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民的根本问题是公民身份问题,界定公民概念的内涵必须基于对公民身份的探讨,而公民身份与国家之间具有"结构二重性"。在我国社会转型期,公民身份研究的核心是如何建构我国公民身份认同的过程。公民身份认同可以分为公民自我角色意识的认同、公民社会行为的认同和公民制度的认同,公民在建构自身身份认同的同时完成了国家认同,并通过履行公民行为促进社会制度的完善和发展。从建构公民身份认同的角度出发,公民教育应该是在基于公民身份的教育制度中,去建构积极公民身份认同的教育。  相似文献   

2.
以色列是一个极具传统与现代、宗教与世俗等多重特征的民族国家,其社会背景复杂,不同的种族、民族之间冲突不断.为了弥合冲突且构建同质性公民身份,以色列公立学校的公民教育一方面向学生灌输犹太复国主义价值观,犹太民族历史叙事;另一方面又强调一些诸如民主、平等、宽容等普遍主义价值观.从以色列公民教育的做法可以看出,其始终处于民族...  相似文献   

3.
多民族国家视域下的公民身份与国家认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民身份与国家认同是一种高层次的现代文明意识.公民身份是人们国家属性的反映,对公民身份的认可是人们对国家认同的一种表达,国家认同是超越其他认同的高级认同.作为多民族国家的公民,通过公民教育,要将对本民族的认同意识与公民身份认同、国家认同三个维度协调、统一起来,不仅有效激发各民族公民的国家认同感和主人翁意识,也有利于保留少数民族的传统历史文化不致断裂与消失.在我国现阶段正确认识公民身份与国家认同,有利于社会稳定,对维护国家的统一、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公民身份"认同是超越民族、国家认同的一种更具价值的情感体验。由于受我国历史传统因素的影响,加上目前全球性问题突显,各国公民的身份认同问题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在我国朝向现代民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应把培养现代公民作为一切教育的重要目标,同时把公民身份的认同从初级身份认同上升为政治性集体认同,加强公民权利意识的培养,成为我国公民教育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5.
公民身份本质上是一种动态的身份,它反映了特定社会独特的关系组合和治理类型。20世纪中后期兴起的全球化浪潮,使得公民身份发生了融合、消蚀、扩展等多重变迁,从而在不同范围及不同层次上引发了身份认同问题。由于国家认同在公民身份认同谱系中居于统摄地位,因此,全球化时代的国家认同只能强化而不能削弱。然而,在国家认同的建构过程中,公民教育的作用注定是不可省略的。毕竟,就其本来意义而言,公民教育首先是公民身份认同的教育,而且本质上也是国家认同教育。  相似文献   

6.
多元文化主义公民身份是基于多元文化的诉求,在批判自由主义公民身份普适性基础上提出的差异公民身份。它以族群差异为基点,强调少数族群的特殊权利和对族群的文化认同,培养公民的多元文化身份。多元文化主义强调公民的差异性和多元文化身份,但不排斥公民的统一性和国家公民身份。所以,多元文化主义公民教育需要处理好平等与差异、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既保持族群的多样性,又保持国家认同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7.
靳志高 《教育探索》2005,1(6):39-41
全球化背景下的认同问题是当代社会生活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现代化建设就无法继续顺利进行,甚至对国家、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产生不利影响。实施公民认同教育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公民认同教育包括对公民进行关于民族、国家、社会、自我和化的认同等方面内容的教育。  相似文献   

8.
王颖 《中国德育》2007,(12):12-15
公民身份是现代社会人们处理相互关系的身份基础,是和谐社会社会成员的基本身份。公民教育作为社会的公共事务,是发展公民人格、实现优良公共生活的必要政治制度安排。国家和社会肩负着培养合格公民的责任,国家应该通过开放公共生活、扩大公共交往和公共参与等方式,发展公民教育,培养公民人格。  相似文献   

9.
公民身份是公民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旨归,公民教育是养成和塑造公民身份的有效途径,二者密不可分。对于公民身份与公民教育的研究,涉及诸多社会学科,需要一种综合性、跨学科的理论工具来整合各个学科的资源。社会理论或许是讨论公民身份与公民教育的理想平台。在社会理论的视野中,公民身份需要宽泛的理解,公民教育应涉及全球化视角、批判性认知、多元化内涵、制度化保障等诸多方面。  相似文献   

10.
世界公民是全球化时代对公民身份的新要求。处于全球化时代的中小学生,对世界公民身份的认同状况,直接关系着未来中国在世界中的发展。对全国10个省级行政区发放了1760份中小学生有效问卷,从世界公民知识、意识、道德、行为能力四个方面,调查我国中小学生对世界公民身份认同的状况,并就性别、地区和学段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调查发现:...  相似文献   

11.
身份、差异与认同:当代多元文化主义的公民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族群身份是当代多元文化主义的核心概念,其实质是一种特殊的公民身份.针对自由主义的普遍公民观,多元文化主义提出差异公民观,在承认公民平等权利的基础上,强调族群差异的公共性,同时,主张族群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必要前提,国家认同是族群差异的精神基础.对于公民与国家的关系,多元文化主义倡导积极国家观,认为国家应在保障少数权利方面有所作为.差异公民观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差异政治观,对当代多族群国家的族群政治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政治社会化不只是政治文化形成的过程,也是培养合格公民的过程。由于受封建臣民思想的羁绊、大学生公民教育的欠缺、公民参与平台的不足和权益保障的缺乏等因素的制约,大学生无法将国家和法律赋予的公民身份转化为内在的、深层次的、正确的公民身份自我认同,难以成为既具有自由、独立人格,又具有政治参与热情和能力的现代公民。诠释政治社会化视域下大学生公民身份自我认同的内涵及意义,剖析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索构建大学生公民身份自我认同的途径,对当代中国公民社会的形成、政治民主化及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都有独特意义。  相似文献   

13.
公民身份认同意味着公民对共同体表示赞成和接受,而共同体则构成公民表示忠诚、寻求归属感的对象。离开共同体,公民无法成为政治法律保护的对象,也就丧失了公民身份。因此,共同体使得公民身份成为可能,同样,也使公民身份认同成为可能。面对全球化的发展对公民身份认同提出的挑战,为了更好地实现地域因素与全球化的统一,我们应该从保障人权的角度来重新建构世界公民身份,以全球治理方式来应对由公民身份产生的危机。  相似文献   

14.
学校教育与农民工子女的身份认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试图反映当前中国流动人口二代普遍存在的身份认同方面的困惑、问题及其在身份建构过程中现实的或可能的偏向,并在此基础上揭示学校教育在其身份建构中的作用。作为未成年人的流动人口二代,其身份建构不是自然而然发生的,而是在长期的流动生活与日常交往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构成其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空间是学校生活。进一步的讨论发现,正是封闭的学校空间、空洞的教育知识、同质化的学生生活成为影响其身份建构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多民族国家学校公民教育的实践要求地方性知识和国家整体观念的结合培养,兼顾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和文化的现状,并进行民族历史教育,树立民族整体观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观,以及强化公民意识和国民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6.
身份认同与身份建构研究评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身份是社会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与类别、角色等概念相联系,揭示的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本文梳理了身份—认同(identity)概念的发展脉络。对目前关于身份—认同研究的重要理论——社会认同理论的研究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17.
传统文化是国家支配形态正当性的重要基础。传统文化教育可视为公民个体通过文化认同达至国家认同的一种构建方式。国家认同的两张面孔、政治认同的现实挑战和国家认同的文化根基,是传统文化教育促进公民国家认同的合理性依据。通过指向文化身份认同、关涉文化符号认同以及承载文化价值认同,传统文化教育形成了促进公民国家认同的三条路径。然而,以传统文化教育促进公民国家认同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生成民族歧异和造就内部分裂的温床。重塑传统文化教育促进公民国家认同的合理性,需要坚定传统文化教育的积极立场,秉承文化公民身份的教育理念,确立大一统认同的教育目的,构造国家、民族共同体的教育愿景。  相似文献   

18.
国际公民教育的视界:主动公民身份再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轫于古希腊城邦时期的主动公民身份思想,随着近现代亲密性社会的兴起而日渐式微。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民主的赤字、社会资本的销蚀和共享价值的迷失都是主动公民身份消解的后果。为了有效地应对主动公民身份消解带来的危机,西方公民教育界开展了政治性描述、理论性界定和经验性分析三种研究路径。在实践中,以全校策略框架为代表的主动公民身份再造运动更是风起云涌。然而,由于主动公民身份的再造是一个动态性的系统工程,因此其再造之路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9.
高校贫困学生弱势群体肩负着改变自身及其家庭社会弱势群体地位的责任。高校贫困学生应当从权利与责任并重的公民视角赋予社会支持"善"以相应的行动诠释。因此,主动担当生存发展责任、主动运用生存发展权利以及主动拓展公民性交往活动是高校贫困学生弱势群体公民身份自我认同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20.
新疆多民族聚居的这一特点,使新疆文学因为有各种不同民族的书写而呈现出不同的文化特色。本文以汉族作家赵光鸣的创作为例来探讨新疆汉族作家在新疆生活过程中所感受到的身份归属的焦虑;以维族作家帕蒂古丽的创作为例来探讨少数民族作家进入内地生活后所承受的迷失、消融自我的困惑,进而探析在强调民族身份认同的同时是否可以更多地提倡公民身份的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