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大学新生入学适应综合症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一心理问题的形成主要是因为个体在从中学到大学的重要转折过程中遭遇诸多变化引起个体心理应激,并且应激过度所致。故应重视并采取积极对策帮助新生早日走出心理困境。  相似文献   

2.
从中学到大学的过渡是每个大学新生所面临的重大问题,本文从造成大学新生适应困难的原因进行分析,论述心理教育工作者如何帮助大学新生迅速适应大学生活,更好地完成学业.  相似文献   

3.
面对新的环境和学习任务的较大变化,许多大学新生表现出诸多不适应的问题已经引起学校乃至社会上广泛关注。从高中生向大学生转型的视角探讨对大学新生教育工作是帮助大学新生成功转型,使其顺利完成大学学业的重要途径。因此,需要让大学新生了解进入大学后面临角色的转型、学习方式的转型、生活方式的转型和人际交往方式的转型,以及由此所引发的不适,从而采取相应的对策合理引导他们应对转型。  相似文献   

4.
大学新生心理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的飞速发展所带来的巨大变化、家庭教育的缺陷、对新环境的不适应以及现实与理想的落差等是每个大学新生所必须面临的问题。另外环境的变化、学习的压力和人际交往等原因都可能导致大学新生的心理问题。认真分析大学新生心理状况,积极引导其走上健康的人生之路。  相似文献   

5.
朱爱荣 《高教研究》2006,22(2):75-78
社会的飞速发展所带来的巨大变化、家庭教育的缺陷、对新环境的不适应以及现实与理想的落差等是每个大学新生所必须面临的问题。另外环境的变化、学习的压力和人际交往等原因都可能导致大学新生的心理问题。认真分析大学新生心理状况,积极引导其走上健康的人生之路。  相似文献   

6.
大学新生入学阶段是一个特殊时期,由于生活环境、学习特点、人际关系等因素的改变,大学新生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和其他年级的学生相比有很大的不同。面临全新的环境,满怀憧憬的大学新生会遇到许多困扰,产生心理上的不适应感,甚至会出现心理障碍。这种心理适应问题是大学新生从高中向大学过渡时必然产生的现象。然而,大学新生阶段也是一个人的生理和心理都迅速发展的阶段,是伴随着个体心理迅速走向成熟而又尚未完全成熟的一个过渡期,作为大学新生辅导员,正确认识新生的心理问题,并进行有效的疏导和调适,是做好新生辅导员工作的前提,这对新生今后的学习和人生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大学新生从高中步入大学,其所扮演的社会角色、所处的生活环境及其学习特点、需处理的人际关系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许多大学新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适应困难.大学新生面临的问题集中体现在心理、学习、生活等三个方面.对此,高校应积极做好新生入学教育、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加强德育工作队伍建设、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8.
有关青少年应激或压力的研究发现,升学和转学是中学生重要的压力源。笔者近几年对本地几所初高中一年级新生的调查发现,几乎每年都有新生因为不适应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变化,而发生退学、休学、转学的事例。中学新生入学后,会面临课程增多、教学方法变  相似文献   

9.
大学新生常见问题及其对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大学新生从高中步入大学,其所扮演的社会角色、所处的生活环境及其学习特点、需处理的人际关系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许多大学新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适应困难。大学新生面临的问题集中体现在心理、学习、生活等三个方面。对此,高校应积极做好新生入学教育、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加强德育工作队伍建设、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0.
白淑霞 《考试周刊》2011,(26):129-130
在分级教学模式下,大学英语教学衔接性研究更为复杂和必要。本文从做好新生的心理衔接、所有新生所面临的共同的英语教学衔接,以及不同级别学生所面临的不同的英语教学衔接等几个方面加以探讨,以期增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效果,帮助学生适应新的教学改革,更快、更好地融入到不同级别的大学英语学习中去。  相似文献   

11.
应对方式是心理应激过程中一种重要的中介调节因素。准确地分析判定一个人的压力应对方式,可以为压力应对技巧的学习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和治疗性干预指明方向。应对方式的选择以一定的心理资源和社会支持资源为基础。高校可以从压力认知、自我效能感、情绪管理策略、问题解决能力和社会支持系统等方面着手,引导大学生形成积极的压力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讨信息类高校大学生心理应激源特点及常用应对方式,从而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采用大学生心理应激源及应对方式问卷对某信息类高校4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前程压力是信息类高校大学生面临的最大的心理应激源;大学生在前程压力、学习压力、社交人际压力、自主独立压力上年级差异显著,大三学生压力最大;大学生在应激状态下习惯采用的应对方式依次为:解决问题、幻想、自责、合理化、退避。高应激组倾向于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进而得出结论:信息类高校要指导大学生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顺利度过应激状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择业期内大学生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之间的相关性及其应对方式的特点;方法:采取应对方式问卷和症状自评量表对山西省境内三所高校随机抽取的120名应届本科大学生进行测评;结果:不同应对方式的选择对择业期内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明显的影响,其中“求助”这一应对方式可有效地帮助大学生调节心理健康水平,“自责”“退避”“合理化”三项因子和心理健康呈明显负相关;结论:择业期内大学生合理选择应对方式对保持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心理应激的应付策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改革,激烈竞争的加剧,大学生们面临许多应激,由此产生思想上的困惑和心理上的失衡等。因此,研究应付应激策略,提高大学生应付应激能力,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具有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构建离异家庭初中生应激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模型。方法:对131名离异家庭初中生分别采用应激生活事件问卷、应对方式问卷、社会支持问卷和症状自评量表进行测量,进而用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构建了潜变量之间的关系模型。结果:离异家庭学生的应激生活事件、社会支持、积极应对、消极应对对症状总分有直接影响(权重分别是0.45、-0.21、-0.48、0.78);结构方程分析表明,离异家庭学生的积极应对、消极应对对症状总分的影响比正常家庭学生的更大(离异家庭学生的权重为-0.48和0.78,正常家庭学生的权重为-0.14和0.35);离异家庭学生的应激生活事件对社会支持的影响比正常家庭学生的更大(离异家庭学生的权重为-0.49,正常家庭学生的权重为-0.28)。结论:应激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的作用得到结构方程模型的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16.
父母元情绪理念在孩童教育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父母元情绪理念是近几年来国内外心理学界颇受关注的一个领域,它强调的是父母面对自己及孩童情绪时的一套管理模式和理念。通过对父母元情绪理念的内涵、不同维度父母元情绪理念的典型特征及对孩童教育的不同影响的探讨,可以为父母进行自我心理健康教育和幼儿家庭教育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种中介因素,应付方式影响着应激反应的性质与强度,进而调节着应激同疾病间的关系。研究以女大学生为被试,探讨女大学生应付方式的特点。结果表明,女大学生的应付方式以工具性应付方式为主;引导采用积极合理应付方式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应更侧重于低年龄、理工科、非独生子女的女大学生。  相似文献   

18.
考研大学生经历着压力磨练,其压力应对素质、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对了解其心理应激过程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482名复习备考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具体考察了应对效能、应对方式及其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结果发现:(1)考研大学生的压力应对效能有显著的性别、专业差异,在消极应对方式上的专业差异也达到显著水平;(2)应对效能、应对方式对其心理健康状况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9.
The coping strategies used by students play a key role in their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ping strategies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in a sample of 98 undergraduates aged between 19 and 42 years. Coping strategies were evaluated by means of the CRI-A (Moos, 1993), while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was assessed using the BSI (Derogatis and Spencer, 1982). The results show a relationship between coping style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Approach coping strategies as problem solving in teacher education students had a beneficial effect on symptoms of depression, phobic anxiety and overall level of psychological distress. In contrast, cognitive avoidance coping are associated with greater presence of psychological symptoms indicating distress. And behavioural avoidance strategies (search for alternative rewards and emotional discharge) were associated with negative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Coping strategies may help to reduce psychological distress in university students. Specifically, approach-oriented coping is associated with positive scores for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and avoidant emotion-focused coping—above all, behavioural avoidant coping—may be a strong predictor of psychological distress.  相似文献   

20.
This research used Mental Health Questionnaire,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 and 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 Questionnaire to investigate 355 participants of college students to examine the status of their viewpoints of mental health, coping styles and 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undergraduates’ viewpoints of mental health in autonomy had a positive prediction of the problem-solving dimension of coping styles, with the interpretation rate to be 12.1%; that the self-efficacy dimension of psychological capital had a positive prediction of the problem-solving dimension of coping styles, with the interpretation rate to be 35.1%; and that the self-efficacy dimension played a mediating role in undergraduates’ viewpoints of mental health in autonomy and problem solving dimension of coping styles, with the mediating effect covering 64.049% of the total. This research implied that undergraduates’ viewpoints of mental health had a positive prediction for coping styles, and that the 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 played a mediating rol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