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胡彩霞 《教学随笔》2013,(18):12+169
新课标里,关于学生的阅读,是这样说的:"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的确,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读"是在哪个年段都需要重视且应在课堂中努力去凸显的教学环节。只有"读",才能让读者与作者真正的融合、沟通;只有"读",才能让学生从文字表面走入文字背后,从而体会作者细腻的情感表达,体会文章的内涵魅力。  相似文献   

2.
品味语文,就要“读”,还要多“读”,才能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通过朗读,学生眼到心到手到,能将课文的感情色彩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通过朗读,能深刻领会文章的含义及作者的思想感情,课文内容才能被学生吸收,同时又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读不仅使课堂出彩,更是学生言语的表达,心声的表达。如何让学生充分地读出个性,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读中寻找乐趣,在读中体会意境,在读中有所感悟呢?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尝试。  相似文献   

3.
“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永恒主题。没有读,就不可能培养语感;没有读,就不可能正确理解:没有读,字词教学就不可能真正落实到位;没有读,思维就不可能流畅。尤其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更要运用多种方法让他们读,注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这样,才能读出语文味,才能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积累运用语言,在读中受到感情熏陶。朗读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方式,需要技术的支撑,策略的引领,方法的指导。下面结合教学实际,谈谈本人对小学低年级朗读教学的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4.
生动的语文教学课堂离不开精彩的朗读。朗读作为一项重要的语文实践内容,它既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手段,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追求的目标之一。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适合的朗读技巧和方法,才能让学生真正读懂文字、读好文字,同时也能够使学生亲近朗读,提高朗读的实效性,让语文课堂书声琅琅。  相似文献   

5.
小学语文大纲指出"朗读和默读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方法"。这就强调了语文教学中读书的重要性。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一篇佳作,只有反复咏诵,才能回味无穷。语文是一门情感很强的学科,它的字里行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只有反复诵读,才能逐步领悟,感染其人,产生共鸣,达到预期效果。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认为要想读好书,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精讲多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目的的组织学生读书。生字词在读中认识、理解;优美词句在读中划出来;中心句在读中找出来;段意在读中归纳出来;中心思想在读中体会出来;写作规律…  相似文献   

6.
李俊云 《考试周刊》2013,(25):38-39
<正>自实施高效课堂以来,我发现不管课堂模式怎么变,学生的课堂朗读能力都不能忽视,语文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应该努力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增强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引导学生体会阅读的兴趣。因为新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可见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常用、最重要的教学手段,朗读训练是否有效,是阅读教学是否成功的主要标志,也是目前语文高效课堂的主要组成部分。现结合我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谈谈自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7.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至关重要,不可小觑。作者的情感、作者的写作意图在反复的读中才能理解和显现。因此,语文教学中,重中之重,就是要搞好朗读训练。本文谈一下我对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的见解。  相似文献   

8.
陈红 《广西教育》2012,(17):19+21-19,21
阅读教学只有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思考感悟,在读中升华情感,才能真正提高阅读水平。剖析阅读教学的成功案例,离不开独具匠心的“读”,在“读”中悟出文章精髓。  相似文献   

9.
高丽萍 《甘肃教育》2020,(2):156-156
语文教学离不开朗读,它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必经之路。《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低年级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起步阶段,也是关键阶段。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低年级朗读教学有明确的定位,即"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学呼唤朗读。但有时,课堂往往不尽如人意。作者结合低年级的朗读教学,认为可从指导示范、提倡自然、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让课堂情有"读"钟,情在读中。  相似文献   

11.
课堂朗读中,教师及时给予的评价是对学生最为直接的指导。智慧评价能使学生明确改进的方向,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成长。教师进行朗读评价时要注重激励,评价语言要精确巧妙,评价方式应彰显个性,评价主体应趋于多元。  相似文献   

12.
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多读书。要通过朗读、默读、复读、赛读、整体读、部分读、引读、分角色读、范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从读中得到感悟,培养语感。“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要感悟,就必须充分地读。熟则能悟,悟则能化,因此,只有读得充分,才能悟得到位。教学中如果能使学生主动参与阅读实践活动,以“读”为主,教师主“导”课堂,而不独“占”课堂,有利于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读得充分 悟才能到位@马希芳$宁…  相似文献   

13.
伍凤玲 《广西教育》2012,(22):49-50
朗读是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声音,把作品的内容准确、鲜明、形象地传达给听众。它是一种言志传神、负载丰富思想感情的口语表达艺术。古人很重视朗读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苏轼曾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白居易是读书以至“口舌成疮”方有大成,韩愈则是“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始成大家。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语文教学离不开朗读,通过朗读,可以把握文章的精义妙理,体味作者的神思妙笔。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我从朗读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当前初中语文课堂中朗读教学存在的误区以及如何有效地进行朗读教学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思考和实践。  相似文献   

14.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课标》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作为一种简单而又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既能把课堂交给学生,又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课堂充满浓浓的  相似文献   

15.
新修订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对阅读的要求明确强调: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感受情感熏陶,应该成为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指南。语文教学要回归本位,在阅读教学中惟有学生的读才能体现学生的自主;惟有学生的读,才能实现探究。倘若离开了学生的读,自主探究的课堂情态是不能形成的。现在的  相似文献   

16.
朗读是学生理解课文、锻炼语感、内化文本的重要途径,科学指导学生朗读是语文教师必备的教学技能。《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我认为,朗读指导应注意层次性、渐进性、有效性,才能使学生敢读、想读、乐读、会读,  相似文献   

17.
舒淑芝 《快乐阅读》2011,(8):175-176
面对刚刚进入小学校园的一年级孩子,"读"的基础几乎为零。《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据此可以说,阅读教学的根本在于一个"读"字。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所以,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低段朗读教学应遵循孩子的特点,从儿童认知水平和审美需求出发,融情于读,通过教师独具匠心的引领,让孩子全身心地浸润.惟有"读"占鳌头,让孩子充分地读,才能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才能得意得言、得其画面.  相似文献   

20.
语文学科离不开读,学生的语感,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离不开朗读,唯有学生真正走进文本,去感受、去领悟,体验文字背后的内涵,才能真正感受作者透过文字所流淌的情感。本文结合笔者教学实践,就小学语文教学中借助朗读张扬语文课堂的精彩略谈点滴浅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