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我国校本课程开发活动存在着一些问题:由于概念认识问题导致开发范围狭窄;三级课程管理与开发之间的矛盾导致开发活动比较随意;没有整体规划,缺乏制度规范;专家的咨询作用发挥不够等。因此,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进一步的改进:增强校长的课程领导意识和能力,整体规划学校课程开发活动;建立健全学校课程制度,规范校本课程开发活动;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充分使用学校的课程开发权,对国家和地方课程进行校本化实施;建立学校与课程专家有效互动的合作机制等。  相似文献   

2.
我们对目前的校本课程开发进行了调研与反思.发现无论对校本课程的认识还是校本课程的开发都存在着一些误区,澄清认识、走出误区,校本课程才能彰显特色与活力。  相似文献   

3.
我们对目前的校本课程开发进行了调研与反思.发现无论对校本课程的认识还是校本课程的开发都存在着一些误区,澄清认识、走出误区,校本课程才能彰显特色与活力。  相似文献   

4.
本文探讨了地域特色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理论与实践。考察一些成功的校本课程开发的案例,在开发切入口上利用自己独特的区域特征,充分挖掘地域的教育功能,形成地域特色的校本课程,正是学校开发与操作亮点所在。  相似文献   

5.
6.
关蓓 《湖北教育》2003,(19):8-9
学校从自身的教育哲学出发,科学合理地进行校本课程决策是成功开发校本课程的前提。我区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立足教育创新和学校办学特色作好课程决策,使校本课程开发少走弯路,提高了校本课程的内在质量。下面就谈谈我们对校本课程开发策略的初步探究: 策略一:体现学校办学特色 案例一:武汉市育才小学是一所全国闻名的名校,  相似文献   

7.
对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反思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校本课程开发属于外来词,国内学者对这一词的认识存在较大的分歧。对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反思主要包括两方面,即对研究内容和研究本身的反思。要构建本土校本课程开发理论,校本课程开发这个外来的专业术语必须融合到中国特有的课程文化之中。  相似文献   

8.
朱乾华  刘兴蓉 《考试周刊》2012,(25):139-140
文章对环境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课程开发的基本过程与实施等方面作了较为系统的阐述,并在此基础上对环境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9.
校本课程开发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种潮流,也是今后基础教育课程发展的一种基本取向。中学历史学科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目的是弥补中学历史学科国家课程的不足,但是在开发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一些问题,现就出现的问题及对策谈谈自己的看法,为中学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的不断完善尽一丝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0.
校本课程开发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种潮流.也是今后基础教育课程发展的一种基本取向。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弥补国家课程“千人一面”的局限,满足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需要。高中语文课程是极具人文性的课程,各地各学校有着自己得天独厚的语文课程资源,有利于通过开发语文校本课程突出自身的特色。但是在开发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影响了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和效果。  相似文献   

11.
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穆岚 《教育探索》2005,(2):19-21
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从单一的国家课程模式走向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模式的背景下,校本课程开发将成为今后我国中小学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通过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可以提升课程参与意识,掌握课程开发的技术,确立专业思想,拓展专业知识,发展专业能力,形成专业自我,从而不断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及基本程序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校本课程开发最早是 1973年 7月欧洲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所辖的“教育研究革新中心”在一次国际研讨会上提出的。在这次研讨会上,菲吕马克和麦克米伦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及意义作了最早的界定。 1974年,在日本东京召开的国际课程研讨会上,校本课程开发又一次成为重要的研讨议题。之后,许多学者纷纷就此提出个人的观点与见解,许多国家开始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与实验,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一个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浪潮。   校本课程是相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提出来的。它是课程管理行政主体变化的一种表现,是课程管理权力的一次再分…  相似文献   

13.
校本课程是学校根据当地的环境、资源条件及本校的师资情况等教学实际,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择、改编、新编的教学材料或设计各种学习活动。学校应确定符合学校和学生实际的课本课程,提高对校本课程的认识,认真做好校本课程的开发、申报及实施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14.
教师专业发展与校本培训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主动、自主的专业化成长,它依靠教学反思、专业对话等逐步实现。校本培训应抓好教师自我专业发展意识的培养,按不同类型对教师进行培训,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5.
高职两年制的课程开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济同志在全国第三次高职教育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上指出:"高职教育要培养千百万高技能性人才,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学制由三年逐步过渡到两年.这不仅是一个单纯的学制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导向和机制问题."我校从2002年起开始试办高职两年制专业,实践使我们认识到高职三年制过渡到两年制的关键是课程开发.课程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活动的内容纲要和目标体系,是教师教学工作和学生学习活动的总体规划.课程开发牵一发而动全身,直接影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管理方法的选择.目前多数学校采取的以课程定工作量和报酬的管理方法也将随之变化,最终将影响到培养人才目标的实现程度和教学效率的高低.  相似文献   

16.
为了确保农村校本培训顺利开展,必须对农村校本培训模式进行探讨,以便寻找最佳的培训模式,提高农村校本培训的实效性。将校本培训的基本理念内化为开展农村校本培训的实践,最关键且最直接的问题就是如何构建可实际操作和运行的农村校本培训模式,这对于广大农村中小学而言,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17.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author's attempts to strengthen connections between teacher development and school improvement in a preservice course requirement. The context is an action research course taught during the final semester of a two-year masters degree, cohort program. Hired into the school system as full-time instructional assistants, students in the course were more knowledgeable about and more integrated into the life of their schools than traditional student teachers. While the course goals were partially successful, ironic consequences occurred. Students could not study simultaneously their own teaching and school improvement efforts. By documenting what went on in the course, examining text materials, and analyzing school contexts, the author finds some answers in the ways in which teaching is conceptualized and institutionalized.  相似文献   

18.
综合社会课作为综合课程的一种形式,与历史课在中学教育中有着相同的地位。本文从4个方面比较了两者的差异,可以看出,综合课程有助于改变分科课程的某些弊端。  相似文献   

19.
关于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素质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我们要“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校本课程开发将成为今后我国广大中小学校的一项重大职能,也必将成为教师专业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教师应掌握先进的课程理念,具备娴熟的课程开发技术,拥有团结合作的精神和兼顾行动研究的素养。  相似文献   

20.
结合教育学中课程与教学论的观点,参考相关文献资料,对我国学校中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轨迹、中学体育课程目标的发展趋势、建立新的中学体育课程需要处理好的关系以及改革的基本趋向等方面,进行理论与方向性的研究,从而实现推动我国中学体育课程改革与建设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