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到1938年武汉保卫战结束,是中国八年抗战的初期阶段。这一时期,国民政府执行了一条较为积极“努力的”抗日路线,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确立和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和环境因素,因而具有一定的全面性和正义性。抗战中后期,由于国民党抗日路线的逆转,这种全面性和正义性也随之发生质变。  相似文献   

2.
本文论述了红军长征时期,中国共产党关于抗战路线的转变过程,分析了党的抗战线由“抗日反蒋”转变为“逼蒋抗日”的原因和条件。指出中共瓦窑堡会议批判了“左”倾关门主义错误,是抗战路线转变的前提条件,国民党政府对日政策的变化,中间势力的调解和敦促以及对地方实力派统战工作的需要,促使中国共产党抗战路线的转变。  相似文献   

3.
片面抗战路线导致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节节败退,而全面抗战路线引来了共产党敌后战场的巨大胜利.兵民是胜利之本,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壮大得益于人民群众的巨大支援;抗日战争的胜利实质上是党的群众路线的胜利.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必须创造性地发扬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坚持以人为本,激发创造活力,推动发展新跨越.  相似文献   

4.
抗日民族革命战争时期,在中国抗日阵营内部,存在着以共产党为代表的全面抗战路线和以国民党为代表的片面抗战路线的斗争。这是一场争夺抗日民族革命战争的领导权的斗争,其成败关系到中国革命的命运,正如毛主席所指出,“两条路线:国民党政府压迫中国人民实行消极抗战的路线和中国人民觉醒起来团结起来实行人民战争的路线,很久以来,就明显地在中国存在着。这就是一切中国问题的关键所在”。本文试图就我自己的体会,谈一谈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5.
施复亮是抗战胜利后宣传和提倡中间路线的代表人物,他的中间路线的基本思想萌芽于二十年代,而明确揭橥中间路线则是在抗战胜利之后,尤其是在全面内战爆发以后。1945年12月,施复亮在《我的答案》一文中,首次提出“必须在国共两党以外形成一个进步的民主的中间派的政治力量,其强大到举足重轻的地位,既可以做双方团结的桥梁,又可以做共同团结的基础”。该文是施复亮关于中间路线问题的最早论述。1946年7月,他又在《文汇报》发表了《何谓中间派》一文,明确提出“中国的中间派,有它自己的社会基础、政治路线、对内对外的明确政策,以及对国共两党的独立态度”。该文中施复亮首次使用了“中间派  相似文献   

6.
鹭江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历史必修第一册“基础学习与能力提升”第33页第11题,阅读下列材料:卢沟桥事变,标志着中华民族全国性抗战的开始。全面抗战开始后,国共两党因其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制定了不同的抗战路线……。根据材料完成下列问题。其中第一个问题是标志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的历史事件。其给出的参考答案是卢沟桥事变。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国共两党对敌后抗战的重视程度,抗战路线的制定以及抗日态度三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并结合大量历史史料,论证剖析了国民党敌后游击战之所以失败,共产党敌后游击战之所以成功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8.
从1937年“七.七”事变抗战爆发到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的抗战防御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起到了重要作用,粉碎了日本妄图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对中国共产党敌后战场的开辟起到了战略配合的作用。但其后面的抗战路线和错误的抗战方针,导致大片国土沦陷,正面战场溃败。  相似文献   

9.
毛慧 《许昌学院学报》2005,24(4):110-112
抗战胜利后,以民盟为核心的第三种政治力量提出了由党派联合政府达到民主宪政国家的建国方案,即所谓的中间路线:这一方案集中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利益,并与中共的新民主主义国家建国方案第一步目标的实现具有一致性。中间派人士立足反对内战、要求和平,反对独裁、要求民主,客观上有利于中共领导的人民解放事业。但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以及国共两党的高强度对抗,使得中间路线在实践中归于失败。  相似文献   

10.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抗日战争.在抗战之前和抗战之初,中国共产党在华北地区坚决贯彻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团结一切可以抗日的党派和阶级,准备和推动了平津抗战和华北抗战.八路军开赴山西前线,坚持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战场的作战,严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11月上旬忻口、太原失陷后,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规战争基本结束.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作战的正确方针,推动了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发展,开创了华北抗战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1.
中国海军抗战是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一个组成部分,作者对这一过程进行了详细考察,认为中国海军整个抗战过程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建立以江阴阻塞线为重点的水上封锁线,以策应淞沪作战,拱卫京畿南京;第二阶段采取要塞战和阻塞战配合使用的战略,重点保护武汉;第三阶段以水雷战为中心,扼守川鄂水道,保卫陪都重庆。  相似文献   

12.
第五章 全民族的抗日战争一、重点问题: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特点、意义.2.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3.两条不同的抗日指导路线.片面抗战路线——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抗战建国纲领》(1938年3、4月间);全面抗战路线——中共中  相似文献   

13.
第五章 全民族的抗日战争一、重点问题: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特点、意义.2.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3.两条不同的抗日指导路线.片面抗战路线——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抗战建国纲领》(1938年3、4月间);全面抗战路线——中共中  相似文献   

14.
全面抗战中期的抗战小说较之抗战初期,无论是抒写英雄人物,呼唤民族伟力,还是继续揭露后方丑态,讽刺黑暗现实,都显得更为理性,更为深沉,特别是沙汀、艾芜、张恨水等作家用现实主义的笔触描写大后方农村与城镇的社会生活百态,将尖锐的政治揭露与对社会黑暗的剖析结合起来,从不同侧面表现出现实斗争中的迫切主题,将中国讽刺小说艺术提升到了一个新阶段。而陈瘦竹、萧红、陈铨等作家对个体命运的关注,对民族劣根性的批判,对思想启蒙的呼唤以及宣扬民族主义的小说创作,成为抗战小说的另一维度,体现出抗战中心话语下多元的主题诉求,也使得抗战中期的抗战小说呈现出与抗战初期迥然有异的嬗变特色。  相似文献   

15.
“史迪威事件”是蒋介石消极抗战的产物。本文根据《史迪威日记》等第一手资料,通过对“史迪威事件”发生发展的全过程进行客观的分析,认为可从两次中国远征军入缅战役、史迪威与陈纳德关于军事战略的分歧、以及史迪威与蒋介石对中国共产党抗战力量的不同态度,看出蒋介石的消极抗战与史迪威的对日作战军事行动处处相抵牾。由于史蒋矛盾日益突出,最终导致了“史迪威事件”。劳而无功的史迪威不仅成了蒋介石消极抗战路线的牺牲品,而且成了蒋介石的替罪羊。  相似文献   

16.
1933年1月,日本帝国主义大举进攻华北的门户——山海关(因地处河北省临榆县境内,又名“榆关”),中国驻军何柱国部奋起抵抗,打响了长城抗战的第一枪,史称“榆关抗战”或“榆关事变”。关于这一历史事件,至今尚未见有专文介绍,通用的中国现代史教材也是一笔带过,语焉不详,有鉴于此,笔者不揣浅陋,试对榆关抗战作一综合叙述。  相似文献   

17.
抗日战争时期的第五战区是国民政府对日作战的一个重要序列区。1939年10月,第五战区长官部移驻鄂西北老河口市,随后以老河口市为中心,建立文化团体、创办报刊杂志、举办演出等为形式的抗日文化活动广泛地开展起来了。老河口市一时成为全国文化抗战的中心之一,鄂西北的抗战文化也成为全国抗战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8.
对抗战时期国民党的抗战路线,军事方针,内外政策,正面战场的作用等不同程度的积极意义做出充分的实事求是的评估,我想,这无论是对于昨天,还是对于今天的海峡两岸关系以及将来,应该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9.
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两次淞沪抗战之比较研究余子道在中国伟大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中,在淞沪地区先后举行了一二八抗战和八一三抗战。这两次轰轰烈烈的抗日之役,英勇悲壮,震惊中外,影响深远,在抗日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一二八与八一三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又各具不...  相似文献   

20.
中国后现代主义影响下的媒介消费,实际上推动着抗战电视剧的改编实践,新世纪抗战改编剧的传奇英雄叙事的消费倾向越来越明显。满足大众的消费"欲望"与追求利润的目的是转型的原因,集中表现在抗战传奇英雄人物形象塑造对感性审美主义的青睐和抗战传奇英雄故事情节设置对偶然性的重视。市场经济与产业化的背景下,抗战传奇英雄叙事正经历第三次转型——消费转型,但是抗战传奇英雄叙事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