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课标解读本节的课标要求为"分析工业区位因素"。所谓"分析",一是联系本地实际,学会分析某一工业企业的区位因素,并归纳工业的区位因素;二是学会分析工业区位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二、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2.
【教材版本】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Ⅱ)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第二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第1课时)。【课标解读】本节课的课标要求是"分析农业区位因素"。这里的行为动词是"分析",行为条件是以某种农业类型为例(这里以种茶业为例),核心概念是"农业区位"。可以通过区别、组织、判断、归因等认知策略,让学生识记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技术因素,并能利用上述知识对某一具体农业生产地域进行合理的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3.
【教材版本】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Ⅱ)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第二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第1课时)。【课标要求】分析农业区位因素。【课标解读】根据课标要求,在教学中应选取典型材料或案例,引导学生正确地解读信息,并准确地分析各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以辩证的观点认识自然条件对农业区位的影响;以动态的视角探究社会经济因素特别是市场因素的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姜涛 《地理教育》2015,(3):18-20
一、教材分析本文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课标要求: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江苏省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教学要求:了解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掌握农业区位分析方法;结合实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理解农业发展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农业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农业地域  相似文献   

5.
《考试周刊》2019,(71):6-7
"区位"是高中地理学科最基础的内容,人教版地理高中教材是由"农业区位"导入"区位"概念,学好"农业区位"是学习"工业区位""城市区位"等各种区位的基础。有关"农业区位"的知识一直是高中地理教学及高考复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各位高三地理老师在高考复习阶段采取了各种方法进行复习。前段时间有机会听了一位张姓高三地理老师的"农业区位选择"复习课,感觉张老师的复习非常有特点,他的复习充分利用教材,启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复习效果。  相似文献   

6.
一、知识构建 本文解读涉及课程标准“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这条课标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第二部分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相似文献   

7.
一、课标要求 1.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形成条件  相似文献   

8.
课标要求:分析工业的区位因素和区位选择;工业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理解五种导向型工业的主要特点及其区位选择原则;运用工业区位选择的基本原理对工厂进行合理的区位选择。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引领最大程度的发挥学生的潜能,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的有效性;通过学案教学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扩充课堂的知识量;通过案例分析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在文综卷中,区位问题是"重点内容重点考,重点内容年年考",但其考查重心,每年都有一些变换,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如工业区位分析每年重点考,农业区位则出现较多,城市区、城市带、交通点区位也都有涉及,另外还有交通线、海港、商业区、旅游区等区位问题。从近年的命题规律及教材中区位知识体系看,区位问题的考查主要有以下五种常见基本类型。  相似文献   

10.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系统地分析了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从而使学生明确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是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即农业的区位选择必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做到因地制宜和因时制宜,进而让学生学会分析某一地区农业的区位选择.  相似文献   

11.
《农业的区位选择》是地理人教版必修二人文地理部分第三章第一节,本节系统分析了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从而使学生了解《农业的区位选择》必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合理利用农业土地。在本节中,学生第一次接触区位的概念,是后面学习"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基础,将有利于高中人文地理部分工业区位、城市区位等内容的学习,是区位理论的开篇。  相似文献   

12.
安晓丽 《地理教育》2015,(Z1):137-138
一、教材分析本教材内容为湘教版必修二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第三节"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第一部分内容"工业区位因素"。主要涉及两部分内容:一是"工业的区位选择",二是"工业联系和工业区域"。阅读教材后可发现,教材以人类生产活动的区位因素→区位选择→主要地域类型为线索,紧扣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这一主题,充分体现人类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本教学设计将湘教版教材部分内容做了微调,将集聚概念的理解放到"工业联系和工业区域"中与"工业集聚"一起介绍,不  相似文献   

13.
一、以“区位影响因素”为线索——建构知识体系区位类型主要考点农业区位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农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工业区位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工业主要区位因素分类;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社会、环境需要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工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城市区位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地理因素对城市区位的影响;资源、交通、政治、军事、宗教等社会经济因素对城市区位的影响;城市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交通区位经济、社会、技术和自然等因素,对铁路、公路、航道等交通运…  相似文献   

14.
《地理科考试大纲》“考试内容”对各类“区位”问题作出了明确要求,主要包括农业区位因素、工业区位因素及工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交通运输线、站的区位因素,商业中心的区位因素等。由于“区位”类型多种多样,设问角度灵活多变,命题素材十分丰富,能有效考查学生提取信息、知识迁移、分析归纳、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等多方面能力,故在高考试卷中“区位”问题的考查地位非常突出,几乎每年高考均有涉及。本文就工农业区位问题的专题复习进行说明。一、农业区位1.考点扫描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  相似文献   

15.
张晓民  刘西国 《考试》2014,(2):30-33
<正>工业区位选择是高中人文地理的重点,也是各地高考的重点内容之一。许多考生认为这部分知识听起来能懂,做起来不难,但得高分很难。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土地、水源、原料、动力等)和社会经济因素(市场、政策、运输、劳动力等).考试考查中,命题多由文字、数据表格、坐标图等结合具体区域示意图构成,往往从工业区位条件的评价分析方面设问。  相似文献   

16.
工业区位选择是高中人文地理的重点,也是各地高考的重点内容之一。许多考生认为这部分知识听起来能懂,做起来不难,但得高分不易。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土地、水源、原料、动力等)和社会经济因素(市场、政策、运输、劳动力等),考试考查中,命题多由文字、数据表格、坐标图等结合具体区域示意图构成,往往从工业区位条件的评价分析方面设问。  相似文献   

17.
张晓丽 《地理教育》2013,(Z2):83-84
课标要求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季风水田农业在世界的分布范围;举例说明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主要特点;理解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条件。过程与方法:学会提取地理信息;通过分析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学会地理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小组合作来认识身边的地理事  相似文献   

18.
工业区位选择及其变化规律历来是经济地理学的重点研究内容。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包括资源禀赋、交通条件、劳动力等传统因素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水平、产业集聚、技术创新等新因素。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深化,矿产资源、水资源、劳动力等传统区位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弱化,全球化、资本、技术、信息等新因素的影响程度不断加强。在当今全球生产网络视角下,工业区位选择不再局限于一国的地理范围,而是依据产品内不同生产环节的区位需求,综合权衡成本节约、市场、现代信息技术、科技创新、安全和供应链韧性等区位因素,在全球范围内选择最佳区位。  相似文献   

19.
地理图表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表达工具之一。高考地理的要求是要达到"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以及"论证和探讨问题"四项基本能力,地理图表是维系这四项能力的纽带,是地理信息的载体。因此,高中地理每部分内容的教学,都应注重地理图表的运用。"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联系"是湘教版必修2第3章第2节的内容,包含  相似文献   

20.
一、农业区位1.考点扫描 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农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