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笔者实地走访调查江苏南通历史文化街区,以拍摄、绘图、查阅文献等方式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分析南通传统民居的建筑样式。该文以流传至今的明清时期南通老城区偏西部和平桥附近小巷内的典型大宅为范例,细致阐述南通传统的民居格局,并就屋脊、瓦当等装饰细节追寻当地民众的传统等级观念,以及风水思想。通过研究区域建筑风格,探讨其反映的城市文化形象,并指明保护历史建筑、文化街区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中国民居是中国一切传统建筑之根源,具有强大的文化附着力,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中国民居不断汲取着新的文化内涵,并以其独特的魅力向外传递着连绵不断的文化信息。因此,研究中国民居就是研究中国文化。晋城位于太行山的南端,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繁荣的明清经济,使这里保存了数以万计的明清两代民居。根据晋城的地理环境、城镇布局,分析了晋城古村落形成的原因,概括和总结了晋城民居的布局、形制及不同建筑的相关特点,进而深入地研究了晋城民居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还对与晋城民居有关的民俗与社会现象进行了探讨,从中可了解到晋城醇厚的民风对民居建筑的影响以及勤劳务实的晋城人民对中国古代建筑与文化的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的民居建筑往往会迎合主人的心理追求,凭借环境要素,构建建筑与文化的空间关联性,匾额便是这种人居意识的物化体现.江西丰城白马寨明清古建筑群现存大量匾额,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地域特色,是赣中地区民居建筑匾额文化的突出代表.以白马寨为例,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展开,横向维度进行文化释义和类型分析,纵向维度探究匾额...  相似文献   

4.
民系民居文化理论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源自陆元鼎先生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南方民系、民居与现代村镇居住模式研究”,是中华民族形成时代背景下构建的一种以中华民族支系(民系)为文化牵引的关注民居建筑本体的建筑学文化研究方法。民系民居文化理论具有自主知识体系形构的方法根基,是当代中国本土建筑学与人居环境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核心表达,呈现出知识体系自主建构的新时代诉求。不仅如此,以民系民居文化理论形成的现代语境为基础,中国近现代建筑史学发展阶段经历了从民族主义建构下的文化规范确立,到实证主义统摄下的系统规律探索,再到当今极具后现代性的对人居环境意义的探寻三大历史阶段,从价值论的角度探寻其范式变革则呈现出从“民族主义中心论”到“实证主义中心论”再到“人本主义延伸论”的范式转移。研究最后从中国历史建筑研究中的民族文化规范确立、中国实证建筑学研究中的科学文化观主导、中国当代建筑史学研究中的“后现代性”呈现3个阶段,解读中国现代建筑史学框架下民系民居文化理论从建筑的文化规范到聚居的文化意义之范式变迁的历程。  相似文献   

5.
东亚传统民居由于共同承袭了悠久的儒家、佛家、道家及当地独特的地域文化的传统,今日仍被中外建筑学者及建筑师所重视。而今日东亚建筑学者及建筑师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将传统民居中珍贵而有价值的原则,融入现代住宅,尤其城市中的现代高层集合住宅之中。本文提出了三种重要原则,探讨其对未来现代住宅的应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步入近代之前呈现出较明显的稳定性。但到了近代,随着国门被迫打开、西方文化大量涌入,中西方文化冲突加剧,中国传统文化也发生了相应变化。本文主要对近代西方文化传入中国的方式和西方文化对传统文化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传统文化在近代中国演变的历程,并概括出传统文化在近代中国演变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岭南园林     
岭南,是我国南方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诸岭和越城岭)以南地区的概称。广东是岭南园林的主要发源地。古代的岭南园林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生根于民居建筑的庭园,另一类是位于州府城区附近的风景名胜区。近代以来,前者多演变为公共建筑庭园,后者则发展成城市公园。  相似文献   

8.
在江西省抚州地区乐安县牛田镇,有个千年历史的古老村落——流坑。该村始建于五代南唐升元年间(公元937—942年),全村绝大多数人姓董,尊汉代大儒董仲舒为始祖。流坑村有“三奇”著称于世。一是堪称明清民居建筑的博物馆,全村现有明清建筑270多处,其中有牌坊楼阁  相似文献   

9.
传统民居是指按照传统方式建造的具有地域性或民族性特征,供家庭或家族居住使用的民间建筑。以清朝至民国时期甘南藏区传统民居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的梳理、比较、分析认为:甘南藏区传统民居在其发展过程中,先后有帐篷、板屋、碉房、土木平房、土木二层楼房等多种形制的建筑风格;甘南藏区的居民由于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使其在发展演变中表现出传统型、混合型以及商业型3种模式;藏族传统民居具有地域适用性强、多功能的土平屋顶、建材多就地取材、民居内部格局深受风俗习惯的影响等特征。  相似文献   

10.
王丽坤 《文化学刊》2009,(4):96-102
在古典戏曲已经定型的明清时代,民歌时调却随着人们的喜爱而获得了新的发展。《明清民歌时调集》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俗文学史上的奇葩,全面深入地刻画了明清时期的社会生活和民俗文化,同时更是研究近代汉语的重要资料,其中收录了大量的俗语词,为汉语词汇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语料。  相似文献   

11.
近代以来,长江中下游城市发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因工商业的带动,无锡、常州等城市经济迅速发展,而在明清时期繁华的扬州到了清末民初由盛转衰发展缓慢。探究近代扬州经济衰退的历史根源。总结其经验教训,对扬州乃至中国城市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正>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促进新型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提升中国传统民居保护与研究水平,展示古城扬州民居保护与利用成果,恰逢扬州建城2500周年之际,由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民居建筑专业委员会、扬州市城乡建设局、扬州市古城保护办公室、中国名城杂志社联合主办,扬州大学建筑科学与工程学院、扬州意匠轩园林古建筑营造有限公司、扬州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院、扬州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共同协办的中国民居学术研讨会,定于2015年8月下旬(具体日期以正式通知为准)在江苏省扬  相似文献   

13.
<正>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促进新型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提升中国传统民居保护与研究水平,展示古城扬州民居保护与利用成果,恰逢扬州建城2500周年之际,由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民居建筑专业委员会、扬州市城乡建设局、扬州市古城保护办公室、中国名城杂志社联合主办,扬州大学建筑科学与工程学院、扬州意匠轩园林古建筑营造有限公司、扬州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院、扬州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共同协办的中国民居学术研讨会,定于2015年8月下旬(具体日期以正式通知为准)在江苏省扬  相似文献   

14.
<正>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促进新型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提升中国传统民居保护与研究水平,展示古城扬州民居保护与利用成果,恰逢扬州建城2500周年之际,由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民居建筑专业委员会、扬州市城乡建设局、扬州市古城保护办公室、中国名城杂志社联合主办,扬州大学建筑科学与工程学院、扬州意匠轩园林古建筑营造有限公司、扬州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院、扬州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共同协办的中国民居学术研讨会,定于2015年8月下旬(具体日期以正式通知为准)在江苏省扬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通过对延边乡村住宅现状的调查,从传统民居和新建住宅两种形式进行分析,指出各自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提取其中的节能、生态优势,并针对延边乡村特定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借鉴传统民居的的生态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根据朝鲜族居民生活习惯和起居方式进行住宅的可持续设计研究,从住宅的平面形式、围护结构构造形式、采暖方式、建造材料等方面提出合理的建议,以指导今后延边地区乡村的住宅的设计.  相似文献   

16.
结合实地观察获取的资料,对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的传统建筑作了概括的描述和分析,回顾了苏联时期针对传统纪念性建筑的修复保护工作,探讨了当地传统民居的建筑特点,并粗略地概括出"乌兹别克柱式"的概念。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通过对延边乡村住宅现状的调查,从传统民居和新建住宅两种形式进行分析,指出各自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提取其中的节能、生态优势,并针对延边乡村特定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借鉴传统民居的的生态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根据朝鲜族居民生活习惯和起居方式进行住宅的可持续设计研究,从住宅的平面形式、围护结构构造形式、采暖方式、建造材料等方面提出合理的建议.以指导今后延边地区乡村的住宅的设计。  相似文献   

18.
中山陵是中国近代革命家孙中山的陵墓,中山陵园的建筑与其建筑档案记载了中国近代建筑事业开创者们的思想、探索和成就。文章介绍了中山陵园的建筑与南京市城建档案馆珍藏的中山陵园建筑档案。  相似文献   

19.
该文从历时角度分析了“有被X到”结构的构式化演变过程,“有被X到”的源形结构“有2+V/VP”最早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之后逐步发展为“有2+无被动标记的VP”结构,再到“有2+有被动标记的VP”结构,然后经历隐退复兴形成了“有被V到”结构。构建“有2”和“到”的虚化用法复兴,是结构式最终能实现构式化的主要原因。复兴之后“新形式—新意义”配对成功,构式“有被X到”正式形成,构式义可以概括为“言者利用X表达对事物(事件)主观评价”,“有被X到”结构构式化演变是一种自为存在的过程,有其特殊的演变路径。  相似文献   

20.
广东客家侨乡地区,现存大量围屋民居。建筑中的碑刻碑文和民间流传的族谱等以传统图文记录形式,具体形象地反映了民居的营建思想。包括象征比附、注重风水的营建思想,聚族而居、析居而聚的营建思想,以及光宗耀祖、垂裕后昆的营建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