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课标解读本节的课标要求为"分析工业区位因素"。所谓"分析",一是联系本地实际,学会分析某一工业企业的区位因素,并归纳工业的区位因素;二是学会分析工业区位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二、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2.
姜涛 《地理教育》2015,(3):18-20
一、教材分析本文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课标要求: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江苏省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教学要求:了解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掌握农业区位分析方法;结合实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理解农业发展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农业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农业地域  相似文献   

3.
工业的投入与产出;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科技革命对工业发展的影响;社会、环境需要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张晓丽 《地理教育》2013,(Z2):83-84
课标要求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季风水田农业在世界的分布范围;举例说明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主要特点;理解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条件。过程与方法:学会提取地理信息;通过分析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学会地理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小组合作来认识身边的地理事  相似文献   

5.
【教材版本】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Ⅱ)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第二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第1课时)。【课标解读】本节课的课标要求是"分析农业区位因素"。这里的行为动词是"分析",行为条件是以某种农业类型为例(这里以种茶业为例),核心概念是"农业区位"。可以通过区别、组织、判断、归因等认知策略,让学生识记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技术因素,并能利用上述知识对某一具体农业生产地域进行合理的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6.
【教材版本】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Ⅱ)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第二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第1课时)。【课标要求】分析农业区位因素。【课标解读】根据课标要求,在教学中应选取典型材料或案例,引导学生正确地解读信息,并准确地分析各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以辩证的观点认识自然条件对农业区位的影响;以动态的视角探究社会经济因素特别是市场因素的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系统地分析了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从而使学生明确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是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即农业的区位选择必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做到因地制宜和因时制宜,进而让学生学会分析某一地区农业的区位选择.  相似文献   

8.
赵明锋 《地理教育》2015,(Z2):83-84
一、教材地位与作用分析
  本节内容是《高中地理必修二》(人教版)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工业区位的选择”第58~61页的内容,第四章的工业与第三章的农业、第五章的交通运输业分别从不同的产业领域研究人地关系;本节内容是高中地理人文地理学中的重点学习内容,是学习工业区位的重要开端和基础,因此,第四章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在高中人文地理教学中,“工业的区位因素”是一重要内容,学生往往容易记住每个“要素”,然而却不能充分理解每个“要素”,进而不会用“要素”来解决问题,其实“工业的区位因素”好比做数学题的“公式”,只有理解了“公式”的应用条件,才能把题目解出来。与其教会学生用“区位因素”解题,不如教给学生“有用的地理知识”。  相似文献   

10.
正人文地理课堂教学的模式、思路与自然地理有异,它的研究特点既有综合性、地域性和动态性等特征,又有以人文现象作为研究主体的特征,注重地域分布及人文现象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贴近社会实际、贴近现实生活,应选取有代表性的案例渗透到课堂活动中,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等方式对案例进行具体的分析和归纳,对知识活学活用。本文以人教版《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为例,就人文地理课堂探究活动谈几点想法。一、预设目标:基于学情,基于课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本课要掌握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  相似文献   

11.
一、"区位"问题的考查类型综观近年"地理区位"类试题,考查类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①判断影响区位布局的主导因素;②分析影响某一区位的有利条件或不利条件;③评价区位选择是否合理;④分析评价某类区位的最佳选择;⑤分析某类区位  相似文献   

12.
黄雷  徐瑾 《地理教育》2015,(2):20-22
一、教学分析课标要求:1能在地图中指出某个地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能运用地图简述一个地区的地理位置;2能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说明一个地区的地形特点及其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3能运用地图描述一个地区的气候特征以及气候对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4能运用地图说出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教材分析:东南亚是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材中"了解地  相似文献   

13.
《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是高中地理新课程教材必修模块二中的教学内容。本课要求学生结合实例理解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常见因素(如原材料、市场、动力、劳动力、交通运输、土地、水源等),了解工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这也是近年来高考综合题中的考试热点。教学内容本身比较简单,重要的是要求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本节知识点,解释或解决某些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4.
高中地理《工业的区位选择》的教学可以结合当地工业的布局和发展实际,指导学生进行调查研究,采用合作探究等方式来有效地学习工业的区位选择和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15.
课标要求:分析工业的区位因素和区位选择;工业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理解五种导向型工业的主要特点及其区位选择原则;运用工业区位选择的基本原理对工厂进行合理的区位选择。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引领最大程度的发挥学生的潜能,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的有效性;通过学案教学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扩充课堂的知识量;通过案例分析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安晓丽 《地理教育》2015,(Z1):137-138
一、教材分析本教材内容为湘教版必修二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第三节"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第一部分内容"工业区位因素"。主要涉及两部分内容:一是"工业的区位选择",二是"工业联系和工业区域"。阅读教材后可发现,教材以人类生产活动的区位因素→区位选择→主要地域类型为线索,紧扣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这一主题,充分体现人类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本教学设计将湘教版教材部分内容做了微调,将集聚概念的理解放到"工业联系和工业区域"中与"工业集聚"一起介绍,不  相似文献   

17.
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材第三章"天气和气候"第三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是天气要素的分解诠释,是对第一节"多变的天气"的自然延伸,也是今后学习分区地理的基础,在本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教材从对学生有用的地理知识进行选材,涉及大量的基本概念和图表操作,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图表的阅读和分析能力,同时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树立地理就在我们身边的思想,体现地理学科以人为本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18.
甘露 《地理教育》2014,(3):11-13
正一、课标解读本节内容选自湘教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Ⅱ)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第一节,与课标要求相关的是"举例说明产业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本节内容是继前两章学习人口与环境、城市与环境后,从"产业活动"层面展开论述,探讨人类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综述产业活动和地域联系,为具体学习本章的重点知识农业、工业和交通运输等主要产业活动做好铺垫,也为后面"人地如何协调发展"的学习埋下伏笔,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内容在全章的地位如图1。  相似文献   

19.
20.
<正>一、融合视域下的教学设计思考融合视域下的教学设计,是指在课程统整思想的指导下,教师通过整合跨学科的教学资源和融合跨学科的学习方式,将各类知识点重新转化为可实施的程序性知识的教学设想和计划。在这类教学设计中,教师需要根据不同学科特性,提炼出学科间相联系的知识、方法、思维、工具等,通过教学研究和实践,找出教学“交叉点”,遵循“由情境引问题,由问题激思维,由思维揭原理,由原理提方法,由方法解问题,由问题促建构”的教学路径,打破学科之间的边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