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我们知道,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的距离相等,反之,到线段两端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线段垂直平分线的这两个特征在处理有关线段或角的问题时运用十分广泛,现举例说明.例1如图1,等腰△ABC中,AB=AC,AB BC=13,AB边的垂直平分线MN交AC于点D,求△BCD的周长.分析:要求△BCD的周长,只需求BC CD BD,而由MN是垂直平分线,可知DA=DB,于是△BCD的周长=BC CD BD=BC AC,于是问题获解.解:因为MN是垂直平分线,点D在MN上,所以DA=BD.于是△BCD的周长=BC CD BD=BC AC=13.说明:这里通过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相似文献   

2.
有些几何题,必须进行合理分类,才能正确求解.现举几例谈谈这类问题的解法.例1已知线段AB=8CM,C点在直线AB上,线段BC=3CM,M、N分别为线段AB和BC的中点,求线段MN的长.分析:由题意知点C可在线段AB上,也可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如图1和图2.解:(1)当点C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时,MN=BM NB=  相似文献   

3.
联想与类比     
<正>在一节复习课上,老师出了一道思考题:题1如图1,点C在线段MN上,线段AB=10,M、N分别是AC、BC的中点,求线段MN的长.本题解答不难:∵点M是AC的中点,∴MC=1/2AC.同理,NC=1/2BC,∴MC+NC=1/2AC+1/2BC,即MN=1/2AB=5.解题完成后,老师继续给出一个问题:题2如何改变题1中点C的位置,使上述结论不变?  相似文献   

4.
错在哪里     
1 吉林前郭二中 王恩权 前郭三小 姬士平(邮编:131100)题 在四面体ABCD中.AB=CD=4,AC=BD=5,AD=BC=7,M、N分别为AB、CD的中点.求线段MN的长.  相似文献   

5.
联想与类比     
在一节复习课上,老师出了一道思考题:题1 如图1,点C在线段MN上,线段AB=10,M、N分别是AC、BC的中点,求线段MN的长。  相似文献   

6.
例1如图1,点C是线段MN上的点,D、E分别是线段MC和NC的中点.若MC=5cm,NC=7cm,则DE=  相似文献   

7.
一、数形结合思想 例1 如图1,点C是线段MN上一点,D、E分别是线段MC和线段CN的中点,若MC=5cm,CN=7cm,则DE=( )cm。  相似文献   

8.
<正>新定义类试题是近年中考的一个热点.2015年浙江省台州市数学中考压轴题中提出了线段的勾股分割点的定义:点M,N把线段AB分割成AM,MN和BN,若以AM,MN,BN为边的三角形是一个直角三角形,则称点M,N是线段AB的勾股分割点.若记MN为最长边,其特征是AM2+BN2+BN2=MN2=MN2.在该试题的压轴一问中利用该性质,转化为三个正三角形面积间的关系,文[1]中呈现了多种解法,甚是精彩.但笔者在解决此题后,不免引起思考:如果此新定义中能引入相似三角形的面积与勾股定理间关系的性质,那该多妙啊!笔者缘起于此,一念成文与读者交流.  相似文献   

9.
在和线段有关的计算问题中,如果已知中没有给出具体的图形,这种情况下,经常需要根据可能出现的情况分类讨论,求出完整的答案.例1已知A、B、C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且线段AB=60cm,点M为线段AB的中点,线段BC=20cm,点N为线段BC的中点,求线段MN的长.  相似文献   

10.
经过椭圆焦点的直线与椭圆相交于 M、N 两点,线段 MN 叫做椭圆的焦点弦.它的长度公式如下:MN 是椭圆 b~2x~2 a~2y~2=a~2b~2(a>b>0)的焦点弦,若 MN 的斜率为k,则|MN|=(2ab~2(k~2 1))/(a~2k~2 b~2)(1)MN 是椭圆 b~2x~2 a~2y~2=a~2b~2(a>b>0)的焦点弦,若 MN 的倾斜角为θ,椭圆的半焦距为 c,则  相似文献   

11.
方程是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工具,应用方程解决线段或角的计算问题,简便易行,事半功倍.本文举例介绍如下: 例1 如图1,线段AB上有两点M、N,点M分AB为1∶2两部分,点N分AB为1∶3两部分,若MN=2.5cm,求AB的长.  相似文献   

12.
一、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例1如图1,点C是线段MN上的点,D、E分别是线段MC和NC的中点.若MC=5cm,NC=7cm,则DE=________cm.分析:∵D为MC中点,∴DC=21MC=12×5=25,∵E为CN中点,∴CE=12CN=21×7=72,∴DE=DC CE=52 27=6.解答这类“基本型”问题,只需要将条件数学篇中的数量与图形中的线  相似文献   

13.
举一反三是一种高效率的学习方法,说的是学到一点便能波及其余.俗话说:“由例及类,触类旁通.”学习中的“举一反三”往往是在实践中学习,逐渐领会,逐渐掌握,逐步积累.现举例说明之. 例1 已知A、B、C三点在同一直线上,且线段AB=60,其中点为M,线段BC=20,其中点为N.求MN的长.  相似文献   

14.
例1如图1,正方形ABCD内有两条相交线段MN、EF,M、N、E、F分飘柱边AB、CD、AD、BC上.小明认为:若MN—EF,则MN⊥EF;小亮认为:若MN⊥EF,则MN=EF.你认为()  相似文献   

15.
20 0 3年 1月下半期《数学教学通讯》P76 周周练中有这样一道题 :点 B、C在线段 AD上 ,M是 A B的中点 ,N是 CD的中点 ,若 MN =a,BC =b,则 AD的长是 .安徽教育出版社的初一《几何基础训练》P16也有类似的一题 ,但是它给出了图形 :和被选答案 :( A) a +b.     ( B) a +2 b.( C) 2 a - b. ( D) 2 a +b.AD =AM +MN +N D=BM +MN +CN=( BM +CN ) +MN=( a - b) +a =2 a - b显然答案选 ( C) .周周练中给出的参考答案也是 2 a- b.笔者认为这道题作为未给图形的填空题答案不唯一 .可作发散思维的训练 .点 B、C在线段 AD上 ,B…  相似文献   

16.
<正>题目(2009年嘉兴中考题)如图1,已知A、B是线段MN上的两点,MN=4,MA=1,MB>1.以A为中心顺时针旋转点M,以B为中心逆时针旋转点N,使M、N两点重合成一点C,构成△ABC,设AB=x.(1)求x的取值范围;(2)若△ABC为直角三角形,求x的值;(3)探究:△ABC的最大面积?  相似文献   

17.
271.△ABC的内切圆⊙O切BC、CA、AB于A′、B′、C′,过O点分别作△A′B′C′各边的平行线,它们在BC、CA、AB上截得的线段分别为EF、MN、PQ,试证: EF/BC+MN/CA+PQ/AB=1。证:如图1,连OC、QE、MF。由EN∥A′B′和OC⊥A′B′得OC⊥EN。但OC平分∠ECN,故ON=OE。同理,OM=OQ,所以,△OMN≌OQE,EQ(?)MN。同理得到FM(?)PQ。于是有△QBE∽△ABC∽△MFC。于是 MN/CA=QE/CA=BE/BC,  相似文献   

18.
<正>1 结论如图1,双曲线y=k/x(k>0,x> 0)经过矩形OABC的边AB的中点M,与边BC交于点N,直线MN交x轴于点F,交y轴于点E,则EN=MN=MF(即点M、N为线段EF的三等分点).我们暂且称之为"三等分定理".证明连接OB,因为四边形OABC是矩形,所以  相似文献   

19.
陈创顺 《广东教育》2006,(10):70-71
一、创设问题情境,诱导学生发现结论(1)怎样测算操场中被一障碍物隔开的两点A、B的距离?小明测量的方法是:在AB外选一点C,连结AC、BC、取AC、BC的中点M、N!连结MN,量出MN=20m,这样能算出AB的长吗?AB与MN有何关系?经观察,你猜测AB与MN的关系是?(2)MN这条线段既特殊又重要,我们把它叫做△ABC的中位线.即连结三角形两边点的线段叫三角形的.(3)一个三角形有条中位线,画出图2所示三角形的所有中位线,经观察、测量可发现:()//(),()=21();()//(),()=21();()//(),()=21().用语言叙述上述结论:三角形的中位线并且.图1(4)再画出图2的△…  相似文献   

20.
一)首先证明一个结论:若线段MN位 (?)半径为R的圆O的扇形AOB内,且∠AOB<180°,则MN≤只或MN≤AB. 延长线段MN直到两端与扇形的边界相交,此时线段的长度只能是增大。因此可以假设点M与N位于扇形的边界上.有三种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