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鱼类的呼吸     
任何动物要想生存下去,就必须 不断地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鱼类也同样要进行这样的气体交换,只是方式不同。陆生脊椎动物是靠肺从大气中吸收氧气,鱼类则利用鳃吸收溶解在水中的氧气。 那么鱼类到底是怎么进行呼吸的呢?有的人看到水池里的鱼,嘴巴一张一合,便以为鱼是在呼吸;还有的人认为鱼也像人一样,用鼻子呼吸,这种说法,都是不确切的。鱼类虽然有鼻子,但它的鼻子只是一种嗅觉器官,而且不和口腔相通。鱼类是靠嘴和鳃盖的运动使水出入鳃部管呼吸作用的。鳃盖下面的鳃是由梳子状整齐排列的鳃丝组成的,鳃丝的两侧又排列着鳃小…  相似文献   

2.
一、“呛水”是将鱼头提离水面而暴露于空气之中。虽短暂,但频繁。使鱼间断性地进入了“无氧区”。 鳃是鱼类的主要呼吸器官,能够十分有效地利用溶解在水中的氧,但一般却不能吸收和利用大气中丰富的氧。离水的鱼儿活不长久,这不但因为鳃需要保持湿润,才具有摄氧能力,而且柔软的鳃只有在水环境中才能伸展开来,扩大与氧的接触面积,一离开水,鳃片、鳃丝、鳃小片就要叠合起来而失去呼吸能力。鱼不能利用空气中的氧就和用肺呼吸的人类不能利用溶解在水中的氧的道理是一样的。 有人提出名为“呛水”,实为“呛气”。这个论点似乎可以成立…  相似文献   

3.
“鱼儿离不开水”的道理大家都知道。可是,我们也看到,像黄鳝之类的鱼在离开水后,仍能活很长时间。这是什么缘故呢?原来有些鱼类除了用鳃呼吸外,还能利用身体其它部分的某些特殊构造来进行呼吸,通过这些辅助呼吸,它们在离开水的情况下仍能维持其生命活动。下面介绍几种鱼类的辅助呼吸。皮肤呼吸。鳗鲡常常在夜间从水中爬上陆地,再移居到别的水域。在离水时,鳗鲡便通过湿润的皮肤进行呼吸。能进行皮肤呼吸的鱼类还有鲶鱼等。口咽粘膜呼吸。秋天,当稻田里的水于后,生活在稻田里的黄鳝就钻人泥穴中,经过几个月也不会死亡。这是因为…  相似文献   

4.
鱼的气呼吸     
有不少鱼能够在离开水后存活好长一段时间,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这些鱼都有一手绝活一一气呼吸。我们知道,绝大多数的鱼都是依靠水中溶解的氧气来完成呼吸作用的,这里的主要呼吸器官就是鳃c而有些鱼却能利用空气中的氧进行呼吸,这就是气呼吸。能够进行气呼吸的鱼多生活在热带、亚热带或溶氧经常缺乏的水域,或有特殊的生活方式,它是鱼类适应环境的结果。鱼类的气呼吸器官较多,现简介如下。1.皮肤:这些鱼的皮肤裸露或鳞很小,其上布满微血管,能进行气体交换,完成气呼吸。如鳗缅、黄鳝。泥鳅、弹涂鱼等。据此,鳗缅可在夜间爬上岸,…  相似文献   

5.
读过2005年第八期《(?)鲦出水只有3秒钟的生命》一文,感到新 奇,于是请教上海水产大学几位教授,他们与我有同感。因此 查阅有关资料,但关于(?)鲦离水后的存活时间确实没有资料。不过 从一些实际情况我们了解到,(?)鲦离水后的寿命不仅局限于3秒钟 内。上海郊区每年冬季干塘时,历时1个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 鲦仍在泥上或在车干水的水草中挣扎。 我们已经知道,鱼是靠鱼鳃的呼吸来维持生命的,当鱼鳃在水 中时,每个鳃小片的上下表面都和水接触,鳃腔内的水始终处于流 动状态,从而呼吸得以正常进行。但当鱼离开水后,鳃小叶粘叠在一 起,无法和外界接触,更由于在空气中干燥失水和表面的黏液凝结, 很快就无法交换气体,但鲤鱼、鲫鱼等离水后(尤其在冬季),只要用  相似文献   

6.
王靖 《中国钓鱼》2001,(11):24-24
古语云:“如鱼得水。”此言证明了鱼儿是离不开水的,只有鱼儿借助于水才能生存,才能畅游和繁殖,本人对“呛水”一说持绝对的否定态度,此举为画蛇添足是也。 要说明为何持否定态度,让我们先从鱼儿在水中的呼吸说起。鱼的呼吸器官主要是由嘴、口腔、鳃叶及鳃叶上的血管组成。鱼儿在其鳃上能分泌一种黏液,并黏附于鳃叶上,鱼儿在水中呼吸时,先由嘴把水吸入口腔,当水流  相似文献   

7.
曾鹰 《中国钓鱼》2001,(7):34-34
《中国钓鱼》去年第七期,有篇《钓大鱼“呛水”新解》的文章。文中说,钓上大鱼连呛几口水就会令其俯首就擒,使其迅速晕死而失去抗争力。读后,对此观点不敢苟同。钓了几十年鱼,也听过不少钓友讲过“呛水”的技巧,呛水的作用。但把它夸大得那样神乎其神,好像不是这么回事。 既然鱼类是用鳃呼吸的(文中讲得详尽而正确),也就没有必要为“呛”字下定义。用鱼池的鱼做实验,较大的鱼不知究竟有多大?  相似文献   

8.
邢湘臣  张天林 《垂钓》2001,(7):42-44
鱼类生活在阻力(密度)远比空气大得多的水中,因此一般鱼类的身体都是两头比较尖细.中部膨突,多少有点像梭形。这样.可有效地减小水的阻力.提高游泳速度,增加捕食或逃避敌害的能力,然而在广阔的水域.虽说是同一个大环境.但在这个大环境中又包括了许许多多的小环境。  相似文献   

9.
李歌 《中国钓鱼》2004,(4):44-45
大家知道,鱼类长在水中,是靠溶于水中的氧气来维持生命循环的,它们每次张嘴“吞水”过程中.鳃耙部位微细血管吸收水溶氧来完成“呼吸”使命。然而水体中的氧气分布不像大气中一样基本均匀很少变化,而是随着自然界许多客观条件的改变而随时改变,因此,水族动物的趋氧行为就显得格外明显。鱼  相似文献   

10.
鲈鱼     
王长工 《钓鱼》2014,(5):25-25
在中文里,一共有四种鱼类是可以被称为鲈鱼的,分别是海鲈鱼(学名日本真鲈,分布于近海及河口海水淡水交汇处)、松汀鲈鱼(也称四鳃鲈鱼,降海型涸游鱼类,最为著名)、大口黑鲈(也称加州鲈鱼,  相似文献   

11.
钓鲢四步曲     
梁富容 《钓鱼》2014,(3):26-27
鲢鱼(含花鲢,即鳙鱼),属于水上层鱼类。过去有的人总认为它一年四季都在水上层生活,其实不然,鲢鱼和其他鱼一样,也是趋温动物,  相似文献   

12.
钓友相会,谈起补品之事。有位钓友问:“目前一些补品,说是用深海的鲨鱼制造的,什么是深海?深海有哪些鱼类?”这倒是十分有趣的话题。所谓“深海”,就是海水深500米至2000米不等,甚至于3000米以上。深海鱼类并不单指鲨鱼(其中部分鲨鱼才是属于深海鱼类,大部分是中上层鱼类)。深海鱼类的种类很多,据有关资料初步统计,全世界共有49个目,常见的有:天鳃鲨目的灰文鳃鲨,真鲨目(猫鲨科)的光尾鲨,角鲨目(鲨科)中的蒲氏霞鲨和乌鲨,鳐目的无刺鳐科,银鲛目的吻银鲛科,鲱形目的深海鲑科、褶胸鱼科、钻光鱼科、巨口鱼科、蝰鱼科,灯笼鱼目的新灯笼鱼科、裸…  相似文献   

13.
大林子 《垂钓》2007,7(1):41-41
“鱼水情”恐怕是鱼与水之间一个永恒的情感命题。然而这无奇不有的大千世界里,也有一些不在水里生活的鱼类。有一种肺鱼在澳洲、美洲、非洲均有分布,它们有一个特殊的本领,能从大气中吸进空气,  相似文献   

14.
鳖属爬行纲,龟鳖目。俗名有:甲鱼、水鱼、王八、团鱼等。鳖不像鱼那样用鳃呼吸,而是用肺呼吸空气,故常要将鼻伸出水面吸气。正常情况下,每20分钟左右吸一次气,气温越高,它吸气的次数就越多。也有时它浮在水面上,或者爬到岸边的岩石上晒盖。鳖喜食小鱼、小虾、贝类及奥鱼、烂虾、禽畜的血和内脏等。鳖属变温动物,生活造温为17~32℃,最佳温度为28-30℃,此时觅食频繁,生长也快。15℃以下时,开始钻进水下的泥沙中冬眠,呼吸微弱,不吃不动,靠体内贮存的营养维持生命。如果水温在32℃以上时,随着温度的不断升高,摄食量也相应下…  相似文献   

15.
鱼类图谱     
乌鳢Ophiocephalus argus(Cantor)。俗名黑鱼、鱼、财鱼、蛇头鱼。体长,呈棒状,背鳍和臀鳍基较长,两具锐齿,喜栖息干混浊的水域。底层鱼。有辅助呼吸器。为猛的肉食性鱼类。成鱼善伏袭取食鲴、鳑(?)、泥鳅、虾、水昆中及其幼虫及其幼虫和甲壳类。二冬龄性成熟。产卵期下旬-8月初,产卵场多在池沼河边水草丛生或有芦苇的浅滩。由亲鱼衔植物碎片筑巢并保护卵和仔鱼。生长较快,大个体达5公斤左右。生活力强,能直接呼吸空气,离水甚久不死亡。肉味鲜美,是一种很有价值的食用和养殖鱼类。目南方各省已进行人工养殖,在混养中一般家鱼种的体长要大鸟鱼种的一倍以上,免被吞食。分布于我国东部。  相似文献   

16.
金枪鱼隶于鲈形目、金枪鱼亚目、金枪鱼科。立的轮廓呈纺锤形,挺脱、坚强有力,是典型的远洋鱼类。鱼体头尾尖,中段粗大,呈立椭圆形,适于减低水的阻力、头呈子弹式,口能紧闭,眼睛牢牢严密镶嵌在头侧,鳃盖紧  相似文献   

17.
鱼类趋氧性假说(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邢乐仁 《垂钓》2001,(10):37-39
讲到鱼类的“趋氧性”,必须先讲鱼类的呼吸。有人做过实验,在水族箱内,三个月不投喂任何饲料,鱼儿日渐消瘦、游动缓慢。但将其弃之于岸,实行断氧,少则几十分钟(夏季),多则几小时(冬季),必定死亡。我们常说“鱼儿离不开水”,但当水中含氧量开始下降时,鱼儿的第一反应就是提高呼吸频率,以维持一定的呼吸强度,并停止摄食,而后向富氧区转移。  相似文献   

18.
爱钓有道     
为抢救香鱼这一珍贵鱼类资源,今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前,浙江省乐清市渔政部门在该市大荆镇水涨溪和石门潭放流香鱼苗7万余尾。 香鱼,鱼纲,香鱼科,体侧扁,成年鱼长约20厘米,色青黄,鳃盖后方具一卵形橙色斑纹,吻端下弯。香鱼秋季溯溪流产卵,卵呈黏性,雌鱼产卵后大部分死去。因其肉质鲜美,富有香味,故称之。香鱼性喜生活在水体清  相似文献   

19.
在盛夏的黎明;在闷热的阴天;在水生植物密铺的水面;在油类所污染的水体,我们常常会看见鱼类将头抬起在水面,不停地将水和空气混合吞进。这种现象,人们称为是“鱼浮头”。 “鱼浮头”是由于水中溶氧明显缺少,鱼类感到体内严重缺氧,而被迫采取的一种保护性呼吸状态。这种持久保持的头向上、稳定身体的被迫性体位,十分耗费体力。同时,还停止了摄食。为努力保持这种体位和加速呼吸运动时,也就加速了体内氧气的消耗。它们  相似文献   

20.
候凤明 《钓鱼》2005,(8):25-25
鲤鱼有须2对,咽齿3行,鳃耙15~22,背鳍臀鳍都具有粗壮带锯齿的硬刺,为杂食性鱼类,喜食底栖的水生物,生长速度快,最大的个体可达数十千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