朱先生因贫病交加不幸病逝,五十载匆匆人生却留给后世无数经典。今天,就让我们近距离感受大师的风采!朱自清故居位于江苏省扬州市安乐巷27号,始建于清代,是一座典型的具有扬州民居特色的三合院式建筑。朱自清六岁时,从出生  相似文献   

10.
文学经典的价值维度中,文学精神始终是最重要的一环,而悲剧精神及其衍生的批判精神构成了五四后中国文学精神的某种核心。悲剧精神的深化,表明了中国现代文学经典达到的高度。如将战后海峡两岸文学纳入五六十年代中国文学的整体研究视野之中,可清楚看出:正是文学的悲剧精神、批判精神在解决文学与政治、传统与现代的紧张性对峙矛盾中,延续了“五四”后中国文学典律构建的命脉,而它的失落也造成了经典性的萎缩。  相似文献   

11.
高凯 《阅读》2008,(11):4-5
我开始阅读的时间比较晚。我是九岁才上的小学。上学前我不但一个字也不认识,而且连“报名”是干什么都不知道,以为报名就是平时和小伙伴们用双手捂着嘴巴玩的“公鸡叫鸣”的游戏,以至于姐姐已经给我办完报名手续,我还嚷嚷着要“报鸣”呢!这是真事,每每想起识字前的这个笑话,就觉得脸红。  相似文献   

12.
具有生态文学内蕴的文学作品早在18世纪中期件随着工业化进程而诞生。以华兹华斯为代表的英国“浪漫派文学”达到了生态文学的创作高度。19世纪美国“自然文学”作家梭罗的《瓦尔登湖》成为生态文学的经典作品。20世纪前苏联“自然哲理小说”对生态文学做出了更深的开拓。生态文学在长达两个世纪的时间里,处于被遮蔽的状态。20世纪90年代中国生态文学批评运动兴起。直到此时,它才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名字:生态文学。  相似文献   

13.
盛可以是当代中国文坛新锐,其小说《道德颂》营构了欲望时代的直面心灵的女性情感世界和伦理困境,传达着最深层最真切的人生感悟。同时在形式上,直面欲望的女性欲望叙事为小说增添了女性主义光彩。  相似文献   

14.
从桃花源、后花园到大观园——一个文学类型的文化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类型学的角度看,“桃花源”、“后花园”和“大观园”有着内在结构上的同一性,是中国文学中三个颇具典型意义的乌托邦建构。它们尽管在表现形态及指涉的意义上多有不同,但均是以“自然”作为其原始根基和人性尺度的,是以“自然”(天道)与“人文”(人道)的遥契圆融为其美学境界的。这种“自然”的复归与“栖居”的开启,对“人文”的过度发展与无限膨胀,无疑有一定的消解作用,可给出离“自然”太久的人类找到一条“还乡”的路。这样,人文便可失去它压抑性的含义,人便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  相似文献   

15.
由近代报刊形成的文化和政治批评的"公共空间",显示了现代文学发生时的社会文化状态,文学的生产者和传播者采用适合于公共空间的话语方式生产和传播着文学。发生期的贵州现代文学,在文学传播方面表现出传播媒介报刊化、传播范围趋于广泛化、文学的社会功能被强化等特点。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50、60年代的中国大陆文学与台湾文学具有相同的文学生态环境,都处在政治意识形态的抑压之下,但比较发现,两者又具有不同的文学生态景观。两者同中有异的文学生态为我们思考政治抑压下文学主体性的建构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口。由于政治是否压抑文学不是由作家决定,而是由社会环境决定,以及政治环境的缝隙和文学传统的显性与潜性存在等因素使文学主体性的建构往往成为可能,进而使文学自身的美学特点能够得到尊重和保证。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选择美国现实主义小说家西奥多·德莱塞《嘉莉妹妹》的两个译本作为蓝本,基于顺应论视角,从译文准确性、译文表现力和译文艺术性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探讨顺应论视角下文学译本如何将原作意境再现,帮助读者加深对这部小说作品的理解,也可为翻译教学研究提供参考。本文提出:①一个出色的译者和译文应"把握原作的意图,再现原作的意境";②文学翻译应重视语言交互的顺应过程,不仅需要顺应交际意图,而且需要顺应交际环境。  相似文献   

18.
王卫东 《职大学报》2015,(3):1-6,110
"女性文学"为人类了解自身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视角,推进了人类的自我认知和发展,"男性文学"与"女性文学"相对应,是一种互补关系。"男性文学"和"女性文学"研究必须立足于文学,从文学作品出发,在细读作品的基础上,在两个层面上展开:第一个层面是研究作为性别的男性女性之异同,第二个层面是研究作为个体的男女之异同。共同推进文学研究,也共同推进性别研究,共同推进人类对自身的认识、理解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晚明文学思想的变化,在理学向心学的转变中有着集中的理论体现。心学实现了“性即理”向“心即理”的转化,使得“情”摆脱了“理”的检查和束缚,人的性灵也随之得到很大的解放。但是,未经反思的“情”很容易滑向“欲”,文学由“理”与“礼”的载体变成了个体情欲的宣泄,中国传统文化所赋予文学的伦理责任因此受到冲击。  相似文献   

20.
文学作品正成为全世界、全社会共享的一种文化资源。海外华文文学和中国文学一样共同推进中国文化的进程 ,而且它正蕴育着新的扛鼎之作 ,与中国文学相映成趣 ,共同构筑着“大中华文学”的格局。华文文学要走向世界要找到自己创新的坐标才有益于这个格局的重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