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我们在读报看新闻时.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就是有的新闻.事实起正面.也很真实.甚至还有新鲜和感人之处。可往往就是对这样的新闻,提不起兴趣,产生不了敬佩之情,反而时会心中愤愤不平,疑虑们怅。比如前些日子,一位通讯员对我说,他发现了一则很好的新闻事实:某厂抓住市场需求,上马生产纯净水,一下子就占领了县城机关单位的市场,仅党政机关单位等就有580多家和其签定长期供水合同。我当即建议:这样的新闻,最好不写不发。因为,那么多党政机关部门都用公款买净水器喝纯净水,这从根本上损害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显然这是条…  相似文献   

2.
如今的传媒市场竞争不可谓不激烈,如何更好地生存是摆在各个媒体面前的一个重要议题.面对竞争,该何去何从?于是,打造传媒"影响力"的呼声日渐高涨."传媒作为产业的经济本质是'影响力经济'"、"目前的报业的市场,正从注意力经济转向影响力经济"、"'影响力'是传媒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等等不绝于耳.甚至,很多媒体把它奉为在市场竞争中制胜的法宝.由此,也产生了一些问题,传媒在打造影响力的过程中却导致了大众话语权的缺失.  相似文献   

3.
前段时间,南方都市报记者得到一份大亚湾区政府印发的内部文件,大致内容是,为了鼓励媒体记者、全区通讯员对大亚湾区建设的成绩成就的正面报道,设立奖金重奖媒体记者和通讯员.其中,中央级媒体每篇报道最高奖1万元,而市级媒体最低可得100元.  相似文献   

4.
“受者中心论”负面效应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传者中心”论到“受者中心”论是传播理论的发展,它提升了受众的传播地位,消解了传者的独霸,促进了媒介的发展;但物极必反,“受众中心论”的理论在商业化背景中正被演变为“受众决定论”,其表现特征是:媒介追逐着受众,迎合受众,讨好受众,因此,随之而来的是媒介社会责任和功能的衰减,媒介主体意识的弱化,媒介内容的泛化和庸俗,品位与格调的低下等负面消极影响的连锁反应。媒介应正确处理好两个效益的关系,在坚持“社会效益”,发挥其社会责任和功能的前提下,最大化地满足受众需求,从而实现媒介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也是报纸正面宣传的主要内容之一。及时、恰如其分的爱心报道能弘扬正气、呼唤亲情,让爱的阳光洒满每个无助者的心灵。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爱心报道能起到其他正面报道形式无法替代的社会效果。由于爱心报道总是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和明显的好恶倾向,因此,记者很容易被救助者的感情所牵引,稍有不慎就可能步入误区,产生负面效应,使宣传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好心办坏事”。因此,慎重地  相似文献   

6.
隐性采访是指记者隐藏自己的身份和采访目的,在被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素材获取的一种采访形式。这种采访形式又被人们称为“暗访”,多用于曝光性的批评报道。  相似文献   

7.
何为隐性采访 隐性采访是新闻学上的一个概念.是相对于显性采访而言的。隐性采访在新闻界的实践已经有了比较长的历史。仅就采访行为的具体称呼上.相当长时间以来也是众说纷纭:暗访、私访、微服私访、秘密采访、偷拍偷录、隐匿采访、隐形采访……所有这些,都曾经是对隐性采访不同的称谓。目前,虽说隐性采访已成为新闻界广泛采用的一种采访手段和秘密武器,但是理论界给其的明确定义并不多,尤其以下面几个定义具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8.
上世纪30年代,由于全球尤其是美国经济大萧条,加剧了以争夺读者为目的的新闻竞争,作为一种有效的竞争手段,隐性采访开始在新闻界大行其道.  相似文献   

9.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传媒业步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时期。不过.这种繁荣的背后却是传媒业的同质化竞争,而且这种状况一直延续至今。为了避免传媒业间的同质化竞争,“方言栏目”成为当下相当一部分新闻媒体的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0.
2005((超级女声》的成功已经毋庸多言。作为湖南卫视娱乐节目的一次尝试,它给省级电视台从业人员带来的.更多的是思考。广东电视台的重头大戏《明日之星》也效仿《超级女声》,采取了短信投票的方式。可是每位选手得到的票数,与《超级女声》的得票数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令人汗颜。问题究竟何在?  相似文献   

11.
张微 《新闻窗》2007,(4):62-62
近年来,隐性采访越来越受到新闻工作者的重视,成为进行舆论监督经常运用的一种手段。在媒体多元化、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新闻媒体为了增强舆论监督的力度,提高自身的知名度和战斗力往往采用隐性采访这种方法来报道独家新闻,发掘出有深度、有影响的新闻作品。然而,隐性采访毕竟只是公开采访的一种辅助手段,只是在某种特定情况下或特别的问题上运用。[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13.
14.
叶志展 《今传媒》2012,(10):116-117
新闻界有这种说法:"七分采,三分写",说的就是"采"的重要性。在新闻采访现场,记者与采访对象是通过口语(有声语言符号)、形体语言(非语言符号)来实现信息传通,故把口语与形体语言归纳称之为"形声符号"。记者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有利于运用口语、形体语言去挖掘真正有价值的新闻点,生动再现新闻现场,且它们之间总是相辅相成、相为互补,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5.
孙杉 《声屏世界》2006,(4):66-66
近年来,在媒体尤其是电视媒体的不经意影响下,“欲跳”的事情层出不穷。什么跳楼的、跳水塔的、跳立交桥的、跳高压线杆的,仅合肥一个城市,现在平均每月都有一二起,有时一个月甚至会发生数起。为什么“欲跳”的事件多了呢?想结束自己的生命过去有很多种办法,然而为何现在却趋向于这种“跳”的方式呢?因为它有轰动效应。从一个侧面来讲,造成这种轰动效应的其中一个很大的因素就是媒体、尤其是电视媒体对“欲跳”过多过细地报道所造成的。媒体的报道是一把双刃剑,通常它在对一起事件的报道中,贯穿其篇章里的不仅是过程的叙述,而且往往会有这样…  相似文献   

16.
近来,见诸报端的新闻官司有增无减。这一方面说明了公民知法用法的进步所在,另一方面也给新闻界提出了值得反思的话题。事实上,正是由于一些记者与其“媒介人”的角色身份发生了“错位”,在报道中随意发表带有个人色彩和主观倾向的观点,有时由于未能把握好“度”,对新闻报道的当事人“出言不逊”,或意见偏激,或观点不当,或者干脆牵扯到新闻事件当中,站在某一方的立场上讲话,发表了有失公允的看法,结果往往引发新闻官司。记者报道不够客观全面、评论不计后果,已经成为新闻官司产生的  相似文献   

17.
匿名消息,指在新闻写作过程中,记者不便对外公开消息来源,消息提供者因安全等方面的原因未能在新闻中体现出来。在西方新闻界,匿名消息由来已久,如果没有匿名消息来源,就不会挖出美国上世纪70年代的“水门事件”和“五角大楼泄密案”,消息源保密制度也成为西方新闻界最高的伦理准则。即使司法部门要求交出消息来源,媒体宁可顶着“藐视法庭”的罪名也不得违背这一准则。  相似文献   

18.
《新闻界》2014,(17):53-58
随着微博成为社会情绪的放大器和公众舆论的集散地,其表现出来的负面社会效应也需要关注。本文考察了微博舆论中负面效应的社会表现,分析了其中的原因,并对如何应对这些负面效应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当前,我国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社会舆论调控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社会稳定、民主进程、国际政治斗争等等。本文拟就互联网对政治舆论传播“双刃剑”式的影响展开一些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随着网络技术的变革与完善,电子邮件已经成为新闻采访的新途径。狭义的邮件采访学,就是通过电子邮件(E—mail)采访获取新闻素材的新闻报道方法,也是继现场采访和电话采访之后新出现的报道手段。也有人提出广义的邮件采访学的概念,把通过电子邮件进行新闻调查和新闻发布等新闻活动也包含在内。拓宽采访范围电子邮件盛行初期并没有引起新闻界的太多注意,因为很少有记者敢于公开挑战传统的采访手段。但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