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群颖 《文化交流》2008,(11):56-60
乡土是我们的根。清华大学陈志华教授有一段广为流传的话:"作为乡土文化存在与发展的物质环境的乡土建筑,正在迅速地走向灭绝。如果不赶紧下大决心抢救,我们将永远失去它们,那损失难道会比死光了大熊猫或者金丝猴小吗?"  相似文献   

2.
系统地总结了当下乡土建筑的类型与分布状况,进而从整体性、系统性和非遗活态性三个方面对乡土建筑保护中"真实性"问题再次反思。探讨了乡土建筑系统性的研究策略,通过营造本质和营造主体研究,以匠意、匠技为出发点,从尺系尺法、匠习手风、匠技流派、形制风格等方面分析乡土建筑地域性特征,进而形成区划分类和谱系框架。在"真实性"研究的基础上,还针对世界遗产中乡土建筑的保护方法问题,提出了"低技术"方略,即立足于乡土自然条件和人文习俗,采用传统经验和营造工艺,运用地方材料和简便易行的技术手段进行保护,以期对乡土建筑保护的可持续之路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3.
李蓓蓓 《文化学刊》2022,(7):166-169
乡村振兴是国家战略,而实现这一国家战略,青年人才是关键。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戏剧专业教学以及乡土文化进行有机且创新地融合,激励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青年人下乡创业,是当前高校教育的重大课题。本文通过一次乡土原创戏剧的创排,分析青年人思想政治教育与戏剧以及乡土文化融合的可行性,探讨如何用青年人熟悉的、具有家乡特色的方式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从而调动青年人心甘情愿投身乡村振兴战略中。  相似文献   

4.
庹飞 《职业圈》2007,(19):60-61
刘醒龙的小说表现出了一种对比鲜明的审美向度:对传统乡村文明的歌颂和对现代都市文明的批判.为乡土逐渐被现代都市文明所浸染而忧心忡忡,并试图用善心及爱的力量重建他的乡土生活理想.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历史村镇、乡土建筑的普查、保护规划的编制和相关保护机制的研究,提出在当前新形势下,规划师如何编制具有可操作性的保护规划、规划管理者如何采取可实施的管理方法,以解决乡土建筑遗产面临的种种问题,使保护规划和规划管理发挥真正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在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建筑的地域性特征被逐渐淡化,民族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建筑的收集整理、保护传承、展示利用显得日趋重要.黄淮交汇文化区乡土石砌民居作为一种极具地方特色的民居形式,自身营造技艺和其风俗特征,都是当地的宝贵历史财富.对于文化区乡土石砌民居的研究,以历史资料和实地走访为基础,系统梳理该区域乡土石砌民居的...  相似文献   

7.
现所可以直接用作考察研究的"下市话"文本,除现在世的少量可视为"传承人"的口述之外,更主要是存在于"侨批"里面。侨批是发掘发现各地乡土性民间秘密语的主要文本资源。侨批与个中各地乡土性民间秘密语的解读两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的基本的核心环节,也是"下市话"等乡土秘密语之于侨批以及侨批隐语的最根本关系所在。"下市话"等一些乡土秘密语亟待发掘保护的语言类民间文化遗产,需要采取立即抢救性地采辑口述史性质的文本,还要不失时机地发掘、保护散存于各类文献中的文本并予及时准确的解读。  相似文献   

8.
乡土文化是乡村大众的精神家园,对人们潜在的影响自然而深远。乡土文化是核心价值观发展滋生的良田沃土。立足乡土文化,整理家谱典籍,传承家规家训,挖掘典故史实,弘扬民俗文化,修故居古迹遗存,打造宜人风光景致,以民为本,树立典范,重视教育,把核心价值观融于其中,加强培育人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随着乡亲、乡音、乡情、乡愁跨越田野、跨越乡村,传遍中国大地。  相似文献   

9.
1985年10月通过诗刊《乡土诗人》所提出的中国文化乡土化、民族化、现代化理论的主张,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大家认为:“三化”主张是吻合中国文化国情的。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问题,我认为:中国文化必须以乡土化为基础、以民族化为支柱、以现代化为高度,从而塑造其辉煌形象。其理论内涵在于忠实于生长的国土,在于灵魂的种子从容不迫地顺应生命之自然,从历史和现实持续不断的递进中拓展民族心理空间,使其张力场在一种动态平衡中保持文化的秩序。 乡土化的理论基础 理论思维必须合乎于客观规律,也就是说构建文化的通天塔,必须以科学的理论为基础。中国文化模式属于乡土文化模式,与古希腊文化产生的地理背景不完全相同。中国文化是以农为主的大陆文化。乡土化是中国文化的基础,“国脉所系”的农民问题形成了中国文化坚硬的内核。“民以食为天,国以民为本,”种地问题、吃饭问题,是中华民族一个恒古常新的主题。乡土化基础的形成是文化、政治、经济、哲学的综合反映。  相似文献   

10.
高颖 《文化学刊》2009,(4):24-26
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指出:“一个民族永远留着它乡土的痕迹,而定居的时候越愚昧、越幼稚,身上的乡土痕迹越深刻。”应当说这种“乡土痕迹”既是一个民族固有的传统文化特质,同时又是它创造、发展其生态文化环境的根基。  相似文献   

11.
高小弘 《文化学刊》2009,(3):144-146
20世纪20年代的乡土小说创作,是整个20世纪乡土小说现代转型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小说中大量存在的风俗描写,不仅为人物活动提供了生动的历史场景,而且深刻地反映出20年代乡土作家在都市与乡村之间二律悖反式的情感矛盾,折射出他们在疏离与回归的精神迁徙中艰难的价值选择。  相似文献   

12.
正一个人与一片土地的感情,来自具体的山水、文化、生态、乡土菜肴的回味和对往事的追忆。品尝一个地方的美食,就是欣赏一个地方的文化;品味一个地方的味道,不仅是分享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更是感受一曲曲关于乡土文化美食的"田园牧歌"。寻味:那一抹味蕾上的乡愁不论在何地,总有些味蕾上的记忆在提醒着我们,故乡永远是心之安处。从睡梦中闻到那一缕油烟味,有炊火的气息,有外婆的味道,使人自然而然地体味家乡的亲切,而这种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各种旅游开发的兴起,乡土景观正面临危机:乡土生态退化、乡土风貌遗失、乡土文化也出现断层.保护乡土景观的完整性和特色性,挖掘乡土景观的价值,成为保护传统景观风貌、弘扬民俗文化、维护生态环境和景观发展创新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4.
洪雁  高日晖 《文化学刊》2011,(3):161-165
乡土叙述是孙惠芬小说的一个基本指向,她把对乡土的热爱用故事和形象展示出来,更重要的是她小说中一直关注着农民的命运和心理的变迁,并从文化的角度审视城乡二元体制下、城市化的进程中,处在夹缝中的农民和乡土。  相似文献   

15.
《文化交流》2021,(3):67-71
云和县拥有500多年种植历史的云和雪梨松脆香甜,汁多味美,被授予"中华名果"称号.云和黑木耳已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而云和湖有机鱼则是继新安江有机鱼之后获国家环保总局认证的第二个有机鱼品种. 多年来,云和县重视对传统美食、乡土菜肴的传承,以本土食材制作形成"云味十二道".云味菜肴天然环保,烹饪方法原始古朴,不仅深具云味...  相似文献   

16.
阐释学作为一门研究理解和解释的学科,与翻译研究密切相关,因此翻译理论家又逐渐发展出阐释学翻译观,以进一步剖析、指导翻译研究和实践活动。陕西乡土文学作品作为中国乡土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以其所在的地域环境为依托,通过一系列丰富的人物形象、众多的自然景观和乡土风情的呈现,经过作家的生动描述和想象,勾勒出的一幅幅美轮美奂的文化图景。该文以乔治·斯坦纳的阐释学翻译观为理论基础,以陕西乡土文学作品《青木川》英译本Greenwood Riverside为分析案例,从信任、侵入、吸收、补偿4个分析步骤,对译者翻译译文时用到的处理方法进行探讨,以期归纳文学作品外译时文化现象的处理策略,旨在推动我国乡土地域文化更好地走出去。  相似文献   

17.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写道:"凡是从农业老家迁移到四围边地的子弟,老是很忠实地守着传统"。对海外华人而言,这"传统"便是由祖籍地带入的"五缘",维持海外华人乡土社区的基本架构。随代际繁衍,与迁入地融合,"五缘"面临着解构,来自祖籍地的民间信仰——"神缘",在华人身份认同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相似文献   

18.
通过构建乡土文化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对乡土文化资源进行评价,明确了乡土文化资源评价的权重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对福建屏南县传统村落乡土文化资源进行评价,通过建立评价体系,分析并明确当前乡土文化资源的选择重点。评价体系的结果显示,茶盐古道文化具备较高的权重因子,该结果与当地的现实情况相一致。该方法为乡土文化资源的筛选、开发提供了科学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蹇先艾是"乡土文学"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描写了"老远贵州"的原始野蛮的风土人情和残酷风俗,展现被杀戮的人性。《水葬》不仅是蹇先艾的代表作,还是他的成名作。《水葬》的背景——桐村,是一个原始的乡土社会,在这个社会中,道德被异化,人们变得麻木、愚昧,对即将到来的戕害无动于衷、逆来顺受。《水葬》唱响的是人性缺失的一首悲歌。  相似文献   

20.
在当前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乡村道路景观作为乡村景观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应引起足够重视,乡村道路景观设计需充分挖掘与表达乡土文化。从乡土元素利用的视角出发,探讨乡土元素的分类以及将其应用于乡村道路景观设计的意义,总结归纳出乡土元素在乡村道路景观设计中的运用方法。以江苏省镇江市江心洲农路景观设计作为应用实践,通过挖掘乡土文化内涵,增加乡村道路的可识别性和美观度,从而赋予乡村道路持久的生命力,为改善乡村景观环境、传播乡土文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