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家石河村拥有较为完整的村落形态,其传统民居具有较强的地域典型性和较高的人文研究价值。通过分析民居的价值特色,以传统村落民居为主体探索保护模式,基于数字化保护原则,建立数字化博物馆,搭建数字化旅游平台,平衡传统村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目的在于提高民居文化传承与保护的效率,让村落文化能在利用中得到保护,在发展中得到传承。  相似文献   

2.
传统民居从来就是活的,对它的"活化"也并非始自今日。历史上传统民居除了居住及精神功能(家族团聚、祭祀活动等)外,还经常根据户主的发展需要而不断被赋予新的功能或转换他用。在分析了近十多年我国城镇中传统民居的"活化"三种不同的方式及其利弊的基础上,总结出当前传统村落活化的四种类型,结合元阳阿者科村的实践进行探索,旨在对传统民居"活化"问题作出较全面的回顾与探讨。  相似文献   

3.
传统民居建筑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也有重要的实用和艺术价值,是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是多民族聚居地,久居其地的白族,在不同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了具有地域与民族特色的民居。该文以白族民居建筑为研究对象,基于前人研究成果和调查访谈,梳理白族民居类型、价值、保护现状与面临困境,探讨白族民居数字化保护的有效路径,为大理白族民居的保护传承及建筑文化数字化数据库的构建提供有益参考。结果表明,加强政府的组织作用,强化数字技术人才的培养,规范建筑文化数字化的数字资源标准,助力白族民居的网络传播与营造数字文化的良好传播氛围,将有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传播。  相似文献   

4.
<正>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促进新型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提升中国传统民居保护与研究水平,展示古城扬州民居保护与利用成果,恰逢扬州建城2500周年之际,由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民居建筑专业委员会、扬州市城乡建设局、扬州市古城保护办公室、中国名城杂志社联合主办,扬州大学建筑科学与工程学院、扬州意匠轩园林古建筑营造有限公司、扬州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院、扬州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共同协办的中国民居学术研讨会,定于2015年8月下旬(具体日期以正式通知为准)在江苏省扬  相似文献   

5.
<正>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促进新型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提升中国传统民居保护与研究水平,展示古城扬州民居保护与利用成果,恰逢扬州建城2500周年之际,由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民居建筑专业委员会、扬州市城乡建设局、扬州市古城保护办公室、中国名城杂志社联合主办,扬州大学建筑科学与工程学院、扬州意匠轩园林古建筑营造有限公司、扬州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院、扬州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共同协办的中国民居学术研讨会,定于2015年8月下旬(具体日期以正式通知为准)在江苏省扬  相似文献   

6.
<正>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促进新型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提升中国传统民居保护与研究水平,展示古城扬州民居保护与利用成果,恰逢扬州建城2500周年之际,由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民居建筑专业委员会、扬州市城乡建设局、扬州市古城保护办公室、中国名城杂志社联合主办,扬州大学建筑科学与工程学院、扬州意匠轩园林古建筑营造有限公司、扬州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院、扬州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共同协办的中国民居学术研讨会,定于2015年8月下旬(具体日期以正式通知为准)在江苏省扬  相似文献   

7.
重庆中山镇龙塘村受当地自然环境和巴蜀文化的影响,现存大量的价值较高的山地传统民居,其民居形态具有典型的艺术特征,对其进行研究可更好地服务于保护与开发工作。在分析龙塘村区位特点的基础上,对民居的平面和剖面类型进行了划分,并从构架、墙体、小木作等建筑特色进行分析,据此归结了其民居的三种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8.
文化旅游型特色小镇饱含丰富的乡土景观资源与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对特色小镇乡土景观的保护有助于与之关联的自然生态保育、文化遗产保护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等多维价值的实现。在对乡土景观价值构成内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选取文化旅游型特色小镇--沙溪古镇为研究对象,着重对沙溪古镇乡土景观价值及其对古镇旅游发展和特色小镇建设的重要意义展开分析,并对其保护策略进行了探讨。认为古镇乡土景观包含了自然生态、民居聚落等物质实体以及日常生活图景、民俗活动氛围等人文环境,并具有传统人居智慧体现、文化传承、社群关系塑造、生态保护以及产业发展等多元价值,同时认为对乡土景观的保护应从整体观的视角出发,实现其多元价值的呈现。  相似文献   

9.
<正>2015年中国民居学术研讨会定于2015年8月28日在江苏省扬州市举行。为了办好这次学术活动,2015年中国民居学术研讨会组委会希望得到您的大力支持与参与,为我国的民居文化研究和社会发展贡献出您的聪明才智,特诚挚邀请您撰写论文拨冗莅会。一、会议名称:2015年中国民居学术研讨会二、会议主题:1.传统民居保护与活化途径;  相似文献   

10.
结合实地观察获取的资料,对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的传统建筑作了概括的描述和分析,回顾了苏联时期针对传统纪念性建筑的修复保护工作,探讨了当地传统民居的建筑特点,并粗略地概括出"乌兹别克柱式"的概念。  相似文献   

11.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项目英歌舞,作为潮汕传统文化艺术的优秀代表,有其独特的魅力。目前英歌舞面临着影响范围小、后继传承人少、保护力度不够等问题,以此为例探索开发与休闲旅游、传承教育、形象设计、新媒体平台等多产业结合的新道路,对解决"非遗"项目保护困境,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经济发展等有着重要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笔者实地走访调查江苏南通历史文化街区,以拍摄、绘图、查阅文献等方式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分析南通传统民居的建筑样式。该文以流传至今的明清时期南通老城区偏西部和平桥附近小巷内的典型大宅为范例,细致阐述南通传统的民居格局,并就屋脊、瓦当等装饰细节追寻当地民众的传统等级观念,以及风水思想。通过研究区域建筑风格,探讨其反映的城市文化形象,并指明保护历史建筑、文化街区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通过多个历史文化名城的相关保护规划文本、地方保护条例(办法)以及地方规划编制技术导则的分析,对历史文化风貌区的地方实践进行总结。"历史文化风貌区"较历史文化街区具有更丰富内涵与复杂性特征,保护规划过程中应注意识别"历史文化风貌区"中出现的新类型与内部价值要素,在探索和完善地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前提下,秉承不同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思路,探索差异化的、量体裁衣式的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方法。  相似文献   

14.
在当下的民居保护中,存在盲目追求"高大上"的弊病,大量跨省的异地施工使文物建筑丢失很多珍贵的地域特征;民居修好以后,日常性维护的缺乏也是古民居保护中的一大问题。文章分析了三个浙江的案例,指出组织当地民间匠师参与民居的保护或许是破解这一难题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5.
在中共中央"十二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指导下,我国社会主义城乡建设应当切实推进先进文化,积极传承和谐文化,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新建筑、新城市。在阐述江南水乡古镇的历史价值、文化精神,及其保护与合理利用理论的基础上,指出江南水乡古镇保护是惠及全民的文化事业,是促进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对中国优秀历史文化传统的尊重与继承,更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新城市、新建筑提供了无限灵感。  相似文献   

16.
西岛珊瑚民居村落是有着百年历史的岛屿村落,其特色的珊瑚民居建筑,是发展岛屿旅游业、促进岛屿文化发展的重要资源。该文面对当前西岛珊瑚民居没有得到合理开发和保护的现状,立足于岛屿文化,分析西岛珊瑚民居破坏严重的原因,并提出保护和发展的建议,以期为更好展示岛屿生态魅力,推动西岛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张景明 《文化学刊》2009,(1):127-132
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当今社会所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也是一项长久的文化工程。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当代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愈显突出,如何协调二者的关系成为文化工作者应该引起注意的主要问题。本文以安徽黟县西递村明清民居为个案,探讨民居的艺术特征和文化象征意义,并就现代化与文化遗产的保护作了具体的分析,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促进现代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传统聚落是历史和地域文化的载体。传统聚落营建的实体构成体现在关联类型、要素、空间的系统性单元集群,传统聚落保护发展的前提是基于营建实体对聚落主客体进行价值基准的把控及价值体系的构建。研究基于价值理论,提出分析传统聚落在“类型—要素—空间”实体营建的三大体系构成,明确中微尺域下传统聚落保护发展所需的四大价值基准,最后基于价值基准进行传统聚落价值结构及评估体系的构建方法路径探索,为未来进行地域及全国传统聚落科学价值体系的多样统一奠定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9.
目前,辽宁省少数民族民居与乡土建筑面临着数量骤减、传统民间营造技艺濒临失传等一系列严峻问题,拯救这一传统文化遗产的工作势在必行。本研究以建筑形式、特点、营造技术与利用策略为保护目标与内容,通过口述历史、数字模拟与记录和类型学比较分析等保护方法,制定相应的保护策略,使这一地域性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20.
王玉平 《文化学刊》2015,(3):170-17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根"与"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国家的"稳定器"、社会的"方向盘"和民族的"主心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必须坚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必须依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两者的基本价值追求一致,实践证明两者能够紧密结合,两者之间结合创新的诸多表现进一步证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民族性、先进性、时代性和开放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