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作为六经之首的《易经》是中国古典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易经》的逻辑结构是阴阳二元论并由此派生出的乾坤精神,再由乾坤两卦派生出八卦,由八卦派生六十四卦。从教育学的视角来看,《易经》的乾坤两卦以及由此派生出来的六十四卦的核心思想是忧患意识,并以刚柔相济、阴阳当位的易简思维来理解和化解生活中的种种隐忧和隐患。《易经》不仅提出了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警告,也提出了解决忧患的方法。它既是提升个人生存质量的生活智慧,也是富国强兵的基本原则。《易经》是典型的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它不仅以阴阳二元论及其忧患意识向世人提出警示,而且以刚柔相济的易简思维贡献了解决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易经》为中华文明的源头,它对于中华民族的思维﹑文化﹑文学﹑审美均有深远的影响,研究《易经》是研究中华民族深层的文化特征的基础。本文从《易经》的文本的意——象——言着手,即《易经》中的太极之美﹑意象之美和语言之美的角度来阐述《易经》的审美特点,它对于了解中国民族的审美特点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谭小萍 《教学月刊》2007,(11):29-30
中华民族是一个饱经忧患的民族。在五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形成和积累了丰富的关于忧患意识的思想。《周易》曰:"《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这是忧患意识的最早表达。以后就有孔子"居  相似文献   

4.
忧患·变通·和谐——《周易》的人文意识与人文理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孔子视《周易》为“迁善改过”之书,从人道教训和生活智慧的层面解释卦、爻之义始,历代易学家,尤其是儒家学者,均把彰示其人文关怀视为研究《周易》的目的之一。这种人文关怀,表现为方方面面,兹就其中较为重要者略述如下:忧患意识《易经》作为一部形成于殷周之际的占筮之书,其目的是为了引导人们防患于未然,化险为夷,趋吉避凶。因而,在其卦爻辞中,包含了较为深沉的忧患意识。成书于战国时期的《易传》把这种意识概括为“明于忧患与故”。其曰:“《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  相似文献   

5.
说"观"     
被列为群经之首的《易经》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仅仅从易经的一个“观”卦中,我们就可以获得许多启示,它教会我们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来认识世界,指导我们决策和行动。  相似文献   

6.
随在中国众多的经书中,《易经》被推为群经之首,其立道设教的思想是中华民族思维的总脉。《易经》的阴阳论构成了一个科学、完整的逻辑系统,这个系统对今天的图形设计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应用的现实意义,通过对现代图形设计案例的分析,找出阴阳鱼太极图对现代图形设计的影响,表明《易经》的思想是现代图形设计创造性思维的来源,同时也是提升图形设计文化品位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通天下之志成天下之务——《易经》之教育哲学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易经》对中华民族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诸多方面有着重要影响作用。其中亦富含教育哲学思想,包括:养正于蒙,生养需待;循序渐进,持之以恒;谦虚谨慎,革故布新;自强不息,济又末济。  相似文献   

8.
《易经》为群经之首,是先秦儒家、道家思想的源渊。《易传》对《易经》的解释,贯穿着儒家思想。《周易》对儒道两家的思想影响主要体现在:一、《易经》的取象方式为儒、道两家的“天人合一”思想提供了“师法自然”的哲学起点。二、《易经》“大和”的思想为儒道两家提供了通过内修方式消解矛盾的哲学手段。三、《易经》阐述的事物关系,影响到儒道两家的人生态度与处世方法  相似文献   

9.
一、宽容学生——教师的基本品质1.宽容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处处闪烁着宽容的思想。《易经》说"君子以容民畜众";《尚书》讲"必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庄子主张"常宽容于  相似文献   

10.
傅玄是魏晋之际著名的学者,他博学善著文,有《傅子》一百二十卷和诗赋文集五十卷行于世。《易经》对傅玄的作品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作品中充盈着《易经》的智慧,尤其在元气、通志、仁义、举贤等问题的阐发上,洋溢着《易经》的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文化蕴涵着较为丰富的关于危机的思想理念,主要表现为两个特点:一是自然危机意识与社会危机意识兼具;二是危机的处理和防范注重德性.中国传统危机意识并未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占主导地位,从思想根源上看乃是"天人合一"的理念所致;从社会根源上看乃是封建专制的弊端所致.当今,在和谐社会构建中,传统危机意识可在以下方面彰显其现代价值:一是善于正视矛盾,居安思危;二是善于处理矛盾,临危不乱;三是善于化解矛盾,以和为贵.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大学校园危机事件频频发生,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正常运转,威胁了高校的稳定和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应将校园危机管理作为日常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提高辅导员的危机管理意识和校园危机的应对能力。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忧患意识溯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忧患意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的忧患意识是在继承中国传统忧患意识的基础上,反思历史、把握国情和纵观国际局势的产物,是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上一切可忧之患的清醒认识和深刻把握。  相似文献   

14.
人们面对纷繁杂芜的网络危机显得束手无策,问题根源并不完全取决于外部网络世界的混乱,主要是每个个体网络危机意识品质的高下。根据心理学意识模型构建网络危机意识,它由被动控制区、自主控制区、网络控制区、常规区组成,并阐明网络危机意识的协调、记忆、习惯功能。  相似文献   

15.
面对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社会转型时期日趋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中学政治课要重视对学生的危机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危机意识,了解国情,懂得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应对时代和社会的挑战,抵御意外风险,为升学或就业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16.
"忧患意识"乃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宝贵精神财富之一,它既不是悲观主义也不是厌世主义,而是充满了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其精神积极有为,其内容丰富,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7.
在生产生活方式日益变革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生的信任意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出现多元、多样、多变的复杂情况,主要表现为信仰缺失、道德信任危机、人际信任危机和政治信任危机四种维度。大学生信任缺失的形成是社会、家庭、学校和个人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解决对策包括:重视先进理论对大学生的引导作用,引导大学生实现社会价值认同;引导大学生以唯物辩证的观点分析社会问题;深刻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诚信资源,提高当代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引导学生提升个人品质,为社会信任机制的构建贡献自己的力量。  相似文献   

18.
在政府危机管理中,存在着公众的危机意识淡薄,防范和处理能力匮乏,参与危机处置的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危机教育要融入安全文化建设,应从忧患、互助与博爱三个层次来强化公民的危机意识;应从普及教育提高和行为演练两个途径来提高公民的危机应对能力;应促进我国公民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广度和深度。增强全民危机应对和参与意识的最终目的,是政府与公众和社会力量共同作用,最大程度地避免或降低危机损失。  相似文献   

19.
在留学人员数量不断增加,留学人员年龄呈低龄化发展,留学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之下,此文着眼于研究留学人员的安全意识与危机情况应对能力。文章采用问卷调研的方法,通过数据统计,展现出留学人员安全意识习惯以及危急应对能力的现状,并通过数据的相关性分析,揭示激发留学人员安全意识与留学安全习惯养成以及危急应对能力提高之间的相关性,最终为出国留学行前的安全教育提出建议。根据研究分析,留学安全教育在我国并不是“零基础”的教育,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其能全面的了解安全常识并具备相应的应对操作能力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20.
美国文化既是乐观主义的文化,又是充满强烈忧患精神的文化。危机意识贯穿美国历史的全过程,主要表现为早期对民族国家生存的关怀、二战前社会危机治理和战后以来应对种种内忧外患的民族情结。其深层历史文化根源是清教主义的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传统。危机意识为美国源远流长的改革传统提供了社会心理支持。美国危机意识主体上是乐观主义价值观的独特表现,它构成了美国200年强国之路的最深层动力源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