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施拉姆认为,需要从两个维度理解传播的学术性质:一个是以学术实践方式存在的研究领域,而另一个则是以制度化形式存在的传播学科。这两种理解维度之间存在着极为紧张和矛盾的关系:作为探究实践的传播领域需要以开放性的姿态与各种学术研究事业进行频繁的互动交流,并通过内部的骚动与分化保持其旺盛的学术生命力;而作为教育单元的传播学科则更需要相对稳定和统一的知识体系,通过整合性工作维系学科内部各构成部分之间的一致性和协调性。真正健康的传播研究是在分化与整合这样两种矛盾力量形成的张力作用之下推进的。  相似文献   

2.
我国著名新闻传播学者、传播学研究的先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隆栋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09年3月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张隆栋教授,笔名凌俊,出生于1917年7月3日,湖北汉口人。1936年毕业于北京育英中学,1940年毕业于燕京大  相似文献   

3.
芮必峰 《新闻记者》2006,(11):68-70
20多年前接触传播学至今,心里始终有个疑问:传播学究竟是一门怎样的学问?一方面,老师和教科书告诉我们,传播学是一门经验的、定量的、侧重于效果研究的学问;另一方面,常识告诉我,这样的研究对于人类社会的传播现象和传播行为只能是表层的、浮浅的甚至片面的。因为人不仅依赖经验,更超越经验;社会关系不仅是简单的“量化”关系,更是复杂的“质化”关系;我们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的传播,许多情况下是没有目的(起码没有明确目的)、不计效果(起码不计那种直接的、显在的、即刻的效果)的文化行为。于是,我对传播学开始抱着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敬”…  相似文献   

4.
2023年的中国传播学研究呈现出较强的自主创新意识,在重访经典理论、深研人机关系、探求社会包容、创新风险治理、理解平台社会,以及提升媒体融合和国际传播领域的知识生产能力等方面产出了众多原创性的研究成果。传播学的开放性、包容性、自反性特征得到彰显。基于对本土复杂传播实践的经验感知和对国际学术圈层的前沿把握,中国传播学者正在努力拓展问题域的边界,提升理论概念的原创力和解释力,自觉地将自身的学术主体性投射进一个学科交织与经验交叠的传播场景中,努力洞察具有时代性的研究议程。  相似文献   

5.
《航空档案》2006,(12):22-22
在本届航展上,展出了具有中国“飞鱼”之称的C-802反舰导弹和有中国“斯拉姆”之称的C802KD空地导弹系统的图片。另外,还有C704轻型反舰导弹等。C802反舰导弹系统目前已经形成了一个包括舰舰导弹、岸舰导弹、潜对舰和空地巡航导弹在内的大家族。其中,C-802系列舰舰导弹装备了几乎所有的中国海军大型水面舰艇和导弹艇,  相似文献   

6.
恩格斯的一生是同新闻工作结合在一起的,他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从未离开过新闻战线。他不仅以天才学说和伟大实践永垂史册,而且以同马克思编辑出版一系列社会主义报刊,以为100家以上报刊撰述逾千万字的政论和通讯,以闻名欧美报坛的“将军作作品”,建树了报刊活动大师的丰碑。恩格斯是才华横溢的记者,又是19世纪后半叶各国社会主义运动报刊、工人报刊和党的报刊的主要指导者。这些报刊赖有恩格斯和马克思的正确指示,拨开迷雾,在复杂的阶级斗  相似文献   

7.
2010中国新媒体传播学年会于2010年12月9日-10日在暨南大学召开.本次年会由中国网络传播学会主办,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承办,暨南大学海外华文文学与华语传媒研究中心、暨南大学媒体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协办.来自中国大陆及港澳台的专家学者百余人参加了研讨.围绕"新媒体·新生活·新世界"的主题,除主题演讲外,会议分设"媒介融合与社会发展研究"、"新媒体与政治传播研究"、"移动新媒体研究"、"新媒体与公民社会研究"、"网络新媒体业务实践研究"、"新媒体产业研究"、"微博客传播现状与趋势研究"、"新媒体基础理论"、"新媒体文化研究"9个专场.本次年会的亮点之一是首次使用微博直播"上墙",实现了新媒体研究与新媒体传播的统一,体现出鲜明的新媒体研究特色.  相似文献   

8.
菲利浦·哈尔斯曼是美国著名的人像摄影家。本刊1980年第1期曾刊登了他所写的“我给《生活》画报拍了一百张封面”。我们现在发表肖绪珊同志撰写的这篇文章,对于哈尔斯曼的生平和摄影艺术加以介绍。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传播学研究中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成果三个关键问题进行分析,认为:只能在认识活动中从"经验事实"出发去建构传播理论,独立于认识主体的纯粹的客观自然事实和客观社会事实都是没有意义的;不应该将"说明"和"理解"非此即彼地看待,用什么方法、如何用乃至各种方法如何互补地发挥作用应依赖于认识主体对具体问题做出具体分析;客观规律和传播理论分属本体论和认识论的范畴,前者是客观的、不依赖于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后者是传播学者对客观规律的主观认识,传播理论不能代替传播的客观规律。在传播学研究中,某一不变原则是不存在的,任何方法论思想都不是永久和普遍适用的,对传播学方法论应坚持多元的、互补的态度.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国内外新闻传播硕士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入手,洞悉西部新闻传播学硕士人才培养中存在的短板——培养方式的模仿、教学经验的匮乏、培养机制的不完善等,提出建构“开放·融合·实践”的理念,立足西部传媒发展,探索区域化的新闻传播学硕士生培养体系,即建构目标明确的课程模块,包括平台课、实践课、研究课和特色课,实现研究生的分类培养与区域针对性培养,促进学生专业成才与精神成长.  相似文献   

11.
薛一凡 《新闻爱好者》2021,(11):后插3-后插4
戏曲是我国民族艺术中的一张名片,带有鲜明的民族印记和历史记忆,在全国有着较高的艺术文化认可度,备受人们的关注和喜爱.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快速发展,戏曲的舞台不再只局限于线下的戏台子,而频频出现在电影、电视中,给人们带来了新的视听体验.由姚昶、刘瑾璐编著的《融合与创新:戏曲·影视·传播学杂论》(2018年6月中国戏...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的中国博物馆面临着很多新的课题,也面临着许多新的压力和挑战。博物馆如何更好地为公众服务,如何更大地发挥博物馆的作用、社会影响,是博物馆面临的共同问题。本文试图从传播学的角度,借鉴传播学的理论,对博物馆做一传播学意义上的解读。从而重新认识博物馆的传播行为,提升博物馆的社会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3.
政治传播学     
这是研究政治和传播两种不同却相互影响的社会现象的一门行为科学。西方从事传播学研究的学者认为,政治就是谈论,谈论通过语言、符号传递信息。政治语言就是一种符号的活动。这类活动,既有言辞的,也有非言辞的;既有文字的,也有非文字的(如图片、表情、姿态、音调等)。政治通过符号达到说服目的,方式则为:宣传、广告与辩论。这些方式离不开传播媒介的介入,大众传播媒介是影响公众政治态度和行为的因素之一。探讨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政治行为之间的关系,就构成了政治传播学。在西方,目前政治传播学的研究范畴主要为:以新闻学和大众传播学的理论,研究传播  相似文献   

14.
发展传播学——传播学研究的新领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关于大众传播气国家发展的研究工作已有所进展。范东生同志的这篇论文,对于发展传播学作了全面和扼要的评介。论文原载《大众传播简明教程》一书,由我校新闻学院张隆栋教授主编。论文乃该教科书中的第四篇,本刊刊登时除删去章节标志外,对其内容也作了一些删节。  相似文献   

15.
大师论大师     
汉迪选择了13位管理大师,运用他自己对管理学的精到见解,以及自身的经济学与社会哲学素养通过一篇篇精辟的文章,解读、分析了13位大师的观点与成就。本书讨论的所有大师的著作都值得细读,读者可在大师们的理论中撷精取粹,达到集各家之长的融通境界。  相似文献   

16.
李红艳 《新闻界》2008,(6):42-44
本文对乡村传播学的基本内涵、理论基础和发展进行了阐释,在论述发展传播学的发展理论和基本观点的同时.对乡村传播学与发展传播学的异同进行了明确的界定。  相似文献   

17.
论网络传播学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本文首先回顾了人类传播史 ,指出信息技术的发展起着历史性杠杆作用。当今因特网及网络媒体的迅猛发展 ,网络传播的新特征使得传统的传播学理论难以合理解释网络传播现象 ,使得网络传播学的建立成为必要。本文探讨了网络传播学的任务、研究对象、学科属性和相关学科 ,概述了网络传播学的研究现状并进行了前瞻。  相似文献   

18.
人类的信息传播与人类的历史一样长久,但对传播现象的专门研究,即使算上近期理论的准备阶段,也不过百年。传播学形成的社会背景在于19世纪以来的工业革命和城市化进程,现在则进入了信息社会,传播学成为显学。传播学的理论准备虽然可以追溯到古代社会,但较为直接的理论准备一般认为是20世纪20年代的芝加哥学派,随后是40年代的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三论")以及60年代的欧洲人文主义。实践准备则是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战。作者认为,传播学应该是最具有跨学科性质的学科,政治学、经济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哲学、语言学等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共同构成了它的学科背景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传播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同传播学有着纽带般的不解之缘。研究和确立博物馆传播学的尝试,无疑会加速博物馆学与传播学两种学科的融合,开拓博物馆学理论的新领域,促进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我国博物馆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20.
传播学的一些理念早在20世纪20-30年代就已在中国传播,由于历史的原因,传播现象的研究中断了近30年。1978年,中国大陆学人得以公开知悉传播学,1982年召开第一次传播学研讨会,1999年以后进入持续的引进、研究的高涨期。随着近年传播科技的迅速发展,传媒形态对社会结构的影响越来越明显,也因此成为中国传播学研究者们关注的重点领域。笔者认为,中国传播学研究要有全面长足的发展,需要在研究方法上尽可能兼顾本学科三大学派各种方法;需要将研究话题相对集中;课堂教学要全面向学生讲述传播学各个学派、各个方面的知识,能够解释网络时代的传播现象,不能仅以大众传播学替代广义的传播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