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穆彰阿     
道光年间,在清王朝统治集团核心中,穆彰阿是个对当时政局有着重要影响的关键人物。“宣宗初政,一倚曹振镛,兢兢文法;及穆彰阿柄用,和战游移。逐成外患。一代安危,斯具关键已”。穆彰阿历嘉庆、道光二朝,在道光一朝三十年中,军机大臣达二十四年(1827—1850年),其中又有十四年(1837—1850年)任首席军机大臣,权势显赫。  相似文献   

2.
两晋时期,疫病流行的范围广、频率高,其发生与水旱等自然灾害、战乱、环境、医疗水平等因素有关,对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诸方面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针对疫情,当时社会各阶层展开了自救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作用极其有限。两晋时期疫病发生与流行,也暴露出当时社会健康保障制度的严重缺陷。  相似文献   

3.
《理藩院则例》是清政府治理边疆地区的一部规范性民族法典,清朝皇帝对其较为重视,且因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对其进行修补和删改。道光朝《则例》延续这一惯例,因系在平定张格尔叛乱之后修订,故带有鲜明的实用特色,体现了道光皇帝维护边疆安定、巩固社会等级秩序的愿望。其编修原则和内容也多有变化。  相似文献   

4.
地球上大气、海洋、陆地和冰冻圈构成了所有生物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自然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宝贵而丰富的资源,同时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也给人类带来了灾难。抗御自然灾害始终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相伴随。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与各种自然灾害不断抗争的历史。正确认识自然规律,才能科学应对灾害,有效减轻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保障人的生命安全,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5.
历史上,安徽自然灾害极其频繁,近代以来更是连年不断。究其原因,既有气候、地形、水文、地质等自然因素,也有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因素。文章认为,自然因素是导致灾害的直接原因,政治、经济因素虽然不会促成某一种自然灾害的直接发生(1938年黄河决堤事件是个例外),但是,腐败的政治、落后的经济,使近代政权既不会在自然灾害发生前的防灾、御灾上有多大作为,也不会在自然灾害发生后的抗灾、减灾上有多大成效,从而加剧了灾害程度。  相似文献   

6.
地契作为见证我国土地权属变更的重要历史资料,它真实地反映了我国不同的历史时期的土地所有权制度、土地权属变更及对土地的管理制度,从中可以看出当时地方政府对土地权籍的管理、交易及纳税情况,以及了解当时政府的有关法律条文。地契内容相当丰富,是研究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发展状况的重要资料。由地契中所反映出的在土地抵押、典当、买卖转让中的有关规定以及所发生的税费,可以折射出清代的税收制度。  相似文献   

7.
中国封建社会是农业社会,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对当时社会的生产、生活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由于科学技术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个体小生产者粮食储备也极其有限,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十分微弱,常常遇到自然灾害,给人民生活带来困难,给社会增添不稳定因素。在清代,陇东地区气候较为异常,水旱灾害频繁,灾情之严重,堪称历代之最,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在水旱灾害面前,政府和人民如何应对;这些救灾措施在当时所取得的了怎样的效果以及对于今人而言有何借鉴意义,这值得我们后人去深思与研究。  相似文献   

8.
民国时期皖北匪患多发,从当时多种报刊上我们发现,皖北匪患多发与民国时期不断的战乱、腐败失职的官僚体系、奢靡的社会风气、微妙的兵匪关系以及皖北频繁的自然灾害和剽悍的民风等多种因素有关,是人文环境和地理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匪患问题不仅成为皖北地区难以解决的问题,也成为贯穿整个民国时期的棘手问题。  相似文献   

9.
任何宗教信仰或是宗教观念,都是一定的物质生活的反映,都可以从当时的社会历史环境进行分析。汉末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诸侯混战连绵不断,社会政治极度黑暗的大分裂、大动荡的时期。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下,老百姓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十分渴望和平安宁的生活,迫切希望有一种超人间的力量来维护自己的利益,抚慰自己心灵上的恐惧和创伤,这是道教济世度人思想赖以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  相似文献   

10.
包世臣跨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朝,是嘉道时期经世思潮的重要代表人物。他虽仕途不得志,但通过上书建策施政者,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包世臣是当时难得的通才,除了河、漕、盐、兵、农等经世之学,于诗、书等也颇有建树。晚年,包世臣整理生平著述,编为《安吴四种》。此书在晚清共有四个版本,全面记录了包世臣一生的主要活动及思想,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晚清六十年间(1851-1911年)华北地区(指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和内蒙古)的自然灾害包括水、旱、虫、雹等各灾,灾害的发生怵目惊心,并表现出一定的特点.其因为有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对当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造成极大地破坏,这些也为我们今天如何对待自然灾害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
刘海峰 《文教资料》2008,(29):78-80
江苏桃源大堤被挖案(史称"陈端案")是道光年间发生在江苏境内的一桩惊天大案.该案不但惊动了一个皇帝、一个军机大臣、四个总督、五个巡抚,而且埋下了道光朝中后期满汉官僚激烈争斗的种子.  相似文献   

13.
瘟疫是在大范围流行、死亡人数众多的传染病。它从病理学角度来说,可归入生物危害。清朝同治元年至三年(1862~1864年),长江中下游诸省,发生了中国近代史上最严重的一次瘟疫灾害。从苏、浙、皖重灾区的情况看,其种类有霍乱、斑疹伤寒以及疟疾等严重传染病。此次疫灾的特点有两个:一是流行的时间长,前后延续达三年之久;二是灾区的范围广,波及长江中下游数省。而江苏、浙江、安徽流行最甚,受灾最为严重,给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极其惨重的损失,对当时的中国社会及以后的历史都有深刻的影响。同治初年苏浙皖诸省的瘟疫如此流行,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咸丰朝迭年而起的自然灾害是同治初  相似文献   

14.
初中《中国历史》古代部分,有关经济方面的内容占有很大篇幅。经济是社会的基础,历史教学必须讲清楚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和规律。只有讲清楚每一个历史时期的经济状况,才能正确说明当时的阶级斗争规律和政治上文化上的变化,勾勒出历史的全貌。研究如何讲授有关经济方面的教材,对进一步提高中国古代史的教学质量是有帮助的。下面谈谈个人对讲授这类教材的一些体会和看法。  相似文献   

15.
嘉道年间,漕粮河运陷入形势竭蹶的境地,从技术角度而言,漕粮海运在明清时期已经完全成熟,但道光朝的漕粮海运却行之维艰,学术界多将其原因归结为道光帝缺乏改革魄力以及河运既得利益集团的竭力阻挠、水手难以安置问题等,本文从漕粮海运所承载的政治社会功能的角度,来透视漕运改革所牵涉社会阶层的复杂性,从而探讨道光朝漕粮海运维艰的深层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16.
近代以降,安徽自然灾害不断,水灾、旱灾、蝗灾、震灾等破坏性较大的灾害,发生频率都较鸦片战争以前提高,一方面严重破坏近代安徽农村的水、生物、地质等自然环境,另一方面破坏了居住、交通、生产等社会环境。江淮地区过度的经济开发,是自然灾害频发的一个重要因素,而频繁的自然灾害又使安徽乡村环境不断恶化。  相似文献   

17.
《永平诗存》中的时事诗涉及到清军入关、太平天国运动、西方殖民势力入侵等重大历史事件,也有自然灾害、官吏贪暴等社会民生方面的诸多细节,为研究清代社会生活情况、了解当时士人思想状态提供了鲜活丰富的历史材料。作者多站在维护王朝统治的立场上来描述和评论历史事件,但有时也能从儒家民本的原则出发,对社会的黑暗面进行揭露和批判,这成为其时事诗中最具有思想和艺术价值的部分。  相似文献   

18.
徐松的《西域水道记》是清代西北历史地理学最为重要的著作之一。这部著作最终在道光十九年由两广总督邓廷桢刊刻流行,与徐松、邓廷桢之间亲密的友谊有关,也与他们共同的经世意识有关。其后的林则徐在陕西巡抚任上给予徐松崇高的评价,也与他在遣戍西域期间对《西域水道记》的深刻印象有关。围绕着《西域水道记》,徐松与邓廷桢、林则徐这三位先后遣戍伊犁的文士的交谊,体现了清代西北历史地理学兴盛的重要人文因素。  相似文献   

19.
自然界从来没有停止过对人类的肆掠,翻开中国近十年的历史,我们会发现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所以民间有"三岁一饥,六岁一衰,十二岁一荒"之说。这些自然灾害是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最大威胁和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制约因素。在与重大自然灾害斗争中,中国共产党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也发挥着重要的组织堡垒作用。  相似文献   

20.
汶川大地震是近三十年来我国遭受的最严重的自然灾害,对人们的社会生活造成重大冲击。历史经验表明,特大自然灾害往往会增加犯罪发生的可能性。灾时犯罪在时间、空间分布上,在犯罪类型、犯罪方式等方面都有其自身特点。应对灾时犯罪的主要措施包括加强社会控制、内化外部规范,防范群体犯罪的发生。对灾后重建阶段容易出现的性犯罪、财产犯罪和暴力犯罪要坚决进行打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