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991年,在克里姆林宫上空飘扬70多年的国旗永远的降落了,一个昔日的世界超级大国顷刻瓦解了.苏联曾是全球共产党的精神领袖,它的解体影响着全世界社会主义.关于苏联解体的原因和经验教训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话题.本文通过阐释苏联模式以及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和教训,来更好的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更好的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2.
1991年苏联作为历经74年社会主义历史的超级大国,突然解体。苏联解体有着深刻、复杂和综合的历史原因。在苏联解体20年之际,通过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启示我们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民本思想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坚持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改革创新,才能避免重蹈“前车之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3.
苏联解体是20世纪国际政治发生的重大事件之一,造成这一事件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其中政治上过分集权、经济上成分单一,文化上过分专制是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苏联解体对我国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深刻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对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4.
苏联解体至今已经有十余年了,对这个社会主义超级大国解体的原因的研究一直以来成为热点。苏联解体的原因是复杂的,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失调无疑成为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因此,以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角度,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和自然生态各方面分析苏联在和谐社会建设上面的失误,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它为我国当前的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5.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面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非常时期,仍然以昂扬的姿态蓬勃发展。探究其中原因,是因为邓小平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在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指导下的中国社会主义事业蒸蒸日上,与苏联解体形成鲜明对比。这一对比启示我们,在21世纪社会主义要取得突破性发展,必须在实践中体现社会主义的价值,必须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必须坚持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6.
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是以独断专行、高度统一为特征的。这种模式的形成有一定的历史原因和国际背景,在当时也起了巨大的历史作用,但随着国际竞争的激烈,各种潜在的危机日益加剧,后继者思想僵化,最后照搬西方导致解体。苏联的解体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向人们展示了它的无比优越性和无限生命力。  相似文献   

7.
认为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冷战就结束了,是不科学的判断。理由是:这种判断不符合冷战概念;冷战不只是针对东欧苏联;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西方大国对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冷战并未结束。理论和事实都表明:冷战的主客体条件具备,动力尤存,冷战未熄。  相似文献   

8.
苏联解体根源再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联解体是20世界最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究其根本原因,既不是高度集权的斯大林模式的必然结果,也不是苏联经济凋敝,人民生活困厄、丧失社会主义信念的恶果;苏共腐败和西方和平演变也不必然导致苏联解体。苏共抛弃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原则,主动放弃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才是根本原因。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在中国一定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旗帜不动摇,才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继续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相似文献   

9.
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没有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即没有实行马克思主义的宪政主义,没有实行宪政社会主义,结果导致了苏联社会主义的变异,最终走向解体。  相似文献   

10.
本文试图从运用合力论来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苏联解体是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思想路线、政治路线、民族问题、对外关系和对外政策以及外部因素等各种因素的合力作用的结果,并不是社会主义制度有问题,也不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已经过时。从苏联解体的诸多原因中社会主义国家应该吸取一些教训。  相似文献   

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和发展建基于对苏联模式问题的准确把握.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科学地分析和对待苏联模式,进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突破苏联模式的困境,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以后,苏联模式虽然不复存在,但仍对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具有警示作用.  相似文献   

12.
斯大林模式是斯大林统治苏联时期形成的一种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它对苏联及其它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也促使世界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和中国照搬苏联模式,致使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到严重挫折",斯大林模式"成为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论苏联解体的深层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入分析苏联解体的深层原因对我国深化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苏联政治经济体制模式及其特点 ,蕴藏着诸多危机因素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深层原因。由于苏联所进行的屡次改革没有奏效 ,造成了这些危机因素不断演化 ,逐渐形成全面的社会危机 ,最终导致苏联的解体  相似文献   

14.
周葳 《中学历史教学》2007,(1):61-64,80
苏联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苏俄建立之初,列宁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做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斯大林在领导苏联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即斯大林模式。该模式曾经取得重大成就,但也存在严重的问题。二战后,东欧和亚洲的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但在发展过程中,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也日益显露,严重阻碍了苏联及其它社会主义国家国民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虽有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仍未从根本上改变旧体制;戈尔巴乔夫的后期改革则逐渐偏离社会主义方向,直至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中国在改革开放中走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巨大成就。  相似文献   

15.
如何看待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苏联的具体国情、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评价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必须分两个层次进行:一是根本性质的层次,即它是否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二是这些基本原则的具体实现形式的层次,即它们在苏联条件下是怎么实现的。综合起来,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基本是正确的,局部是错误的。苏联演变的症结不在于社会主义模式是否有失误和弊病,而在于苏联共产党自身没有正确对待这些失误与弊病。  相似文献   

16.
苏联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苏俄建立之初,列宁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做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斯大林在领导苏联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即斯大林模式。该模式曾经取得重大成就,但也存在严重的问题。二战后,东欧和亚洲的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但在发展过程中,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也日益显露,严重阻碍了苏联及其它社会主义国家国民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虽有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仍未从根本上改变旧体制;戈尔巴乔夫的后期改革则逐渐偏离社会主义方向,直至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中国在改革开放中走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巨大成就。  相似文献   

17.
苏联的解体与以叶利钦为代表的苏联激进"民主派"的活动直接相关。本文着重研究苏联解体前后,苏联国内以叶利钦为代表的所谓激进"民主派"政治崛起的原因、特点,以及这一过程对其他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特别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1991年12月25日晚,飘扬在克里姆林宫顶上的苏联国旗悄然降下,换上了俄罗斯三色旗。列宁亲手缔造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就这样宣告了终结。苏联解体来势迅猛,世界震惊!一个好端端的社会主义国家为什么毁于一旦?苏联剧变有其深刻的社会、经济和国际根源。其中,历史上长期积累下来的民族矛盾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只有认识引起苏联解体的民族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才能认识苏联解体极其深刻的教训。  相似文献   

19.
苏联解体是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进程中一次极其严重的挫折,一次极其惨痛的失败。2004年爱尔兰共产党全国执行委员会对这一问题进行了专题讨论,加雷斯·墨菲代表全国执行委员会作了关于苏联解体的报告。在报告中,爱尔兰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引发苏联解体的各种因素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剖析,认为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崩溃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本身的失败,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在当今时代仍然具有现实的意义,并且提出了未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需要引以为鉴的一些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20.
"人本"、"民本"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人本"、"民本"的缺失是苏联解体的一个深层次原因。重新审视和解读苏联解体的这一原因及教训,能使中国增强对"人本"、"民本"的重视。中国正处于各种矛盾凸显期,切实保障民生,做到以人为本、以民为本,才能使社会主义事业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