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斯大林的文化思想是其在俄国革命和领导苏联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中接受和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文化理论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斯大林文化思想在苏联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过程中发挥巨大的积极作用的同时,其文化思想中的弊端也给苏联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带来了严重的损失。应该看到,斯大林的文化思想无论其正确还是错误,都是一个有益的探索。研究斯大林的文化思想,是总结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其教训的需要,是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理论参考的需要,是探索经济文化落后国家通往现代化的文化发展道路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高中历史课本《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第六章第一节第二目 ,在分析苏联解体时概括了三方面原因。本人试就其中“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这方面谈点个人浅见 ,不当之处敬请指正。一、关于苏联社会主义体制的特征苏联社会主义体制 ,一般是指斯大林领导时期形成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其基本特征是高度集权制 ,表现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一 )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第一 ,实行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形式。 192 4年 1月列宁逝世后 ,斯大林机械地搬用马克思根据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情况所作的“全社会占有生产资料”的设想 ,急于变革所…  相似文献   

3.
斯大林模式是斯大林统治苏联时期形成的一种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它对苏联及其它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也促使世界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和中国照搬苏联模式,致使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到严重挫折",斯大林模式"成为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论斯大林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20—3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有别于在此前形成的新经济政策模式,被称为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的基本特征是政治上的高度集权,经济上的高度集中,文化上的高度划一。这一模式在历史上起过积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这一模式存在极其严重的弊端,使苏联国民经济一直处于危机的边缘,尤其是后来把他等同于社会主义制度,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蒙受了巨大损失。  相似文献   

5.
斯大林模式是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建立起来的一种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啦在经济体制方面,斯大林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部门管理体制,排斥价值规律,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在政治体制方面,在全国建立高度集中的党领导体制,实行自上而下的干部委派制,缺少有效的人民监督,后来发展到极端则是个人崇拜的盛行与肃反运动的发生。斯大林模式在长达半个多世纪里左右着苏联的发展,留给苏联的也是一个问题成堆的、病态的社会。尽管苏联领导人几次试图调整与改革,但始终未能触及体制的根本痼疾;戈尔巴乔夫的一剂“猛药”,最终导致苏联分崩离析。  相似文献   

6.
二战结束后,苏联人民强烈地期待着改革,战争胜利亦为改革提供了契机。但斯大林仍坚持原来的体制,其主要原因有:一是在斯大林看来,战争胜利证明高度集中的体制是最有效的,因此也不能改变的;二是战后斯大林个人迷信已发展到神化的程度,而高度集中的体制是神化斯大林与神化斯大林模式的基础;三是战后斯大林并没有离开战备政策;四是为了进一步统制农业与加强对农民的榨取;五是斯大林对外部世界认识的错误。  相似文献   

7.
粱漱溟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思想家,作为一位文化保守主义者,他曾致力于研究中国、西方及印度三个不同地域的文化问题,根据其哲学思想推演出的“三大文化路向说”,在新旧思想交锋的年代也引起过很大反响。因此,从思想提出的理论逻辑顺序——生活决定文化、意识决定生活、意欲的满足与否产生人生问题并形成文化路向进行说明,并对本理论的优缺点简单评述,以体现在新的时期对三大文化路向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张泽宇 《历史教学》2004,2(12):19-24
20世纪20年代中国留苏学员中的托洛茨基反对派产生于大革命失败这一特定历史背景,其成员均由于对苏联和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指导方针的正确性产生怀疑而接受了斯大林的反对者托洛茨基的思想.他们在中国留学生中开展活动,针锋相对地反对苏联当局的政策,策动中国国内的托派组织建立并为其提供理论思想上的支持,其行为的不断升级最终导致苏联当局对中国留学生进行整肃,成为导致20世纪20年代留学苏联运动结束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20世纪20年代中国留苏学员中的托洛茨基反对派产生于大革命失败这一特定历史背景,其成员均由于对苏联和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指导方针的正确性产生怀疑而接受了斯大林的反对托洛茨基的思想。他们在中国留学生中开展活动,针锋相对地反对苏联当局的政策,策动中国国内的托派组织建立并为其提供理论思想上的支持,其行为的不断升级最终导致苏联当局对中国留学生进行整肃,成为导致20世纪20年代留学苏联运动结束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1950-60年代,中苏关系走向破裂的深层原因在于制度,即以苏联模式为蓝本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和管理体制——“斯大林体制”。“斯大林体制”合法性基础刚性化,抗震能力较弱,这是导致中苏决裂和社会主义阵营分裂的主要原因;“斯大林体制”的集权性质使国家权力缺乏制约和监督机制,纠错机制难以形成,这是导致中苏决裂的另一个原因。社会主义国家政治体制改革一定要兼顾这两个特征,积极稳妥地进行。  相似文献   

11.
中苏两国探索的社会主义文化体系,是落后不发达国家选择的跨越式发展的文化新模式。这种模式不可能直接从西方和自己本土文化中找到资源,而只能诉求于来自西方又超越于西方的马克思主义。苏联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确立社会主义文化领导权,在十月革命胜利后的20年代,为新生的苏维埃制定了一系列的文艺政策,甚至不惜采用强制性的措施进行应对。中国在50年代初,基于政治功利性和现实国情,在文艺方针和文化领导权这一问题上也与苏联有共同的追求。当然,这种单向的“一边倒”,使当时的中国文学在汲取苏联文学优秀养分的同时,也无可避免地遭遇到了它所含有的矛盾和问题。  相似文献   

12.
关于苏联30年代大清洗的原因,国内外学者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探讨。但往往陷入某种误区,即把大清洗的原因归结于斯大林的个人品质。仅仅将30年代的大清洗归结为斯大林个人品质所致是不客观的。30年代大清洗不但与苏联20年代的党内斗争、30年代新反对派的挑战密不可分,而且还必须将其与30年代苏联所处的国际环境联系起来综合考察。造成苏联30年代大清洗的原因是深层次的、多侧面、多视角的。  相似文献   

13.
苏联政治文化谱系包括主流的苏维埃文化和非主流政治亚文化两部分,也即主流意识形态与非主流的意识形态.苏联知识分子身处两种政治文化的变迁之中,在适应其群体和个体生存的公共空间中表达自己的政治思想和理想.伴随着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主流政治文化与非主流政治文化的位移,知识分子对待苏联体制的政治态度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巨变.  相似文献   

14.
教师教学行为转变是教学文化变革最直接的表现形式。课程改革的深切呼唤、有效教学的内在需求和学生发展的时代诉求是教师教学行为转变的文化境遇。从控制型向民主型转变、从隔离型向合作型转变、从守成型向创生型转变是当下教师教学行为转变的主要文化路向。  相似文献   

15.
:20年代的苏联,政治体制日趋集中化,而经济体制日趋自由化,于是出现了所谓体制的“剪刀差”。在如何看待和解决体制“剪刀差”问题上,苏联的领导人出现了严重分歧,这是引发20年代党内斗争的深层次原因之一。苏联的体制“剪刀差”最后是按斯大林的方式解决的,但是留下了一大堆问题  相似文献   

16.
苏共文化领导权发展经历了一个"探索与建立——坚持与偏离——衰退与丧失"的演变历程。苏共文化领导权衰落的原因,从国际环境来看,主要在于西方国家"和平演变"的影响;从国内环境来看,主要在于斯大林体制负面效应和"重评斯大林"运动的影响;从主观上来看,主要在于列宁之后的苏共领导人没能树立科学的"列宁主义观"。苏共文化领导权的衰落,使马克思列宁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合法性在苏联丧失,这是苏联最终解体的思想理论根源。研究苏共文化领导权的历史流变,对于我们把握马克思主义文化领导权建设一般规律,加强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至今已有50年。回过头来分析作为苏联历史上第一个改革者赫鲁晓夫,通过反对斯大林个人崇拜推动改革并取得的成效与失败的种种原因,得出的一个最重要教训是,任何一个搬用斯大林模式的国家,要发展,要使体制、社会与经济迈向现代化,必须从根本上改革斯大林的体制模式,改革要朝着政治民主化、经济市场化方向发展。不能像赫鲁晓夫那样,只批判斯大林个人,把问题主要归结为斯大林个人品性,只是向斯大林告别,而不是告别斯大林模式。  相似文献   

18.
终止新经济政策的执行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观念的再次重大转变。在斯大林领导下形成与新经济政策截然不同的经济体制。其原因主要有社会主义传统观念的影响;在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以及新经济政策认识上的缺陷;存在不顾生产力发展状况,企图通过改变生产关系急于向更高社会形态--共产主义过渡的急躁冒进倾向;没有得到法律体制特别是国家根本大法--宪法的确认和保驾护航等。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值得吸取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9.
抗日战争时期,李一氓在领导根据地文化建设过程中,根据中央的文化路线和方针,结合华中地区农民占绝大多数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着力发展"农民文化"的观点,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理论阐释,且付诸实践。研究李一氓的"农民文化"建设思想,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同样具有一定的现实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0.
赫鲁晓夫执政时期(1953-1964年),是斯大林逝世后苏联社会主义发展历程中的一个转折时期.他执政11年,也改革了11年.上台以后,赫鲁晓夫以非凡的勇气和胆略,向被奉为金科玉律的斯大林模式发起了冲击,在政治、经济、意识形态以及对外关系等方面,对苏联的原有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对苏联乃至整个世界都有着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