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指导纲要”与学科教学改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0年11月下旬,“中外母语课程教材比较国际研讨会”在江苏省南京市举行。会上,全国比较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国家课程改革专家组组长、上海华东师、天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钟启泉教授作了题为《“指导纲要”与学科教学改革》的重要报告。他以通俗生动的语言,结合语学科实际,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教育部即将下达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的基本一精神和重要思想,在与会代表中引起热烈反响。本据录音整理略有删节,经报告审阅,已收入江苏教育出版社《中外母语教材比较研究丛书》第五卷。  相似文献   

2.
广东中小学课程设置与教材使用现状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问卷和访谈的方式调查了广东三类地区中小学校长、师生、家长、教育行政干部和社会人士对现行中小学课程与教材的基本态度,调查的范围包括课程设置、教材选用和课程实施等几个方面。调查结果表明,多数被调查者对现行学科课程持保留态度,对一些核心学科(如语文、数学、英语、体育等)的认同感很强,支持中小学开设选修课程,课程改革的要求随年级的增加而增强,各被调查群体和各地区对课程改革对课程改革的态度有明显差异。此外,广东中小学生的教材选用权、学时分配、课程实施的条件和现状、教材的内容和编写等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建议从课程内容更新、课程设置的多样化、课程管理灵活性和课程评价的多元化等方面考虑课程改革。  相似文献   

3.
高职院校能力本位课程的教材设计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前,以学科本位的教育教学思想在高职课程教学中的表现仍然比较顽固,能力本位的课程及教材模式基本还停留在概念层面。本文就如何改革传统的学科型课程教材,构建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新型高职课程教材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课程教材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载体与依托。2022年8月20—21日,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以“中小学高质量课程教材的理论与实践”为主题,举办了第四届全国课程与教学青年学术论坛。在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颁行实施的新背景下,建设高质量课程教材是对新时期我国教育发展政策的积极响应,是发展中国特色课程教材理论的必然选择,也是提升课程教材质量的实践之需。当前高质量课程教材的建设,紧紧围绕以素养导向建构新目标、以“学为中心”打造新教材、以“学科实践”推进新教学、以“促进学习”开展新评价展开。基于此,未来应继续深化发展机制、凸显文化底蕴、强化数字赋能,进一步推动课程教材育人价值的实现。  相似文献   

5.
地方     
《教育》2012,(16):13-14
江西:首部公益网络教材上线日前,由江西省教育厅、财政厅联合举办的江西省义务教育学科课程网络资源上线应用启动仪式日前在南昌市阳明学校举行。作为江西省第一部公益性学科课程网络教材,课程资源将在江西省基础教育资源网上线供全省中小学师生免费使用。山东:清理一校两制高中  相似文献   

6.
2006年10月末,第八届两岸三地课程专家论坛在浙江杭州举行。论坛由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及课程与教学系、香港教育研究所、台北教育大学、吴凤技术学院、淡江大学联合主办,杭州市安吉路实验学校协办。来自海峡两岸的34位课程专家、300余名教育工作者出席了会议。会议以“课程实施”为主题,围绕“课程实施的理论研究”、“地方、学校课程规划与实施”、“学科课程与课堂教学”三个专题进行研讨。[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高师教育学科课程的教学现状令人堪忧,必须以课程、教材改革为先导,教学改革为中心,进行系统改革,使之发挥应有的作用,走出当前的困境。  相似文献   

8.
网络课程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远程教育的网络化发展使得网络课程逐渐趋于成熟和实用。网络课程具有学科课程、网络教育资源以及网络课程的个性等三个方面的特征,网络课程教材也具有若干特性。  相似文献   

9.
一、理解上逻辑关系的错位导致心理期待的偏仄与歧斜,有可能使中考命题误入歧途。 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材、语文中考三者关系是一个多层次的包含关系,“语文课程标准”从课程论的角度来说是语言学科的纲领性文件,它规定了语言学科的性质.确定语言课程水平、结构、内容以及教与学的目标和最基本的任务,课程外延最大,语文教材是课程所包含的用来进行母语教学的材料,  相似文献   

10.
我国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材建设发展迅速,但在编写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没有处理好课程论与教学论之间的关系,教材结构设置偏颇;将学科课程与教学论同学科教学法、学科教学论的研究混为一淡;将学科课程评价与学科教学评价等同起来。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材编写要构建出合理的内容结构,处理好课程论与教学论之间的关系,加强“学科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建设研究和学科课程评价研究,完善学科课程与教学论的内容,这是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材建设追求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第五届京港课程专家交流会干去年11月27日至28日在海南省海口市举行。香港教育统筹局首席助理秘书长陈嘉琪博士率11人的香港课程专家代表团与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及部分学科课程标准组专家和部分校长、教研员就两地课程改革问题进行了交流、研讨。陈嘉琪博士与教育部基础教育司高中处刘月霞处长分别介绍了两地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最新进展,艺术、体育,技术、综合实践活动及考试与评价改革项目组核心成员与香港相关领域专家进行了交流。  相似文献   

12.
地方     
《教育》2012,(6):13-14
江西:首部公益网络教材上线 日前,南江西省教育厅、财政厅联合举办的江西省义务教育学科课程网络资源上线应用启动仪式目前在南昌市阳明学校举行。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了国防科技大学研究生重点课程建设项目“机械系统建模与动态分析”的建设思路和方案,针对机电工程专业特点,在课程的内容设计、教学实施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尝试,突出了学科特色,修订后的课程教材被教育部评为“研究生推荐教材”,并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14.
邱修庆  徐嫄 《广西教育》2007,(4B):18-19
新课程主张“课程发展就是教师发展”,强调课程与教师一体化,鼓励教师要创造性地用好教材,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融入自己的学科精神和智慧,对教材知识进行教学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进行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来,充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个性的教学,真正发挥教材给学生增长知识、提升能力的作用。本文就驾驭建构教材和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从如下三方面谈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5.
针对软件学院两年制软件技术人才培养学时短、学生难以全面掌握学科基础内容等问题,研究并实践了综合性计算机学科基础课程改革方案。基于《计算机技术概论》课程建设实践,阐述了综合性计算机学科基础课程《计算机技术概论》课程的建设思路、实施方案和效果,包括课程整合方案、课程内容改革、配套教材建设、教学实施效果总结等。  相似文献   

16.
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个重要领域,已经成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受到了人们普遍关注与重视,特别是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学校和教师更是把研究性学习作为教改的热点与亮点。但是它又不同于一般的学科课程,既没有现成的教材,又缺乏学科学习的系统性和严密性。它超越特定的学科知  相似文献   

17.
现行的中小学课程体系大概包含 2 0门以上的主课。这个课程体系不仅以学科课程为主 ,分科过细过多 ,而且学科之间往往又有交叉重复。因此 ,进行课程实验 ,改革中小学课程体系和教材是近年来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当前的课程改革 ,是中央、地方和学校上下结合 ,专家与教师携手进行 ,课程体系的改革和教材的改革相辅相成 ,学科课程自身改革与非学科课程的实验同步进行。  一、主要课程实验简介  当前各种类型的课程实验很多 ,这里仅选取四种主要课程实验加以分析。1.综合课程实验 随着社会发展一体化状况的日益明显和科学演进的综合———…  相似文献   

18.
分析基于教学及其改革的学科发展趋势,首先要纵观课程内涵的发展趋势。从上世纪70年代到本世纪,课程的内涵发生了重要变化,呈现如下七个趋势: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从强调教材这一单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  相似文献   

19.
本文阐述了基础医学的学科性质、范畴及其在医学中的地位和作用,阐明了师专三年制体育辅修卫生、健康教育专业开设《基础医学概论》课程的意义,提出了该课程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20.
王淑东 《现代教育》2003,(12):49-49
今天,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为目标的课程改革运动已席卷全国,从2001年9月开始,已有20个学科(小学7科中学13科)的49种中小学实验教材在全国38个国家级实验区进行了实验,这次基础教育课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的第8次。改革课程结构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设置综合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