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去年,从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实际出发,上海提出了要积极倡导"公正、包容、责任、诚信"的价值取向。中小学德育发展规律表明,学校德育工作应始终与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保持高度一致,应始终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和任务相适应,应始终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背景下思考和谋划新思路、新举措。上海城市价值取向作为现阶段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文化力量和内在要求,学校德育工作应积极主动地作出回应。首先,在理念上的回应。德育理念决定德育思路与德育实践。要落实上海城市价值取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学校德育发展呈现出强烈的时代特征,表现出三次主要的转型,即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以"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政治服务"转向"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再转向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德育价值取向历经三次转型,将人的价值观念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了我国系统的德育理念和遵循体系,这离不开传统文化基因的滋育、重大"历史事件"的推动、领袖人物的时代指引。新时代我国学校德育的转型,就是要积极回应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德"与树"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3.
节日文化已经成为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关系到民族的发展、关系到国家的未来。文章从节日文化的背景、内容、价值取向及心理差异等方面剖析了中外节日的文化差异,在此基础上结合德育的理念、方式、内容及评价等,对我国学校德育工作提出理念要少几个不准、内容要有便于践行、方式要有利于学生和评价要有助于教学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4.
在近年来发生的群体事件中,青少年参与度较高成为一个亟待关注和解决的问题。青少年参与群体事件主要是基于冲动心理、从众心理、责不罚众心理。从德育角度分析,学校德育的虚化、家庭德育的误区、社会德育的缺失是重要原因。这要求德育实践在理念上注重规范性与发展性相结合、内容上注重法治理念和心理咨询、责任主体上注重全员育人、场域上注重拓展和优化、方式上注重生活化和参与式;也要求德育理论作出回应,即树立新取向、关注新课题、注重学科对话。  相似文献   

5.
当今社会价值取向趋于多元,青少年学生自主性不断加强,个性张扬,富于表现力。同时,人们对学校德育寄予更高的期望。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新任务,学校德育要取得好的效果,就必须更新德育理念,改进德育方式。  相似文献   

6.
德育即育德。在德育价值关系中,德育价值主体是对德育需要的社会价值主体、德育者价值主体和德育对象价值主体,德育价值客体是能够满足德育价值主体需要的德育的实践活动。德育价值主体对思想、政治、道德的需求具有主体定向的特征,使不同的德育价值主体具有价值导向、价值指导和价值取向的德育价值需求向度。德育价值主体的价值契合程度愈高,主导价值体系愈成为价值主体的共同追求,社会的包容性愈大,社会就愈加和谐。在学校德育中,确定学生为德育对象价值主体,与教师、学校和社会具有平等的德育价值主体地位,明确各价值主体间对德育具有共同的价值需求,在各价值主体间的地位平等和价值需求相同基础上开展学校德育,可以使彼此在感觉、理念和实践上把德育看成是自己的真实需要,使德育成为各价值主体的共同诉求,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7.
在新的历史时期,学校德育面临诸多问题.为此,应确立学校德育的目标和科学的价值取向,克服德育中的短期行为;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德育内容体系,提高针对性和时代性,克服德育内容的片面性;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相似文献   

8.
制度: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的有力杠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度与学校德育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学校德育制度规范着师生的价值取向,蕴含着一定的伦理精神。结构合理、道德的德育制度是培养学生德性的必要条件。当前学校德育制度建设和实施中存在着一些误区。要改变这种现状以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加强学校德育制度建设是一项有力的举措。  相似文献   

9.
21世纪我国学校德育改革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现实和未来两个维度出发 ,分析了我国学校德育的现状及原因 ,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阐述了 2 1世纪我国学校德育的重大意义 ,进而提出德育改革与发展的思路 ,即确定现代化的德育观念、坚持生活化的德育价值取向、建构个性化的德育模式、创立科学化的德育方法、构建健全的德育管理体系、设计渐进式的德育内容、建立完善的德育网络、开展积极的德育创新  相似文献   

10.
小学德育"回归儿童生活"的理念决定了农村小学的德育校本课程的价值取向.与城市相比,农村具有相时丰富的自然资源、民间文化资源和生产劳动资源,这些都可以用采开发德育校本课程.农村德育校本课程在价值取向上应回归儿童生活,应立足乡土资源,应通过实践活动生成儿童的道德智慧.  相似文献   

11.
与时俱进整体构建职业学校德育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21世纪,青少年的思想意识变得更加复杂多变,职业学校德育面临着更多更新的挑战。为此,职业学校应牢固树立“先成人,后成才”的教育思想,提出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价值理念,高度重视和研究德育工作,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积极探索、实践、总结、提高,整体构建职业学校德育体系。一、转变德育观念,树立新型德育观是整体构建职业学校德育体系的前提(一)树立大德育、整体性德育观念这种观念要求将德育工作置于学校全面素质教育之中,每一位德育工作者在认识学校德育工作时都要树立全局观念,从整体上考虑问题,从而使德育工作都能着眼于德育的整…  相似文献   

12.
孙峰 《中国德育》2014,(23):12-17
德育价值观是德育的核心问题。当代中国德育价值观存在着多元性和多层次性样态,工具德育价值观、人本德育价值观在学校德育理论和实践中各具有其价值和功能,同时也有各自的局限性。建构核心德育价值观体系是当代德育的价值追求。德育核心价值理念应体现正义、公平、人道和自由。  相似文献   

13.
当今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结构分化、利益和价值取向多元化,中华传统道德和革命道德以及社会主义道德遭到了现实的无情冲击,道德信仰处于一种失范状态,学校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影响。德育价值理念与道德选择的冲突,中学功利性考量中个体的冷漠和"孤独",德育偏重工具性使个体渐失"自我",学校德育走向"虚无主义",这些现实使中学德育陷入困境。  相似文献   

14.
学校德育变革30年:困境与突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校德育从"政治教育"中走出来后,在德育目标的确定上经历了多次反复,最终从政治化的"接 班人"转向更富生活色彩的"四有公民";在行为规范上始终在从传统要求与外在规范向社会生活与内在 自由靠拢;学校德育课程整体上在向学生日常生活渗透,以此提高课程学习的实效性;德育管理已经自 成体系,但这种越来越独立的模式,反而让学校德育工作越来越孤立.  相似文献   

15.
一、充分认识新时期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加强德育工作的领导要切实推动新时期的学校德育工作,必须不断深化对德育地位的认识,始终以德育为立校之本,以中学《德育大纲》为指导,坚持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良的环境陶冶人,努力把学校建成“精神文明的窗口和示范区”。要明确学校德育工作的任务,从校情出发,确定“加强德育、全面发展”的办学目标,充分认识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构建规范有序的学校德育活动体系,建立切实有效的学校德育管理机制,健全充实德育管理机构和德育管理评估制度,保证德育工作从细处抓起、量化评估…  相似文献   

16.
思茅地区学校德育在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应处理好普遍性与特殊性;德育与经济社会;德育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与智育、素质教育等关系,正确处理这些关系是制定学校德育改革措施的前提和基础,而又这些关系贯穿在整个学校德育改革过程中,能否正确处理这些关系将影响着学校德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对话精神的社会,学校德育对话是对话精神在学校德育领域的回应,它可以被理解为是一种德育理念,也可以是一种德育模式。学校德育对话不论是理念更新还是模式创新,都是针对当前学校德育现状而言的,是提高学校德育有效性的有效途径,并对当前德育实践意义很大,因而也有其独具的特征和具体实施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50年来,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建国初期学校德育的创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学校德育的发展;文革时期学校德育的异化,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新时期学校德育的变革与创新。50年来我国中小学德育走过的历程,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是,德育要从国情出发;要注意体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协调发展;德育目标、内容、方法三方面应互相协调配合;德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应将塑造人的完美的精神世界作为重要问题来抓。  相似文献   

19.
古中军 《辽宁教育》2013,(5X):62-63
<正>近年来,德育理论界正在热议一种新的理念,即德育生活化。所谓学校德育生活化,即指改变以往学校德育工作过度强调社会道德规范、思想政治理论等的知识性传授,忽视学生实际生活与个性发展的状况,尊重学生的现实生活、兴趣爱好、价值取向、思维方式,使学生思想道德  相似文献   

20.
学校德育形态的每一次变革与发展,都与社会生活的变迁或转型息息相关。古典德育中"德化与立德"的经典理论争论,奠定了东西方不同的公民德育实践取向,并影响了现当代科学化与专业化的发展轮廓。虽然有争论,但从比较的视域来看,全球化时代东西方德育发展在很多方面存在共识:德育目标重视传统价值、德育内容强调核心价值、德育教学从灌输转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