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马霞 《山东教育》2003,(30):40-41
一、幼儿个案:王子涵,四岁,男孩,1999年4月20日,他是从托班升班上来的孩子,在与家长的第一次碰面会上,子涵的妈妈就提出要每天给孩子带一袋奶来园喝,说是孩子特别喜欢喝奶;还跑到寝室给孩子找了一张在中间的床,说是孩子特别容易上火,不能睡在靠在暖气旁边的床上。作为老师对家长的这样要求,很是理解,但我也因此决定要全面观察和了解这个孩子。(一)入园的第一天,子涵是老师从她妈妈的怀里接过来的,他边哭边说妈妈早来接,还一边用手不住地对着妈妈做出“飞吻”的动作。接下来就是不住地哭闹,因为我要组织其他孩子的活动,子涵就一直跟在保育老…  相似文献   

2.
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教师与幼儿朝夕相处,她们的情感态度、言行举止就像一面镜子,直接影响着幼儿在园的情绪状态。为此,我园教师力求转变教育观念与行为,努力为幼儿营造人与物的快乐环境,促进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  相似文献   

3.
我园幼儿的家长多是双职工,工作和家务都很忙。他们上下班接送孩子时也是来去匆匆,与教师接触的时间很少。为了弥补这一不足,加强与家长的联系,我给班里的每个幼儿都备了一本“联系本”,每周把幼儿在园的生活、学习情况书面向家长汇报,并请家长也把孩子在家的表现以及他们的要求反映给幼儿园。我在实践中体会到,设立“教师家长联系本”是解决家园联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并行之有效的一种好形式,我觉得它有以下几方面明显的好处: 一是使教师与家长都能全面地了解孩子在园或在家的表现。家长与子女的关系毕竟不同于教师和  相似文献   

4.
有一句名言叫“蹲下来看孩子”,也就是说教师教学时,要蹲下来和学生保持一样的高度,以学生的眼光看问题、看世界,这样才能真正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也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教师才会有心主动地创造更充裕的时间和空间去了解、关爱学生,为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下面就以一道思考题为例谈谈我的体会。  相似文献   

5.
园本教研是幼儿园教师群体针对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反思,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从而更好地促进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和儿童身心和谐发展的一种活动。近年来,园本教研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师专业发展途径而被广泛采用,各幼儿园开始大力发展园本教研,教师也被要求成为“研究型”教师,但由于幼儿园一线教师在教育理论研究上的不足及工作强度过大等原因,园本教研的质量和效果离预期目标总是相距甚远。针对这种现状,我园从教师的实际水平出发,将“教学案例研究”作为帮助教师提高日常教育教学质量的途径,并将此确定为园本教研的主题,进行了持续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我园是一所乡镇幼儿园,有9个班18名教师,她们大部分年龄在25岁-35岁之间。目前,有11名教师的孩子在本园就读,3名教师的孩子在附近小学就读。还有两位教师的孩子明年也将入园。最近发生在她们身上的一些现象引发了我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我园是新开办的幼儿园,周边新村居民人住率较低,因而,入园的孩子较少。为此,我们想尽一切办法扩大生源。 一、密切家园配合,赢得家长信任 家长对幼儿园的评价往往直接影响幼儿园的生源。因此,我们从开办初就将为家长服务作为我园的重要工作来做。孩子还没入园,教师们就对每一位孩子进行家访,并请家长带着孩子到幼儿园与老师一起游戏,让孩子与教师相互熟悉,消除陌  相似文献   

8.
园本培训活动是幼儿园为教师提高自身修养、教学水平、业务研究、教科研水平和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等各方面的一项长期的培训活动.开展园本培训,目的是能更好地为教师提供学习的舞台,使教师的潜能得以发挥、使教师的专业水平得以提升.通过对我园实施快乐园本培训活动之前案例背景讲述、实施快乐园本培训以后的案例实录活动、快乐园本培训成功分析、快乐园本培训收获及快乐园本培训反思的撰写,告诉所有幼儿园的一线教师:可以在快乐的园本培训活动中,提高专业理论,促进专业成长.  相似文献   

9.
我班最近转来了一位小朋友,他调皮捣蛋,每天都会给我增添不少麻烦。好在家长了解自己的孩子,每天主动向我询问孩子在园的表现,我也如实地向家长说了孩子的情况。可是慢慢地我发现孩子也有优点,如爱劳动,有强烈的表现欲。于是,有一天我就表扬了孩子的优点,以此来鼓励他。果然,那一天孩子的表现好多了。到了离园的时候,我当着家长的面把孩子表扬了一番。家长虽然没有说什么,但从表情上可以看出她很高兴。  相似文献   

10.
一、完善制度——教师专业成长的有力保障为推进园本教研、构建我园特色教研文化.我园建立了《兰州市实验幼儿园高级教师讲座制度》《兰州市实验幼儿园教学观摩制度》《兰州市实验幼儿园备课、听课制度》《兰州市实验幼儿园园本教研制度》《兰州市实验幼儿园师徒合作式研究制度》《兰州市实验幼儿园课题管理制度》《兰州市实验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档案建立、交流制度》《兰州市实验幼儿园教师培训制度》。  相似文献   

11.
张向军 《早期教育》2007,(10):36-36
我园对孩子进行观察记录已经五年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了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一些老师没能很好地把握科学观察的方法,从而影响了观察的质量,为此,我园教研组开展了"关于幼儿观察记录的园本教研",提高教师观察孩子、分析孩子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王琳 《宁夏教育》2012,(6):24-24
"做中学"作为我园园本课程的主体,是我园在积淀多年办园经验和形成办园特色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在践行"做中学"的具体过程中,幼儿收获了无限的快乐,彰显着幼儿园园本特色。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可操作性材料。教师要努力为孩子寻求具有教育  相似文献   

13.
隋斌  韩宏斌 《广西教育》2012,(22):44-45
作为教师,我们在职业生涯中会遇到形形色色的学生。有的学生是我们生命中的过客,而有的却让我们久久难以忘怀。安心,一个看起来有些冷漠孤独的孩子,却是一个让我不能忘怀的学生。  相似文献   

14.
幼儿园培养教师发展的途径是多样的,但研究成果多数停留在理论上,缺少来自一线的实践案例和引领不同阶段教师发展的策略研究。在指南精神引领下,结合我园实际,我选择了案例式园本教研来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让园本教研真正立足于教师的需要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常听教师们说起,最烦人的事莫过于孩子来园时自己带玩具。的确,各种各样的玩具带入园,不但会影响正常的教学活动,而且会由此产生孩子之间许多不必要的麻烦。有的教师干脆告诫家长,不让孩子带玩具入园。但孩子自己偷偷将玩具带来的现象仍时常发生。在入园时和教育活动前,我自己也曾没收过孩子的玩具,可这样处理后,有些孩子整日无精打采,闷闷不乐,甚至思维也不像平日活跃。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从一本幼教  相似文献   

16.
教育以人的发展为本 ,学校教育职责是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 ,教学必须从分析学生入手。尽管“素质教育”、“终身教育”、“研究性学习”的呼喊声已经遍布神州大地的每一个角落 ,但它们的共同特征———“学为主体”的思想并未渗透进每一位教师的心灵。先请看下面三个事实 :事实1 :一位高级教师与一位5岁男孩的对话。教师 :“你是谁的儿子 ?”男孩 :“我是我爸的儿子” ;教师 :“你爸是谁的儿子?”男孩 :“我爸是我妈的儿子” ;教师 :“你妈又是谁的儿子?”男孩 :“我妈是我的儿子。”于是这位高级教师就得出结论 :这孩子长大后绝对自私…  相似文献   

17.
教育处方     
薛琴 《早期教育》2007,(7):23-23
我班家长在接送孩子离园、来园时,会经常请教我一些教育孩子过程中所遇到的困惑和问题。可那段时间我必须充分关注孩子情绪,安排孩子活动和有序离园。根本无暇好好回答家长的这些问题,有时简略回答显得是在敷衍家长。多好的沟通机会呀,就是没办法抓住,我在思考怎么办?[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儿子风波     
能否让孩子在自己的幼儿园入托?我园领导一向体谅教师的疾苦,关心员工生活,因此,多年来一直允许教师的孩子入园。我当教师时,并不觉得这一决定有什么了不起,但我当了园长后,特别是遇到了一场接一场的“儿子风波”后,才感到了老领导为此决定付出的种种辛苦。那一年我园一下来了3个教师的孩子。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我们事先向妈妈们重申了有关的规章制度,以防患于未然。但是,麻烦还是来了。宝宝们来园的第一个假期到了。一个消息  相似文献   

19.
许瑾 《幼儿教育》2000,(4):24-24
新学期伊始,我园来了三位金发碧眼的德国小朋友,其中一个分到了我们班。他叫尤利安,是个3岁的小男孩。由于语言不通,又是初次来园,所以他妈妈来陪读一段时间。巧的是,尤利安的妈妈也是一位教师。第一次走进我们班,尤利安十分胆小,一直像小鸟一样偎在妈妈的怀里。当我要求孩子们“上课小手放放好,小脚并并拢,说话先举手”时,尤利安的妈妈先是吃了一惊,而后用英语告诉我,他们德国的孩子很少端坐在活动室里听课,大部分时间是在户外观察,探索自然或是游戏、劳作,即使在活动室里,也是孩子自己动手,在活动中学习。  相似文献   

20.
一、问题的提出学前期是幼儿适应能力形成的关键期。入园适应是孩子适应社会的第一步,也是家长、教师、幼儿园共同关注的问题,它直接影响到孩子社会化进程与性格发展。通常我们会这样理解孩子的入园适应:当幼儿能每天高高兴兴地上幼儿园,不哭闹,基本顺应幼儿园一日生活常规,乐于参与各项活动,说明他们已经基本适应了幼儿园生活。因此,我们关注刚入园小班孩子,帮助他们顺利过渡适应期,并期待他们因此获得良好心理和集体生活适应能力。在阿德勒《儿童的人格教育》一书中,我学习到个体心理特征有着各自不同的表现,反思在集体普适性的入园适应引导中,我是否关注、思考过个体心理发展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