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角里”的写法与音读是学术界长期聚讼不已的问题之一。│k│组声母(舌根音)和l声母(边音)为什么能互相转换?牵涉到音韵学的一桩公案———即上古汉语究竟有无复辅音。本文认为转换的原因在于音节的失落与增生。其不同于一般的异读,而且与前人所谓的缓读、急读也不尽相同。汉字“六书”中的“转注”,也与音节的失落与增生有关。此种现象的产生早于“反切”的出现。产生音节失落与增生的原因,除了书面语和口语的差异,还有雅言与俗语的不同。黄侃先生的“叠韵互音”说亦曾用来解释这种语言现象  相似文献   

2.
3.
研究《诗经》的“是”字,对探索先秦时代“是”字的性质及其发展,无疑大有种益。笔者以1979年中华书局影印的《十三经注疏》为版本,统计出《诗经》的“是”字在52篇诗中使用,共130例。下面分类通一考释。一“是”字用为指示代词(A)代表第一种格式,其余类推。格式中的X代表“是”字。S代表主语,加括号者表示主语可有可无。N代表名词或名词性成分。V代表动词调语,M代表动词或动词性成分。下同。(1)“如贾三倍,君子是识。”(大雅·瞻仰)(2)“厥声,肃雍和鸣,先祖是听。”(周颂·有瞽)(3)“视民不,君子是则是。”(小…  相似文献   

4.
“关关”(《诗经·周南·关睢》)与“交交”(《风》中出现三次,《雅》中出现三次)诠义古来并非众口一辞。“关关”,《毛诗正义》:“关关,和声也。”马瑞辰案玉篇“关关,和声也,或作  相似文献   

5.
以今音读《诗经》,韵脚往往不谐.学者对此多有论及,但缺乏系统的考证说明.杂取“风”、“雅”、“颂”中诸多章节,从音变、旁转和通假角度对不谐的韵字加以考释,梳理其古今声韵的变化,说明其用韵不谐的原因,用以与同行们探讨,并为阅读者借鉴.  相似文献   

6.
7.
《诗经·淇奥》关于“瞻彼淇奥,绿竹猗猗”中“绿竹”的解释,历代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为“绿,王刍也。竹,篇竹也。”另一种则是以“绿竹为竹”。是草是竹,时代久远,世事变迁,已不可确考。但从淇川地区的出土文物、朝廷对淇川地区设置的管理竹林的官职,说明了在远古时期,淇川是有竹的。此外,南北朝前,多个史料证明淇川有竹。此后,史料中不再有竹的证明。或许在南北朝前,淇川确实有竹,后因某些原因,竹林不再存在。  相似文献   

8.
《诗经》中“天”“帝”名义述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经》中“天”“帝”名义述考蒋立甫一《诗经》中含“天”字诗句165个,共有166个“天”字,另诗题中有3个“天”字未计。这些“天”字,除去与其他字组成双音词的(放在下节谈),单个使用的有90个。它的使用意义:一是指自然存在的天,大体相当日常所说的“...  相似文献   

9.
根据古文献可知,鸤鸠在树上养子且有"主管平均"的鸟传说.对<诗经>中鸬鸠的解释大略有三种:一是鴣鵴(布谷),二是戴胜(戴鵀),三是鸲鹆(八哥).根据现代鸟类学者的说明,鴶鵴不营巢不养子,戴胜很少停在树上,所以不是鸤鸠,而符合古文献中鸤鸠生态的只能是鸲鹆.  相似文献   

10.
文章对《诗经》中语音变化较大、音理较为复杂的通假字和本字进行了分析,指出了这些通假的古音依据,明确了其古今音变的基本线索.  相似文献   

11.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前人对《诗经》进行了深入研究和详尽考释。本人对《诗经》有些词语的注释不敢苟同。现辑录几则,向通家问教。  相似文献   

12.
《诗经》作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其内容、思想以至于形式都是我们学习的基础。作者主要通过对《诗经》中诗歌题目的某一类型来进行分析和考论.意在通过“采X”类诗歌的内容和命题特点的考察和总结,从而进一步来学习《诗经》中“采x”类诗歌的命题规律。希望能从《诗经》诗歌的命题角度对《诗经》的认识和研究有一个新的进展,也希望对有关学者研究《诗经》提供一个基础性的文献材料。  相似文献   

13.
文章对《诗经》中的“山有X,隰有X”进行考证,指出“隰”是山脚下低于原的平地,可种树,可种庄稼。同时,较为系统地探讨了“山有X,隰有X”句式在《诗经》中所起的“兴起婚姻爱情”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文章对《诗经》中的“山有X,隰有X”进行考证,指出“隰”是山脚下低于原的平地,可种树,可种庄稼.同时,较为系统地探讨了“山有X,隰有X”句式在《诗经》中所起的“兴起婚姻爱情”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毛诗"主人毛苌籍贯之争,近年来引起广大学者关注,由于众说纷纭,时人难辨真伪,河间、献县、饶阳"3地"之争引据各有出处,但均缺乏强证。笔者以为,考证毛籍应从河间、献县、饶阳3地历史沿革入手,是为"赵人说"。从毛苌与河间王刘德的关系不难得出毛生活的确切年代;河间毛苌墓系毛"衣冠家",毛氏后人尊河间三十里铺为故里与毛苌在此讲学有关,非毛苌出生地;认为毛苌是今献县人未免牵强,献县是"毛诗"的传播地,亦非毛苌出生地。毛苌故里就是原名"诗经村"的今河北省饶阳县师钦村,毛苌出生地在今饶阳,也符合"赵人说"的历史地理状况。  相似文献   

16.
“毛诗”主人毛苌籍贯之争,近年来引起广大学关注,由于众说纷纭,时人难辩真伪,河间、献县、饶阳“3地”之争引据各有出处,但均缺乏强证。笔以为,考证毛籍应从河间、献县、饶阳3地历史沿革入手,是为“赵人说”。从毛苌与河间王刘德的关系不难得出毛生活的确切年代;河间毛苌墓系毛“衣冠家”,毛氏后人尊河间三十里铺为故里与毛苌在此讲学有关,非毛苌出生地;认为毛苌是今献县人未免牵强,献县是“毛诗”的传播地,亦非毛苌出生地。毛苌故里就是原名“诗经村”的今河北省饶阳县师钦村,毛苌出生地在今饶阳,也符合“赵人说”的历史地理状况。  相似文献   

17.
国野制度是先秦村社结构的基本组织框架,它是从封建制度的架构中延展与派生出来的。国野制度确定了《诗经》中不同地域间村社组织结构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周宣王的改革政策意味着村社组织结构由血缘结构向地缘结构的跃迁,更预示着国野制度的终结。《诗经》史料有助于研究国野制度的真实面貌,同时,对周代国野制度的辨析与梳理,也有助于解决《诗经》中部分疑难词句的训释问题。  相似文献   

18.
《诗经》中的《君子偕老》、《鹑之奔奔》两篇,一直以来都被视为斥责卫宣姜与庶子公子顽“乱伦”、“淫乱”。对两周的婚姻俗制的考察,可证明“乱伦”、“淫乱”之说并不成立;着眼于诗歌本身的事义分析才能尽可能地回归本义。  相似文献   

19.
文章对《诗经》《楚辞》中的连绵词做了全面考察和统计,对其中有些连绵词的意义差异、形成同源的状况以及字形变化等情况进行了评论。  相似文献   

20.
《诗经》中的“Zhuo Dong”是壮语的“一条虹”;“复关”是壮语的“丈夫”;“中心是悼”的“悼”是壮语的“心烦、怄气”;“终风且Ge”的“Ge”是壮语的“暗、阴暗”;“静女”是壮语中的“纯洁的女子”;“Mang”是壮语的“狗”;“三岁贯女”的“贯”是壮语的“喂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