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关于“历史教学论”的学科性质,学术界历来存有争议。该文认为历史教学论既是一门学科,也是一门课程,其性质是多重的。就学科性质而言,历史教学论既属于教育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又是一门独立的交叉学科和综合学科,具有独特的学科体系;就课程性质而言,它属于历史教育专业课程,是历史教育专业中的一门主干课程和核心课程,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作用主要是帮助师范生了解中学历史课程与教学改革情况,熟悉中学历史教学过程和方法,掌握中学历史教师基本技能,胜任中学历史教育教学工作。  相似文献   

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他们具有适应新课程需要的教学素养。因此,为了适应中学语文课程改革的需要,成人教育语文教学论课程的教学也应转变教学观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3.
现在,谈及教学,言必课程标准云云;而对教学原则、方法、评价乃至教学过程却很少提及。事实上,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也已经用课程标准取代了教学大纲。近一时期,教育界也只提课程论,不提教学论。课程论大有取代教学论之势。这实在令人费解,也难以认同。  相似文献   

4.
课程论与教学论的整合既是概念内涵间固有的联系,也是教育理论乃至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已有的整合研究试图从实践的视角整合课程论、教学论,但收效甚微。“教育工学”则有望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实现课程论与教学论,以及课程与教学之间的联接,为其整合提供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5.
本土课程教学论,是指中国传统课程教学论与外来课程教学论融合而创生出来的兼具本土特质和外来特色的符合中国课程教学实践的课程教学论。目前,中国本土课程教学论建构的基础已经基本具备,条件已经相当成熟。其建构所依赖的理论基础一是指本体性的普遍原理,二是指原生性的思想基础,三是指丰富性的思想资料;实践基础一是指中国本土课程教学的现实土壤,二是指中国现实课程教学的实践经验。中国本土课程教学论建构所拥有的相当成熟的条件包括社会、经济、文化和理论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改革视域中的教学论研究:尴尬与困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整个教育研究提供了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场域,应该说,这个场域为教学论的发展也提供了作为的空间。但是在课程改革的场景中,课程研究和课程话语体系的繁茂似乎已经成为主流,人们很少再听到教学论研究的新的声音。教学论出现了诸多的困境与尴尬。  相似文献   

7.
如何界定传统教学论与现代教学论,理论界见仁见智,争议颇多,但有一点至少是大家共同认可的:即赫尔巴特、凯洛夫的学说代表传统教学论,杜威、赞可夫的学说代表现代教学论。本文即以他们的学说为例,比较说明两种教学论在人性假设上的异同。人性假设是对人的本性,即人的基本道德天性和行动天性,以及人同周围环境的关系的基本看法和认识。由人性假设可以引出人的本质、人的需要以及人同周围环境的关系等诸多问题。这也是每个教育理论家在建立和发展其教学理论时所必需思考的问题。考察历史上各种教学理论和流派,我们就可以发现:一种教…  相似文献   

8.
我和吴红耘在《教育研究》(2011年第五期)上发表了《两种取向的教学论与有效教学研究》。本文是那篇文章的继续。两种取向的教学论,一指基于教学哲学和教师经验总结的教学论,二是指基于科学心理学和实证研究的教学理论。前者有悠久的历史,后者产生于上世纪70年代,至今只有30余年历史。其标志性成就是美国著名学习与教学心理学家加涅的两本  相似文献   

9.
课程论的"大"字情结先后经历了从教学论析出独立,与教学论齐头并置,试图涵盖教学并与教育同义三个历史发展阶段。其立论基础是教学观中的生本说,生本说中的学习论,学习论中的材料学,进而以广义材料学来自我证成并逻辑自洽。这一立论基础不仅致使其在理论认知上存在多因化约一因、静态涵盖动态、主动演化被动等问题,也致使其在实践上导致教师能动性降低,教材结构性削弱,学生学习混乱性加剧,学科发展无序性增强等问题。为此,应当再度审视作为活动的教学与作为学科的教学论的本份与职责坚守,重申教学活动构成的教师、学生、课程三个基本要素,共立教学语义构成的教、学两维界定,析明教学论学科构成的教导论、承习论、课程论三类研究,并将课程锁定在静态层面、将教师锁定在动态层面、将学生锁定在动静交构的双向互动层面。  相似文献   

10.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全面深入开展,高师历史教学论课程出现了教育理念滞后、与中学历史新课程改革不相协调,教学内容与中学历史教学实践联系不紧密、教学方法与手段落后,学生教育理论基础薄弱、教育技能训练不足、教学研究能力较差等问题。文章在分析上述问题产生原因之余,就历史教学论课程改革提出了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11.
人本主义学习论主张"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注重学生的人格发展和有意义的学习,强调教师"教人"比"教书"更重要。我国新课程改革也提倡以学生为中心,要求教师的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因而人本主义学习论对我国教师的教学理念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课程标准是关于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2017年教育部启动中职公共基础课程国家标准的修订,将过去一直延用的“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意味着国家教育意志的意义嬗变,这种意义嬗变主要表现为作用载体从课堂教学转为课程建设,基本视域从关注教学过程转向注重学习结果,目标取向从注重三维目标转向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国家教育意志的嬗变需要每个职教人的专业理解与实践,每个职教人应将国家的教育意志融入到每堂课的教学实践中、应用到每位学生的综合素养培育上,实现从教学大纲向课程标准的教学“转身”。  相似文献   

13.
本文结合古代文献,系统研究了先秦“赋”字的语义演变,指出”赋”字在先秦典籍中有税贡、铺陈二义,前者为其本义,后者则为同音假借,后义本字应为“敷”,后世所说的“赋诗”、“诗赋”,取义于铺陈,其根源在于此。  相似文献   

14.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其形成深受王阳明、杜威思想的影响,主要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方面内容.生活教育理论阐明了生活与教育的关系,对于当代教育改革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从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入手,进一步挖掘其教育理论的现代价值,以期指导现实教育改革工作.  相似文献   

15.
陶行知在杜威“从做中学”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基础上,经过两次认识上的飞跃,创造性地提出并充分论证了著名的“教学做合一”思想。“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也是职业教育的根本方法。当前,在职业教育贯彻“教学做合一”的思想,一要在课程设置上遵循“按事施教”的原则,二要积极探索“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教育”引发了教育范式的结构性变革,传统学习空间已难以承载和支撑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与模式,学习空间的变革势在必行。文章首先对学习空间术语的由来及其内涵进行梳理,并回顾了教育发展史中学习空间以及相应教学范式的演变过程。之后,文章分析了新学习空间观产生的动因,提出“互联网+教育”的新学习空间观,指出新学习空间建立在物质、社会和精神三元辩证的空间认识论基础上,学习空间与教学活动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并分析和讨论了新学习空间在物质、社会和精神三层空间中都呈现出联通与融合的特征。文章最后基于新学习空间观的三层空间维度对当下具有新学习空间特征的教学创新进行梳理与归纳。期望文章为认识和推进“互联网+教育”学习空间变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Peer Tutoring     
An analysis of the ubiquitous but taken-for-granted term “rigorous academic curriculum” reveals that by definition it is not an academically rigorous term. The term contains multiple meanings, negative connotations, and a constricted conception of the school curriculum. It is associated with a discredited learning theory and in practice tends to function more as a status marker than as a substantive educational experience. We should shift our thinking and teaching away from the imprecise and potentially miseducative notion of a rigorous academic curriculum and toward the ideal of a vigorous educative curriculum.  相似文献   

18.
“蓝本”课程以无庸置疑的确定性呈现各种知识,人们设想通过这些确定的内容与相应的方法可以使学生按照固定的规格与方向发展。“文本”课程强调个人的体验,每个人都可以因其对“文本”的不同理解而创生不同的意义。从“蓝本”课程观到“文本”课程观,不仅是一种观念上的转换,而且具有着必然性,它必须通过课程开发、课程教学等途径得到体现。  相似文献   

19.
质疑的对象是认为义旁表字义并注声的转注说。"转语"是同一民族语言内的音义变化。王力先生说:"上古,‘目’与‘眼’不同义(眼是眼珠)。"孙中运先生把王力先生的话篡改成"‘目’与‘眼’不同义"。"眼"来源于"艮"不来源于"目"。  相似文献   

20.
国学与古代汉语关系非同一般,古代汉语在传承文化方面责任、作用重大。在"国学热"的背景下,结合古代汉语教学现状,应以汉语的人文性特点为轴心深入改革古代汉语教材,以研究性学习方法为主导改革古代汉语教学模式,以变奉送"面包"为授以"猎枪"改革教学方法,以重新认识古代汉语学习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为要旨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激活古代汉语教学,使该课程成为对学生的生活和终生发展有用的课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