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德育有多少功能——与鲁洁教授商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日,相继读到了南京师大教育系鲁洁教授在《教育研究》1994.6上发表的《试论德育之个体享用功能》,以及在《教育研究与实验》1994.2上发表的《试述德育的自然性功能》两文。在这两文中鲁洁教授提出了德育除一般人们公认的“发展功能”之外的另两个功能——个体享用功能和自然性功能。始读两文感到言之有理,理在确实应该开展这两个方面的教育,使受教育者明白,为了自身享用、为了自然界与人类更好的和睦相处,应自觉地按道德规范办事,强化道德自律性。但反复读此两文,就觉得有诸多问题尚需与鲁洁教授商榷。  相似文献   

2.
再议德育之享用功能——兼答刘尧同志的“商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曾在1994年第6期《教育研究》上发表了《试论德育之个体享用性功能》一文。由于文章的短浅,言犹未尽。也许正为此而引起了商榷。感谢刘尧同志的质疑,他促使我对这一问题作出了进一步的研究,从而不仅让我更深切地认识到德育享用功能之客观存在,而且更体会到充分发挥德育之享用功能的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3.
道德教育的功利性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4年,有学者在《东岳论丛》发表题为《论功利主义价值观对中国传统道德的冲击》的文章,认为“功利主义冲击了传统道德中的消极因素,有利于人们解放思想,克服假大空的东西,形成务实而不务虚的品质,从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道德建设”。复旦大学哲学系俞吾金教授也认为功利主义道德对中国市场经济具有积极的范导作用。同年,鲁洁教授在《教育研究》第6期发表文章《试论德育之个体享用性功能》,引起了对德育功能的广泛争论。  相似文献   

4.
《教育研究与实验》1994年第4期刊出了刘尧同志的《德育有多少功能——与鲁洁教授商榷》一文(以下简称刘文)。该文对德育功能及相关问题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意见,如其标题“德育有多少功能”所内涵的不能无限和无条件地罗列德育功能的观点,以及文中论述的不可将道德和德育概念无限泛化的观点都是有一定现实意义的。但是细读刘文,又觉得有一些地方刘尧同志本身亦存在不少问题,现将本人对刘文一些观点的不同看法公之于众.以求教于刘尧同志、鲁洁教  相似文献   

5.
鲁洁教授发表于《教育研究》1995年第6期上的文章《再议德育之享用功能:兼答刘尧同志的“商榷”》,对德育享用功能的分析和严密论述,让我受益匪浅,在此,我想从道德行为研究的角度进一步与鲁洁教授商榷。 一 心理学研究表明:需要是人行为的原动力。一般地说,主体出需要产生欲望,当主体的欲望与客观世界中的具体对象建立了心理联系时转化为动机。主体需要一旦转化为动机,  相似文献   

6.
近十年来德育思想现代化的进展   总被引:43,自引:0,他引:43  
教育要现代化,德育也要现代化。十年前鲁洁和我发表过《德育理论在科学化轨道上前进》(见《教育研究》1988年第12期)一文,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十年德育理论发展作了较系统的概括,所以本文只就近十年来德育思想的现代化作一个回顾。按自己对德育思想现代化...  相似文献   

7.
生态德育与环境教育之关系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生态德育的兴起在教育理论界,提出生态环境中也有道德问题,应将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纳入道德教育体系,是近十年的事。最先引起人们关注的是鲁洁教授写的《试述德育的自然性功能》(《教育研究与实验》,1994,2)一文,文中提出德育的自然性功能。当时,有人提出不同意见,认为德育不应包括生态伦理(刘尧《德育有多少功能———与鲁洁教授商榷》)。此后,就相关的讨论停顿。只有《德育新论》(鲁洁、王逢贤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现代德育论》(戚万学等编著)赞同德育有自然性功能,认为应将生态道德教育纳入学校德育研究的范畴。这一提法…  相似文献   

8.
刘婷 《中国德育》2014,(17):14-18
正自18世纪工业革命至今,生态危机日益加剧。为了拯救生态危机,国内外有识之士纷纷提出将生态教育纳入学校德育体系。国外早在20世纪20年代便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而在国内,杨学良于1992年最早提出要重视生态道德教育。1994年,鲁洁教授发表《试述德育的自然性功能》一文,揭开了国内生态德育研究的序幕。至今,我国生态德育研究已经走过20多个年头。梳理这些年我国生态德育研究情况,可以了解生态德育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今后的研究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9.
鲁洁教授在1996年第2期《教育研究》上发表了《论教育之适应与超越》一文,提出并肯定了教育的超越性本质。之后有的同志在《教育研究》1997年3期上发表文章表示了不同的意见。为了促进这一问题的讨论与研究,特发表南京师大教科院方面的一组文字,并欢迎持不同观点的同志来稿。  相似文献   

10.
书名:《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域》作者:鲁洁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出版日期:2005年10月作者简介: 鲁洁,1930年出生,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教育学研究会德育专业委员会主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德育学科组组长,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德育研究中心顾  相似文献   

11.
黄学规 《教育艺术》2007,(11):9-10,12
李燕杰教授说:"黄学规教授把心育、德育、美育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三育一体化,这是德育教学一个创造性的新构想."李燕杰教授这段话在《教育艺术》杂志2001年第5期发表以后,我陆续收到了许多老师的来信,询问心育、德育、美育一体化教育的内涵是什么,并表达了对这种新构想浓厚的兴趣.2002年8月在天津蓟县召开第二届全国教育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时,郭海燕教授曾热情地约我写一篇关于德育教学的体会.  相似文献   

12.
纪四清 《中国德育》2013,(12):50-51
2002年秋,著名德育专家鲁洁教授带着《品德与生活》的课题走进上元小学。经过十多年的研究、实践,学校不断创新德育工作形式及内容,"德育大课堂"应运而生。"德育大课堂"是以品德课程为基点,根据课程目标和孩子的发展需要,整合多种德育资源,进行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实践研究活动。正如鲁洁教授所说:  相似文献   

13.
漫议与鲁洁教授对话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鲁洁教授就德育的功能问题发表了系列文章,全面而深刻地阐述了德育的功能,形成了较系统的德育功能观。这本是一个非常合理的学术进展过程,但在她提出德育的个体享用性功能后,有一些人不免疑虑,刘尧同志出来与鲁洁教授商榷,并引起了不太小的  相似文献   

14.
论教育之超越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鲁洁教授在《教育研究》1996年第2期上发表的《论教育之适应与超越》一文中,深刻地揭示了长期以来在我国一直占据主导地位的单纯适应论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模式的局限性,并同时提出和阐释了教育的超越本质以及教育之适应与超越的辩证关系。此文发表后,很快引起教育理...  相似文献   

15.
传统德育功能观存在着整体功能定位的窄化或泛化、划分社会性功能和个性功能的错误以及对个体超越性功能的忽视等问题。我国学者鲁洁教授的研究从德育的本体价值、道德的内在超越性以及个体的精神世界的建构等角度出发来考察德育功能,把德育功能定位为“促进个体的人的社会化进程”,意味着传统德育观的“终结”和新德育功能观的萌芽。  相似文献   

16.
《中国德育》2006,1(2):29-33
2005年11月5日至7日中国教育学会德育论专业委员会在河南师范大学召开。会议期间,中国教育学会德育论专业委员会主任、南京师范大学鲁洁教授在会议期间接受了《中国德育》特约编辑冯秀军的专访。  相似文献   

17.
近读黄向阳老师在《上海教育科研》2006年第8期上发表的《别把德育当“工作”》一文,颇有感触。该文认为,把德育当“工作”看待,会最终削弱学校的德育功能。诚哉斯言。但本文认为,除了德育“工作化”  相似文献   

18.
德育典范     
赵志毅 《江苏教育》2023,(34):80-82
<正>大师,指造诣精深、享有盛誉的专家学者和大德高僧,是能够为人师表,能做天地人的老师的人。一个没有独立人格,没有精神追求,没有利他、利人、利天下情怀的人,哪怕他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也是断然成不了大师的。大师者,大是也,人类之精英,天地之灵魂也。在中国德育界,南京师范大学的鲁洁教授和班华教授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们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大师”。对我个人而言,班华老师应我的导师鲁洁老师之邀,专门给我和李宁玉师姐开设《教育统计学》课程,我在教育研究方法及方法论层面直接受教于班华老师。这让我获益匪浅。  相似文献   

19.
2020年12月25日,敬爱的鲁洁先生永远离开了我们。鲁洁先生是当代中国著名教育家、教育学家,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曾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首届中国杰出社会科学家、全国教育科学研究突出成就奖、当代教育名家等荣誉称号或奖项。鲁洁先生长期致力于教育基本理论、德育学等方面的研究,她站在时代的高度,立足于中国的发展,提出了许多原创性、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形成了独特的学术观点和学术体系。她主编或参与编写了多部优秀高校教材,主持了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研制,担任国家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总主编。她领衔的“小学德育课程改革与实践研究”项目获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鲁洁先生走了,但她的学术思想和高贵人品将永远留在我们中间。  相似文献   

20.
孙俊二在《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6年第6期上发表《从说服到沟通——90年代德育新模式》一文。文章在大体分析说服教育和几种常用变式的同时,提出一种新的模式选择,其目的在于为理论研究提供一点新的思路,为实践提供一种可行性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