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 毫秒
1.
我们认为今年高考语文试题还有以下几个问题值得商榷: 一、命题没有注意面向全国考生。如第一题的拼音组词。虽然“哄”字在通用教材中已经列出它的三个读音和组词举例,但是这个字的第四声和“起哄”这个词在有些地方没有,在普通话中也是口语中使用较多。这就使得有些地方的考生无法回答,而北京一带考生则很易得分,有厚此薄彼、不够公允之嫌。二、命题所使用的概念不够准确。第二题中的第二小题是要求考生解释加着重号的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根据标准答案来看是要求考生解释这些词语的意思,也就是要求考生在句中解词。许多考生由于对“含义”的概念不明确,结果往往是费力不讨好。一些程度较好的考生反而成绩受影响,一些程度中等的考生反而成绩较好,这跟命题的概念不明确关系很大。三、语体文所选茅盾同志一九四五年的旧作《一点回忆和感想》(载一九八○年一月二十六日  相似文献   

2.
一、今年高考语文试题有两处成功的突破。其一,作文命题,进行了一次大胆而成功的改革,受到中学师生以及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其成功之处在于:(一)第一次把记叙文与议论文的考核放在同等地位:要求写同样的篇幅,分别给同样的分。这无疑会  相似文献   

3.
今年的高考语文试题,易中有难,便于选拔,要求对课文学得深,学得精确,也要求扩大阅读面,这对今后的语文教学势将产生有益的影响。但这套试题,也还存在着一些值得商榷之处,现提出来以期探讨。试卷的第一部分是填写实词和虚词。四组文字一共须填写十五个字,生熟并蓄,难易兼顾,其中的“觊”(觎)字,词汇贫乏的学生就无从填写,  相似文献   

4.
今年高考之前,关于语文试题之“谜”的议论不少。有人说不要去猜,只要在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上下工夫就行了。但实际上从高中毕业生到教师,甚至从学校领导到家长都有不少人在作各种各样的猜想,唯恐考前所作的准备对不上试题的口径,想张开最大的网去捕捉它。现在“谜”底已揭晓了,猜着了哪些,所下的工夫有多少收获,大家心里已是明白的了。至于这  相似文献   

5.
本文仅就今年高考语文试题作些考源,以求对今后的中学语文教学和毕业复习有所启迪。第一大题的第(一)题,“哄”字三个不同的读音组词,不仅见之于初中语文第二册附录《多音多义字表》,还可从第六册的《普通劳动者》、第二册的《夜走灵官峡》、《社戏》中找到。第(二)题文学常识填空中十二个小题全部出自初中、高中教材。因较简单,恕不  相似文献   

6.
1991年高考语文试题,从总体上看,难易适中,信度较高,大多数题,考生只需略加思索,稍事辨析,便不难作出正确的答案。但也有些题,若明若暗,似显还隐,“犹抱琵琶半遮面”,有着较大的隐蔽性和迷惑性。考生必须慎重而又巧妙地撩开题目的另一半面纱,方能识得“庐山真面目”。如第10小题,择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正确译句,从表面上看,很容易令考生选择“B”项,因这两句直译下来,就是“不因为外物的美好而感到喜悦,也不因为自己的坎坷而感到悲伤”。而实际上,两句文言应理解为两个相对独立的语言结  相似文献   

7.
今年语文高考试题在广大师生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褒贬不一。在这里,我想实事求是地谈一谈今年语文高考试题的三个特色。一、容量的饱和性大容量、高浓度,几乎达到饱和,是今年语文高考试题的显著特色之一。如第1题,考查了字形、字音、词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1 .选择题应增强思辨性作为用于选拔性考试的高考数学选择题 ,与会考选择题有着质的区别 ,前者应肩负起对思维灵活性、批判性、广阔性和深刻性等思维品质以及直觉、猜测、创造等思维能力的考查 ,因此 ,思辨性应作为选择题命题的一项基本原则 .思辨性强的选择题要求考生在审视题干和选择支特点的基础上 ,从代入验证法、特例法、排除法、数形结合法、估算法和直接法等多种解法中选择切入试题的最优方法 ,并通过元认知 ,及时调控解题方向 ,有效地执行解题计划 ,从而达到对选择题最优、最快的解决 .思辨性强的选择题 ,通过考生的解题表现 :速度…  相似文献   

9.
1990年语文高考试题,在广大师生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贬者有之,褒者有之。在这里,我想实事求是地谈一谈今年语文高考试题的三个特色。一、容量的饱和性高考受时间限制,但又要尽可能地扩大覆盖面,这就要求在有限的题量中,尽可能地扩大其容量。大容量、高浓度,几乎达到饱和,是今年语文高考试题的显著特色之一。第1题考查了字形、字音、词义三个方面的内  相似文献   

10.
总的来说,今年的语文试题命得是好的,当然也难免有遗憾之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个别题目欠周密。如第一大题的7小题,命题者从文学欣赏的角度,分别选取了古今中外三段关于人物描写的语句,旨在考查考生的有关文学知识。命题的意图是明确的,选材是典型的,设计也是新颖的,应该说这是一道颇有质量的题。但是,将这题  相似文献   

11.
高考是国家通过招生考试,为高等院校选拔合格的新生。高考命题的原则,体现了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中学各科教学,特别是高中毕业班级的教学,必须考虑到高考命题的意图相要求,努力改进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水平,接受国家的挑选。从这一点来说,“高考是指挥棒”还是有道理的。那种高考考什么就  相似文献   

12.
1988年高考语文试题的第三大题的第二小题,是一个现代文阅读题,其中第一小题的答案,本文提出质疑。此题答案选(D),我认为使人难以理解。原文共六个自然段,第一个自然段的原样是"「一一-一一l?I____打经过了丰介-多世纪的努力,我国的考古学者对于这个问题总算找到了解答的钥匙。"第二、  相似文献   

13.
对教育部提出的《高考语文试题答案》我想谈点个人意见。以第一题为例,“绳之以法”的“绳”,可代之以“惩、治”,这是不对的。“绳”在这里是名词动化,而且是他动用法,并已成为一个固定结构,如“绳以党纪”、“绳以国法”之类。“惩法”在意思上虽也讲的过去,但绝不能代替它在语法功能上的作用。又因为中央提出的《答案》可填“惩、治”,一些省、市就更放宽尺度,把填“裁、处、制”都算作对。照此引申,填“办、判、刑”也不算错了?这样一来,那些掌握了“绳”的考生与乱填了“惩、制、治”的考生,又何以判其优劣?  相似文献   

14.
一份好的试卷应该有利于高等学校选拔人才,有利于中学语文教学,有利于培养无产阶级的接班人。今年的试卷符合以上几个“有利于”的要求。一是改变了近几年标准化选择题比分逐步增加的趋势,增加了简答题的比分。标准化选择题固然具有答案唯一,避免评卷人员主观随意性的长处(当然还有其他优点),但是,它却有一个很大的弊端,就是只能反映考生的思维结果,不能反映其思维过程。这就不能充分反映,检验考生的思维能力。再说这种标准化考试,现在率先实行它的西方国家有的已废止不用了。今年改变这种趋势,保留其长处,避其短处,外为中用,就不能不是一个改革,就不能不值得庆幸  相似文献   

15.
199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瑜中有瑕,笔者斗胆,写出求教:1题的正确答案是“A”。而“A”中的第三项是:冗 rǒng 长,文章、讲话芜杂而累赘。此项注音正确,而解释欠准确。冗:《辞源》注释①为“多余,闲散。”《简明古汉语词典》注释③是“多余,繁杂。”并对“冗长”作了“指语言或文章繁杂而累赘”的诠  相似文献   

16.
一九八二年的高考语文试题有不少优点。但从考查的结果看,试题中的缺点和同题也不少。现提出几点商榷,供有关部门参考。一、有的题目出得偏了些中学语文教学要涉及各方面的知识,但这些知识并不都是重点。以选拔人才为目的的语文考试,应该着重考查学生的语文能力,主要是读、写能力,因为它是学生从事工作和进一步学习深造的基础。而一般的文学常识,并不属于必备的基础知识,学生掌握得多一些固然很好,但掌握得不太好也不大要紧。有些常识甚至一辈子不知道,并不影响他们的正常工作和学习,所以,这些常识不需作为教学的重点,自然也不一定非在高考中考查。象  相似文献   

17.
为了让考生判断句意是否明确,语言是否有毛病,成语使用是否恰当,语序排列是否合理,今年高考语文试题特意设置了十多个病句,那些都是应该出现的病句、可是今年高考语文试题第11卷33、34、35三题中却出现了不应该出现的病句。对仿照下面两个比喻句的句式,以“时间”开头,写两个句式相同的比喻句。书籍好比一架梯子,它能引导我们登上知识的殿堂。书籍如同一把钥匙,它将帮助我们开启。C灵的智慧z二窗。钥匙是用来打开锁子的工具。锁于是安在门、箱子、抽屉等的开合处或铁链的环孔中,使人不能随便打开的金属器具。人们不会把锁子安在…  相似文献   

18.
今年的高考语文试题既符合高校选拔人才的要求,又有利于指导中学语文教学。试题的范围没有超过中学教学大纲,试题的难度没有超过中学统编教材所应达到的程度。从我校参加高考学生的语文成绩来看,与平时的学习成绩是一致的,这说明这份试题是能够考查出学生的真实水平的。下面分两点来谈:  相似文献   

19.
1988年高考语文试题中,现代文综合阅读题的设计有欠妥之处,且未能很好体现语文测试的特点。先从该题中的④题说起吧。这题要求考生通过图文对照比较,找出图中的错处,从而测试阅读理解能力。该题的设计注意了学科间的渗透。例如渗透进了历史知识(选文内容是关于我国古代文化的)、数学知识(图中的坐标轴)、生物知识(用一棵树来示意)。由此看来,试题还带有各科知识的综合性,命题的意  相似文献   

20.
今年高考历史试题基本上依据历史课本和考试大纲的要求,广泛考查了历史基础知识,有利于推动中学历史教学,但试题中也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下面提出来和大家研究。 1.有的题目较偏。有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年代,在整个历史进程中并不那么重要,课本中虽然提到,但并不等于一定要学生记住。例如,关于中国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