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1880年杨守敬首开赴日访书之先河以来,日本的各大书肆、图书馆成为中国学者访书的必到之地,内阁文库就是其中之一,从1927年至1928年底先后有董康、胡适、袁同礼、马宗荣、张元济、郑贞文等多名中国著名学者到内阁文库访书。作为内阁文库司书,樋口龙太郎有机会接待了他们,并写下了详细记录,包括这些学者所看书目,以及他们之间的互动和对来访者的评价等,从一个不同以往的角度给这段广为人知的访书史料提供了佐证和补充。该文将这些记录系统收集并整理出来,以期给相关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
<正>内藤虎次郎(1866-1934),又称内藤湖南,日本人。他一生多次来华游历、调查、访书(搜集文献),猎取奉天宫殿(沈阳故宫)内的秘藏图书档案等,是他访书活动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侧重搜求清前期满蒙文档案文献及地图,是日本关注中国、渗透中国、殖民中国政治思潮在文化学术领域的折射,为日本扩张大陆侵略政治直接提供辅助。翻阅他的私人日记及《1905年的奉天宫殿调查》、《奉天访书谈》、《满洲写真帖》、《增补满洲写真帖》等著作,可跨越时空追溯其奉天宫殿的涉猎。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近代著名藏书家张元济的藏书类型、访书途径、藏书用途、藏书归途等方面作了述,并分析了他的藏书、访书的一生。  相似文献   

4.
“编次之纪”是南宋郑樵的编辑思想之一。郑氏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学者和史学家,他一生“好著书,不为文章,自负不下刘向、扬雄。居夹漈山,谢绝人事。久之,乃游名山大川,搜奇访古,遇藏书家,必借留读尽乃去”(《宋史》第12944页)。可见他抱负之大,欲与硕儒刘向、扬雄一比高下。虽居深山老林,却时有出游,访书读  相似文献   

5.
我到南京以后买的第一本书,大概就是黄裳先生的<金陵五记>,在他那别具风味的笔下,南京愈显出其与众不同之处.书中有两篇关于南京书文化的文章,即<关于"泽存书库">和<访"盋山精舍">,引起了我访游南京书文化遗迹的兴趣.  相似文献   

6.
首先论述现代文献学家海外访书的背景,然后介绍访书的范围。其范围包括佚书、古本或善本、古典小说戏曲、敦煌 遗书、太平天国史料及明清之际天主教传教士华文著作。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别论述了李盛铎光绪年间作为驻日公使出使日本,以及民国初年作为经济特使赴日考察的两次日本之行的访书活动;总结了李氏的访书成果;并肯定了他在中日文献交流史上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石祥 《图书馆杂志》2011,(11):86-91
杭州八千卷楼丁氏作为清末著名的藏书家而为人熟知,其藏书活动当然也是为人注目的。本文利用丁氏藏书题跋、丁丙年谱等一手材料,分阶段考述了丁氏在太平天国战争中的流亡期间、寓居上海期间及战争结束后的访书情况,介绍了丁氏主要的访书途径、购书地点及数起大宗收购,并论述丁氏的注意搜访四库底本、注重收集残本的访书旨趣。  相似文献   

9.
毛晋刻书功过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之 《出版科学》2001,(4):62-64
毛晋(1599-1659),原名凤苞,字子九;后易名晋,字子晋。别号潜在、隐湖等,室名绿君亭、汲古阁等,江苏省常熟县昆承湖七星桥(亦名曹家浜)人,明末清初名藏书家和出版家。毛晋终生刻书,为了刻印图书,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在刻完《十三经》、《十七史》之后说:“回首丁卯至今三十年,卷帙从衡,丹黄纷杂,夏不知暑,冬不知寒,昼不知出户,夜不知掩扉,迄今头颅如雪,目睛如雾,尚砣砣不休,惟惧负吾母读尽之一言也。”晚年他对季子毛扆说:“吾缩衣节食,遑遑然以刊书为急务,今板逾十万,亦云多矣。”可见为了刻印图书,毛晋省吃俭用,呕心沥血,一息尚存.刻书不止。  相似文献   

10.
杨守教对我国近代图书事业的贡献巨大.他一生贫寒,而购书、刻书、藏书热情不减.尤其是访书于日本,搜集整理孤本、善本带回祖国,使佚书得以复见于中土.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严谨细致的求实精神.是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1.
董康日本访书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康是晚清、民国年间赴日访书的代表人物之一。其访书兼涉日本图书寮、内阁文库等著名藏书处及学者私人秘籍,以 唐写宋刊珍本及戏曲小说稀本为主要搜寻目的,访书所获或购归,或著录,或影印刊行,对中日典籍文化交流作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2.
姜亮夫先生在留学巴黎期间,曾协助王重民先生采访敦煌遗书,一时传为美谈。海外访书的经历,是姜亮夫先生学术历程的重要环节,在其学术思想的成熟和学术资料的积累上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回顾了姜亮夫先生海外访书的起源、经历和所访资料的流传、利用情况。  相似文献   

13.
徐是我国明代闽中著名藏书家,他以一介布衣,毕生致力于藏书事业,访书、购书、抄书、补书、刻书、藏书达七万余券。他精于校勘,批评"书不雠校"现象;善作题跋;重视书目编撰;主张"传布为藏",反对"秘惜为藏"观念。徐在中国藏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4.
古代私家藏书措理之术管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私家藏书自春秋战国之际产生、发展到清代,积累了丰富的藏书经验。早在汉代就有关于河间献王私人征书的记载,魏晋南北朝时则有许多文献记载反映藏书家抄书、聚书、校勘藏书的事迹。到了唐宋时期,藏书家收书保管的意识越来越强,比如已注意到收藏正副本的作用,唐人柳仲郢所藏必三本,上本色彩华丽用作镇库本,副本作为经常阅读之用,次本则是子弟课业的读本;北宋的王钦臣也是采用这种办法来确保图书的留存。随着图书事业的发展,宋代出现了郑樵的文献学理论《通志·核燃略》,他分析了历代典籍散亡的原因,说明搜访典籍的必要性,并…  相似文献   

15.
(三) 毛扆的情况,和他两位哥哥不同。他在康熙五十二年七十四岁才死,终身从事藏书、访书、抄书、校书和补正家刻,继续了毛晋的藏书、出版事业。晚年因贫病交困,不得已编写了《秘本书目》,打算卖书。初欲售与潘耒,既没有实现;所谓后遂归季振宜之说,又非事  相似文献   

16.
北京大学——中国最高学府,隆冬时节,依然是苍松翠柏。教室里,图书馆里,乃至校园小路上行色匆匆的,哪一个不是捧着书、夹着书、背着书……书,真是无处不在! 作为一个寻书访书的人,理所当然地要找到书的发源地——出版社里来,在这里,记者采访了北京大学出版社社长麻子英同志,请他讲述了这所最高学府出版机构的历史、现状及未来的展望。  相似文献   

17.
徐[火勃]是我国明代闽中著名藏书家,他以一介布衣,毕生致力于藏书事业,访书、购书、抄书、补书、刻书、藏书达七万余券。他精于校勘,批评“书不雠校”现象;善作题跋;重视书目编撰;主张“传布为藏”,反对“秘惜为藏”观念。徐[火勃]在中国藏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8.
访书     
韦泱 《出版史料》2003,(3):74-75
青灯黄卷,常常捧读前辈书人的书话文章,读到黄裳的《姑苏访书记》,姜德明的《沪上访书记》等,我心头便会怦然一动。多好啊,把找书、选书、买书称作为访书,蕴含着读书人多少的亲情,儒雅的风度便款款而至。我想,他们的学问就是这样一点点“访”出来的。  相似文献   

19.
马廉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藏书家。他的藏书极有特色,以明清两代小说、戏曲抄本、刻本为主。马氏藏书来源主要包括:琉璃厂书肆购书、故乡访书与购自通州王氏等。马廉去世后,其藏书大部分被北京大学图书馆购买庋藏,此外首都图书馆也有部分收藏。  相似文献   

20.
在琉璃厂的古旧书业大为兴盛之时,通学斋的名号虽然不能同荣宝斋、萃文阁等相匹敌,却也因为它主人——孙殿起的经营而大放异彩。这位"书痴"老先生,识书、访书、立书,因书识人,以书会友,他对古旧书籍的精通和对待工作的热忱总会令观者感叹不已。本文以孙殿起和他的通学斋作为论述的对象,以期能从这位前辈身上发现文化商人的应有素养,予以自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